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香风谷禅语 上编▪P7

  ..续本文上一页执着,把妄想停止下来,心中再无所求。佛经中说:"凡有追求的人都有苦难,心中无求,就能快乐无忧。"由此判断而了知,无求的心是真正的道行。

  四是称法行:自性清净的理体,我们称它为法。在这个理体上,一切众多的现象都是空无所有,没有污染,没有执着,没有此也没有彼。佛经中说:"法性中没有众生,因为离众生垢的缘故;法性中没有我相,因为离我相垢的缘故。"有智慧的人,如果能够信受而领悟这个道理,应当符合于法性清净理体而行法行--法体上没有悭贪,所以用身命财而行檀波罗密的舍心布施。心中没有悭吝爱惜,把一切妄心执着解脱于人空、法空、空空之中,不倚依、不执着,唯一的作用是离一切垢染,称性化度众生而不执于众生相,这是自行的称性之行,又能利益众生,也能庄严菩提大道。檀波罗密是这样,其余五度也是如此。

  为了消除妄想,修行六度法门,于自心中实无所行,这就是称法行。

  ~~~~~~~~~~~~~~~~~~~~~~

  附原文: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苦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于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辩难中的十失与十得

  辩难中:落是非人我是堕;

   高举自己的优点是失;

  不明对方意旨是愚;

  重述对方观点又说对方不对是恶;

  强词夺理、气势逼人是凶;

  不找主题、专挑末节是诡;

  妄评他论、乱说一通是谤;

  故立标准、克制对方是计;

  借佛祖法打击对方是恨;

  不给对方机会申述是压。

  十得:

  以助人的态度出发

  以平和的心境对待

  以尊重的论式开展

  以提问的方法导入

  以转语的手眼显明

  以圆融的智慧化解

  以真实的证量契入

  以轻快的文笔论述

  以直接的妙机体现

  以不二的修养同喜

  现代佛法的十种特征

  一、 这是一个智慧圆会,法门归一,心灵安居,生活自由的时代,修行不成为负担的人才有望成就。

  二、 这又是一个崇尚传统、冀望寻根、回归自然、尊重真实的时代,只有回归自心道位,才能得到心灵的安宁。

  三、 这个时代的人生,需要更多的知识,需要勇敢的精神,需要不断开拓发展,需要应付任何变化的修养,守住一个固定东西,肯定不能随时代发展,因为这是需要源头流注活水的时代。

  四、 这个时代需要有教下的大开圆解,禅宗的圆活的悟性,需要密乘的次第修证与经验口诀,也需要净土的归宿与功德庄严。

  五、 这个时代会不断地诤论,又在诤论中发展,在诤论中提高,在诤论中消融,才能回归到无诤的心境中去。

  六、 这是一个网络弘法的时代,任何言说都可以发表、传递,但造业的多,在此倍福利生的少,如能积德于网络,遍学有益的知识,则可行菩萨道于网络之中。

  七、 这是一个承续历史的时代,是把历史上的一切精华发挥为现代优美的精神财富的时代。如诤论于历史,死学古人,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历史不容改观,它已存在。

  八、 在这个时代里,任何试图否定历史,毁谤祖师,破坏宗脉,妄评古德,是最愚蠢的事,必然受到大众的责骂。但以私心错引历史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则会被大众看透居心。

  九、 在这个消息灵通的时代里任何人想利用一切为自己出头,打击他人,卖弄才智,终会被人们逐出这个时代。

  十、 在这个时代里唯一能清净的是心灵,所以应安住在自心的净土里,培植功德,开显妙用。不要看不惯社会的现实,不要指责他人的不是,不必盲从于潮流。只有随缘而行,才能处处归宗。

  禅门本份十抉

  一、 禅门中有影响的人物提倡外道世学,与禅者相违背者,应纠正之。不听,我等则应以正智发挥,使大众了解。

  二、 禅宗公案是祖师的机用,是禅人体究的课堂,不可研究、解说,但可下语、拈提,否则悟机即断。

  三、 禅人不可以悟自居,心中应了禅痕,否则不入现实,禅幻浮现,落于口头禅

