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香風谷禅語 上編▪P8

  ..續本文上一頁惑的成就者,加持衆生吧!

  悟時十喻

  一夢醒來

  石頭落地

  青山雨後

  愁雲全消

  病愈體健

  行雲流水

  牧童山歌

  豁然開朗

  一覽群山

  回歸家園

  真心直說

  真心乃無心之妙心,圓極太虛,體含衆德;爲天地之始母,是衆生之元體。在密因,常于根門而作用,智照從此流顯;在果地,遍于法界虛通,功德于是圓成。

  真心無相而妙相莊嚴,真心無爲而大用現前,真心無知而遍知無礙,真心無得而大德圓具。

  見真心者始于根門,修真心者在于離妄,行真心者乃于無著,證真心者十方圓明。

  真心本體靈妙,故爲靈知妙心;真心本相清淨,故爲明體透澈;真心體用遍在,故不妨根門示現,真心圓照,含生佛而無別;真心遍攝,統叁乘而全收;真心妙化,圓叁身而塵刹應現。

  真心如如,言思難及;宗下指歸,離言而證,誰可得于此措詞乎?

  真心在教下謂如來藏識精元明,在宗下謂離念靈知,在密乘謂明體五智,異名一實,圓融無二也。又于現代言之:真心乃宇宙生命之全體能量而作用于個體人生的生命運動,如果消融相對個體回歸全體,即是證悟真心而圓成大道。

  真心于因地悟入時如何?

  其體寂寂而空

  其相明明而現

  其用覺覺而知

  分別識空而智照作用于根門,當下現量,圓達自在。

  直說明心見性

  內不見身心,外不見世界,于有不有,即空非空;超四句百非,脫意識概念,真空無物,當體寂寂,謂之見性。

  妙顯身心,全露法界,虛明而照,無念而知;世法佛法即心而明澈,自心他心通透而明達,妙有活潑,當下朗然,謂之明心。

  性中大明,明時本寂,寂明不二,當體圓成。

  見性的十種未徹相

  許多人都巳見性,也巳安住本位做功夫,但仍有一些未徹的存在,略述如下:

  一、猶帶意解

  二、根識未消

  叁、自以見性人自居

  四、未于妄念、境界、睡眠、諸變中見性

  五、無明體朗照,于境仍有實見

  六、對師、法、境、異事仍有執受與不淨

  七、不平常自然,仍落是非人我之見

  八、沒有活智慧的流現,言中無根

  九、未融一切法與境

  十、仍表現自己的功夫與見地,以佛祖自居,傲視天下

  論根門功夫

  根門的修持方法,乃是如來禅的下手功夫,楞嚴二十五圓通中,勢至爲意根圓通;觀音是耳根通,也即借根性作爲入道的方便。

  修如來禅的人先要大開圓解,通達如來一切教法而圓融于性地,並離文字名相的執著痕迹,化入根門的實際修持中,在理念上與祖師禅的不同點是:

  (1) 如來禅喻如大海的水,先認知其水的本質爲清湛透明,並未見到真實相,但從文字義理中了知到,然後開始做淨化的工作。

  (2) 祖師禅則由傳承心脈的祖師直接引導弟子去山中(無明山)找尋水源(本性),以特殊的方便(直指與參究)開出湧泉,立即證知水體本淨,不須通過淨化加工,因此謂見性成佛。然後滔滔不絕,活水不斷地湧出。

  根門的功夫,與外道下手很近似,但外道沒有正見與菩提心,故于實際中又不同。如觀音耳根圓通須解六結--動、靜、根、空、覺、生滅,每一個過程都須真實用功,並不斷以圓解的智慧去指導,未到生滅滅已,是不見佛性的,所以不知靈知爲何物。而祖師禅以其傳承的力量與行人的智慧,直接見到本性--無念的靈知妙心,然後安住自然本位中,綿密覺照,化解習氣,自然地消融六結,達到證悟。

  修根性的人應真實用功,不可入禅機,否則用功不真;祖師禅的人不可入解會,知解一多,悟性即被覆,透明的靈知立即失照,修道即無根本。

  修根性的人須行起解絕,人法兩空,方得相應趨入;修靈知的人須一法不立,一塵不染,常住本然而不動,方有透境的力量。

  修根性的人應一門深入,未到圓證前不可多事,不可出頭爲人,應默默用功以達于 無功之地。

  修靈知的人,應善于保護,水邊林下,長養聖胎,不可入是非之中,保持清淨無爲的風格。

  兩個法門的見地與行持均有不同,不可免強合,也不必爭高低,如能悟佛祖接引方便的善巧,則應各歸其位,證成大道。

  但是明根中之性乃是第八識,未達清淨真如的圓明,故不可狂枉自大;悟靈知妙心,乃在因地佛性,並未顯德,故不可輕言證悟。

  唯即根而不執,一門深入,愈入愈妙,方至成就;個中無可稱譽于人的地方,因聖德不居其功也。

  唯悟靈知的人,常覺常照,安住當下,隨來隨掃,方至圓歸;亦無可表現殊勝的地方,因妙明真心無境可境也。

  大家說的都有道理,何分對錯?唯須融通之後,各行其道,皆成佛果,莊嚴法界,畢竟圓滿也!

  現代人修根門功夫,大開圓解是一難關,如果解而未圓,則一生均可能落在文字道理上,會産生很多的疑難問題。

  而禅宗的直指法,輕松自然,如有明師,又有適合的根機,則易得相應。

  除此還有密乘殊勝的修法與淨土的信願往生,均可使行人得到成就。

  故學佛理宜圓融,行宜專精,歸于當念,相應用功,必能直至菩提。

  不立文字與善用文字

  禅宗爲什麼不立文字?

