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香風谷禅語 上編▪P7

  ..續本文上一頁執著,把妄想停止下來,心中再無所求。佛經中說:"凡有追求的人都有苦難,心中無求,就能快樂無憂。"由此判斷而了知,無求的心是真正的道行。

  四是稱法行:自性清淨的理體,我們稱它爲法。在這個理體上,一切衆多的現象都是空無所有,沒有汙染,沒有執著,沒有此也沒有彼。佛經中說:"法性中沒有衆生,因爲離衆生垢的緣故;法性中沒有我相,因爲離我相垢的緣故。"有智慧的人,如果能夠信受而領悟這個道理,應當符合于法性清淨理體而行法行--法體上沒有悭貪,所以用身命財而行檀波羅密的舍心布施。心中沒有悭吝愛惜,把一切妄心執著解脫于人空、法空、空空之中,不倚依、不執著,唯一的作用是離一切垢染,稱性化度衆生而不執于衆生相,這是自行的稱性之行,又能利益衆生,也能莊嚴菩提大道。檀波羅密是這樣,其余五度也是如此。

  爲了消除妄想,修行六度法門,于自心中實無所行,這就是稱法行。

  ~~~~~~~~~~~~~~~~~~~~~~

  附原文: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爲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爲,名之理入。行入謂四行,其余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叁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雲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經雲: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二隨緣行者:衆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苦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于道,是故說言隨緣行。

  叁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爲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爲,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叁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舍諸有,止想無求。經曰: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判知無求真爲道行,故言無所求行。

  四稱法行者:性淨之理,目之爲法。此理衆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曰:法無衆生,離衆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悭,身命財行檀舍施,心無吝惜,脫解叁空,不倚不著,但爲去垢,稱化衆生而不取相。此爲自行,複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于五亦然。爲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爲稱法行。

  辯難中的十失與十得

  辯難中:落是非人我是墮;

   高舉自己的優點是失;

  不明對方意旨是愚;

  重述對方觀點又說對方不對是惡;

  強詞奪理、氣勢逼人是凶;

  不找主題、專挑末節是詭;

  妄評他論、亂說一通是謗;

  故立標准、克製對方是計;

  借佛祖法打擊對方是恨;

  不給對方機會申述是壓。

  十得:

  以助人的態度出發

  以平和的心境對待

  以尊重的論式開展

  以提問的方法導入

  以轉語的手眼顯明

  以圓融的智慧化解

  以真實的證量契入

  以輕快的文筆論述

  以直接的妙機體現

  以不二的修養同喜

  現代佛法的十種特征

  一、 這是一個智慧圓會,法門歸一,心靈安居,生活自由的時代,修行不成爲負擔的人才有望成就。

  二、 這又是一個崇尚傳統、冀望尋根、回歸自然、尊重真實的時代,只有回歸自心道位,才能得到心靈的安甯。

  叁、 這個時代的人生,需要更多的知識,需要勇敢的精神,需要不斷開拓發展,需要應付任何變化的修養,守住一個固定東西,肯定不能隨時代發展,因爲這是需要源頭流注活水的時代。

  四、 這個時代需要有教下的大開圓解,禅宗的圓活的悟性,需要密乘的次第修證與經驗口訣,也需要淨土的歸宿與功德莊嚴。

  五、 這個時代會不斷地诤論,又在诤論中發展,在诤論中提高,在诤論中消融,才能回歸到無诤的心境中去。

  六、 這是一個網絡弘法的時代,任何言說都可以發表、傳遞,但造業的多,在此倍福利生的少,如能積德于網絡,遍學有益的知識,則可行菩薩道于網絡之中。

  七、 這是一個承續曆史的時代,是把曆史上的一切精華發揮爲現代優美的精神財富的時代。如诤論于曆史,死學古人,是這個時代的悲哀。曆史不容改觀,它已存在。