  四、 禅人常以道性圆融一切,以平常心为人,消融一切善知识的道用。妙显在生活中。

  五、其它宗派发生问题由各教派来处理,不可插手,否则会多事。公开的邪教外道由政府与宗教部门处理,不必去于涉。否则清风即坠。

  六、 卜根本理趣受到弯曲,无人纠正者,应出面纠正。对于修道上关键的方向发生错误时,应以正法眼而正之。

  七、 在禅与教,显与密等发生激烈的诤论时,禅人应以圆融的智慧去调停消释。

  八、 对于修行途径中发生障碍时,禅人应以方便话予以指导,使趋入正道。

  九、 有时为了佛法的绝对纯正,应挺身而出与混进佛门的偏邪作勇敢的辨论,但必须做到平等、无心、直接、不动,口气应平和自然,否则即堕禅风。

  十、 为禅人的师表,对无伤大雅,不会对禅佛发生影响的个人性的打击毁谤等应一笑了之,绝不可计较,否则亦堕禅风。

  无关

  我尊重所有的上师,但我与上师的其他弟子无关;

  我尊重所有的教派,但我不在任何教派里面;

  我发心弘传禅佛的心要,但与世间的宗教组织无关;

  我只传见地与方法,与任何人的个人作为无关;

  我一生不立祖师位,故任何地位的斗争与我无关。

  十不真论

  一、 回忆不真

  二、 有物不真

  三、 有见不真

  四、 有理不真

  五、 妄知不真

  六、 推理不真

  七、 相待不真

  八、 有受不真

  九、 立境不真

  十、 证得不真

  理与法

  为了说明白才有道理

  巳明白的人就不存道理

  一切就示现为现量的直接

  为了度烦恼才有法门

  巳清净的人就无须修法

  所有都成了功德妙用

  这样了澈的人

  再也找不到自己

  说0

  0是什么?0就是圆,是沩仰宗用以考核、印证悟人的方法,所谓九十六种圆相即是。

  这个0是以符号的方式描述法身本位及其妙相德用,是无法用思想认知的真境,所以祖师用圆相考验弟子证悟的程度并以此来启发法身妙智,后人不明所以就以认知心把它定为实法并述以概念,这样就失去了它的活用价值。

  禅是活的教育、是超概念的真知、是实证道妙的方便,0就是其中的活道具,善用它吧。

  与某仁者谈禅

  仁者:

  欢迎你引用了大量的文字来解释明心见性的问题与论证证悟的甚深境界,这是前无古人的大作略,是以前禅师从未如此发挥过的,足见你的学识渊博和证悟的高深。但禅非言说的境界,更不是如来禅的修证次第所能表达。因此以楞严经来解释禅宗的明心见性在根本上是不妥的。另外禅师的开示只是敲门砖,方便为人解粘去缚,并无实法予人,更无系统的理论体系。

  对你的阐述略表如下:

  一、 当一个人试图去认识这个○的时候,就不是○的本面了,所以○不能依人的思维形态与教下理论来领会,因为○不是一物,无有概念,一切的言句无法论及它。

  二、 见性时乃是无境界的灵知,是法身的本面,其际本来无一物,到后来证入全体时,才圆现万象,此象乃圆明自性的妙用,故不可说为幻相,但如未证此境的人,去看此段的光景,即落影子。

  三、 识精元明如在八识中即有覆,如能化尽无明才露真如全体,故经中指精明为自性是令人悟矿中之金,当证入时即完全开显为三身四智的功德,这相当于大手印的"基"。

  四、 如你所说的见地,是文字中获得的知积呢?还是证悟圆明之后的流露?为如此肯定他人的不是?如果是真圣贤会如此讲话吗?

  五、 如果你是自证圣智流露出来的,那你何必要搬如此多的资料来讲话?为什么不讲自己悟证的话?

  六、 你前面说,王阳明开悟了,为什么又说你所说的○与他们的宋明理学又有不同?王阳明也不常讲○吗?

  七、 以文字来参证的是禅的根本吗?

  八、 无分别智与空觉明的现量等等乃是历代祖师所修证过的根本智与本位境,难道祖们都落顽空之中了吗?

  九、 谢谢你如此认真来讨论问题,希望继续谈自己的证悟,希望给香风谷带来禅的智风。我从不知见性为何物,也未曾有悟的存在,只是一个平常人,是否请你告诉我性是什么?悟在何处?

  不受惑

  不受名人、地位惑

  不受文字、道理惑

  不受境界、感觉惑

  不受知解、实法惑

  不受功夫、意生惑

  不受是非、言论惑

  不受权威、势力惑

  不受邪智、魔力惑

  不受习染、影相惑

  不受净相、得相惑

  不受空见、空明惑

  顶礼一切不受…

《香风谷禅语 上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