  一、 從文字中討消息,要從心靈裏去體究悟入。

  二、 不從概念套概念,要以離念真知直顯。

  叁、 不以名相解釋名義,要以智慧觀照來體現。

  四、 不要形成系統的理論,要活潑地顯現當機的妙用。

  五、 不在文字海中流浪,要善用一切法而成道用。

  禅宗爲什麼又有許多文字?

  一、 借文字來指示一個入處,

  二、 借文字來破種種的執著;

  叁、 借文字來體現禅人的生活現量;

  四、 借文字來下智慧斷語;

  五、 以文字作用于新新不已的流顯。

  聽經

  某人于坐中聽心經,不分別覺現,忽不見身心世界,唯聲與覺妙化,即于此時無別安住,忽然脫落,聲覺頓消,連無亦無,無可思議者。此人圓明真現,機用活潑,無人識得,現住于某山中。

  

  論靈知

  "靈知"是相當難說清楚的一個境況,因爲精怪有靈知,旁門左道也用靈知來點傳,而許多修禅宗的人更是錯會靈知即是道,這實在太可惜了!

  一、 靈知的錯認:認爲目前昭昭靈靈之靈知,就是佛性、真如,就是道,而守住它,在它上面用功,乃至飛升變化,則被魔攝,成爲邪禅。或錯認六根中的根性--第八識爲靈知本性,守而用之,也落于偏執。

  二、 正悟的靈知:在解悟與證悟的中間,大多數人有一個通往圓明的橋梁,而這個橋梁,在禅宗就是通達靈知的覺照,它是這樣出現的:

  (1)在禅定用功中,忽然根塵脫開,一念不生,靈知了了,身心獲得一種解脫的覺受,非常清淨空靈。這稱法身的邊緣,産生了無分別智與透明的心,從此不用思想說話,對身心世界不再執著。含養保護,自然越來越明淨透徹,終于有一天證悟了全體的圓明,這時就如憨山大師的證悟一樣。如果未到圓證就以爲已證道,則必狂心入魔,自大驕傲,則成魔子。

  (2) 成就的善知識,常住于圓明之中,當有緣的弟子到來時,用本性的智慧解粘去縛,在弟子妄想頓空之際,以其道力直指本性,則靈知頓現,智慧明照,即識法身邊事,再指示覺照安養的方便,逐漸引導而至于成就。

  靈知的發現不僅以上二種,一個聲音,一句話語,一覺睡醒時,念佛念咒到念不出來時,等等情況,都有可能出現。靈知出現時,如有真正菩提心爲基礎,有正確的見地引導,則必證道果。

  這是祖師禅的內在傳承的秘密,是借此方便而證入道果的要訣。它比任何禅定方法、對治解脫都要殊勝。

  因爲安住在靈知上,身心世界自然化空,煩惱習氣自然化解,清涼透明,一直含養在這一片之中,久而久之,自然證入全體而成就。

  這在大手印即是見定行中的定--"明體";在大圓滿中就是徹卻的空覺明的一體顯露,它是通向涅槃唯一的殊勝道妙。

  如果其力未充,則可加修虹光法明顯五智光明;也可轉入淨土法門而以佛德莊嚴。如有機緣還應參學大成就者得印證加持,使于此靈知一片中,開顯報身功德。

  這是禅密中的秘密,是著文字道理者無法了解的心地功夫,是直接通向菩提殊勝妙法,是初地菩薩始入的境界。如果以十地菩薩的圓明境界來打殺它,那是太罪過了,斷了行人成道的方便,豈不可惜。

  問:用識、用根、離根識的靈知叁種用功的差別?

  答:用識即是用第六識的分別心去修行,因它在緣慮之中,是妄心之作用,如果隨識而用,即入塵勞,如果體入空假中,則入圓觀證真如。

  用根即知根中之性即是第八識,只要把六根擰做一團,時時刻刻在此用功,即是如來密因,但如不善用,即成根性的執著,是執著根上的建立,便會被困,易入王陽明與心燈錄的偏禅。

  離根識的用功,即是靈知脫空的覺照,不住根性也不起分別妄心,也不住塵勞煩惱,心中透明一片,無依無著,閑閑淨淨,這樣用功,即是最上乘禅,即是大手印,大圓滿。是不立一物,直接透脫的微妙境界,未到此地難以證知。

  用識的心容易飄浮而被識境所動;用根的人容易執著目前根性的作用而受困,用靈知的人則妙智常現,心地透明,遇事虛通,即境無心,自然安住于根本道上,從初地直到佛地,不離當體而成佛。

  附:有關直指心性的一封信

  自在成就者班諾布轉世仁波切座前:

  現簡單向您恭敬回函

  得知您的法體安康,非常高興。我也一如既往,沒什麼新的變故。從現在到下月初之間,算是閉關,之後應欽珠仁波切要求,擬以寂、怒、金剛橛叁種法作爲供養,滿其所願。特意敬呈的是,您的不少弟子到我處做了證悟供養,然除了混雜嗎哈約嘎見解之自性明空說法外,認識到遠離叁世分別念之覺空赤裸智慧者,我覺得還是比較少。因此提出以下拙見,敬請參考。

  于前行摧毀心識之房的科判中,前叁者略廣均可,而第四"觀察有境心的本性,並將其抉擇爲實相大光明"這一內容,無論列爲一個或兩個科判都可以,視方便而定。在此基礎上,以下內容是現量之見或稱之爲入定智慧的見解。除了以安住法獲證外,大圓滿中並沒有象瑪哈約嘎和阿魯…

《香風谷禅語 上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