  八、 在這個時代裏,任何試圖否定曆史,毀謗祖師,破壞宗脈,妄評古德,是最愚蠢的事,必然受到大衆的責罵。但以私心錯引曆史爲自己的觀點服務,則會被大衆看透居心。

  九、 在這個消息靈通的時代裏任何人想利用一切爲自己出頭,打擊他人,賣弄才智,終會被人們逐出這個時代。

  十、 在這個時代裏唯一能清淨的是心靈,所以應安住在自心的淨土裏,培植功德,開顯妙用。不要看不慣社會的現實,不要指責他人的不是,不必盲從于潮流。只有隨緣而行,才能處處歸宗。

  禅門本份十抉

  一、 禅門中有影響的人物提倡外道世學,與禅者相違背者,應糾正之。不聽,我等則應以正智發揮,使大衆了解。

  二、 禅宗公案是祖師的機用,是禅人體究的課堂,不可研究、解說,但可下語、拈提,否則悟機即斷。

  叁、 禅人不可以悟自居,心中應了禅痕,否則不入現實,禅幻浮現,落于口頭禅

  四、 禅人常以道性圓融一切,以平常心爲人,消融一切善知識的道用。妙顯在生活中。

  五、其它宗派發生問題由各教派來處理,不可插手,否則會多事。公開的邪教外道由政府與宗教部門處理,不必去于涉。否則清風即墜。

  六、 蔔根本理趣受到彎曲,無人糾正者,應出面糾正。對于修道上關鍵的方向發生錯誤時,應以正法眼而正之。

  七、 在禅與教,顯與密等發生激烈的诤論時,禅人應以圓融的智慧去調停消釋。

  八、 對于修行途徑中發生障礙時,禅人應以方便話予以指導,使趨入正道。

  九、 有時爲了佛法的絕對純正,應挺身而出與混進佛門的偏邪作勇敢的辨論,但必須做到平等、無心、直接、不動,口氣應平和自然,否則即墮禅風。

  十、 爲禅人的師表,對無傷大雅,不會對禅佛發生影響的個人性的打擊毀謗等應一笑了之,絕不可計較,否則亦墮禅風。

  無關

  我尊重所有的上師,但我與上師的其他弟子無關;

  我尊重所有的教派,但我不在任何教派裏面;

  我發心弘傳禅佛的心要,但與世間的宗教組織無關;

  我只傳見地與方法,與任何人的個人作爲無關;

  我一生不立祖師位,故任何地位的鬥爭與我無關。

  十不真論

  一、 回憶不真

  二、 有物不真

  叁、 有見不真

  四、 有理不真

  五、 妄知不真

  六、 推理不真

  七、 相待不真

  八、 有受不真

  九、 立境不真

  十、 證得不真

  理與法

  爲了說明白才有道理

  巳明白的人就不存道理

  一切就示現爲現量的直接

  爲了度煩惱才有法門

  巳清淨的人就無須修法

  所有都成了功德妙用

  這樣了澈的人

  再也找不到自己

  說0

  0是什麼?0就是圓,是沩仰宗用以考核、印證悟人的方法,所謂九十六種圓相即是。

  這個0是以符號的方式描述法身本位及其妙相德用,是無法用思想認知的真境,所以祖師用圓相考驗弟子證悟的程度並以此來啓發法身妙智,後人不明所以就以認知心把它定爲實法並述以概念,這樣就失去了它的活用價值。

  禅是活的教育、是超概念的真知、是實證道妙的方便,0就是其中的活道具,善用它吧。

  與某仁者談禅

  仁者:

  歡迎你引用了大量的文字來解釋明心見性的問題與論證證悟的甚深境界,這是前無古人的大作略,是以前禅師從未如此發揮過的,足見你的學識淵博和證悟的高深。但禅非言說的境界,更不是如來禅的修證次第所能表達。因此以楞嚴經來解釋禅宗的明心見性在根本上是不妥的。另外禅師的開示只是敲門磚,方便爲人解粘去縛,並無實法予人,更無系統的理論體系。

  對你的闡述略表如下:

  一、 當一個人試圖去認識這個○的時候,就不是○的本面了,所以○不能依人的思維形態與教下理論來領會,因爲○不是一物,無有概念,一切的言句無法論及它。

  二、 見性時乃是無境界的靈知,是法身的本面,其際本來無一物,到後來證入全體時,才圓現萬象,此象乃圓明自性的妙用,故不可說爲幻相,但如未證此境的人,去看此段的光景,即落影子。

  叁、 識精元明如在八識中即有覆,如能化盡無明才露真如全體,故經中指精明爲自性是令人悟礦中之金,當證入時即完全開顯爲叁身四智的功德,這相當于大手印的"基"。

  四、 如你所說的見地,是文字中獲得的知積呢?還是證悟圓明之後的流露?爲如此肯定他人的不是?如果是真聖賢會如此講話嗎?

  五、 如果你是自證聖智流露出來的,那你何必要搬如此多的資料來講話?爲什麼不講自己悟證的話?

  六、 你前面說,王陽明開悟了,爲什麼又說你所說的○與他們的宋明理學又有不同?王陽明也不常講○嗎?

  七、 以文字來參證的是禅的根本嗎?

  八、 無分別智與空覺明的現量等等乃是曆代祖師所修證過的根本智與本位境,難道祖們都落頑空之中了嗎?

  九、 謝謝你如此認真來討論問題,希望繼續談自己的證悟,希望給香風谷帶來禅的智風。我從不知見性爲何物,也未曾有悟的存在,只是一個平常人,是否請你告訴我性是什麼?悟在何處?

  不受惑

  不受名人、地位惑

  不受文字、道理惑

  不受境界、感覺惑

  不受知解、實法惑

  不受功夫、意生惑

  不受是非、言論惑

  不受權威、勢力惑

  不受邪智、魔力惑

  不受習染、影相惑

  不受淨相、得相惑

  不受空見、空明惑

  頂禮一切不受…

《香風谷禅語 上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