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思令觀明現,是爲理事圓融無礙觀。"
此觀旨可救現代禅人在理事上極其空乏的意境,使能于廣大的理事上圓融無礙。
第叁、周遍含容觀法,這是證入道果的事事無礙的境界,是:"事如理融,交參自在的境界。共述十門如下:
一、 理如事門
二、 事如理門
叁、 事含理事門
四、 通局無礙門
五、 廣狹無礙門
六、 遍容無礙門
七、 攝入無礙門
八、 交涉無礙門
九、 相在無礙門
十、 溥融無礙門
以上十門共成就圓明顯現的境界,也是差別智與圓觀道力成就的象征,禅的末後一著即歸于此。所以是妙道行于一切的無障礙圓妙的大用,是爲不可思議的終極道果。
如欲深入華嚴叁觀,應誦《華嚴經》與觀看《華嚴義海》,並應注意,不可落于言诠,應以會通自心本性而以妙智照徹。
略說根本智與差別智
根本智是禅修的人,在超越空有相對之後,一念頓契本性的智慧,因此也叫體上之智,因爲證入此智自然無所分別,不落業識,不取諸境,了然空明,所以是成道的根本智慧。在此智慧現前之時,心中沒有概念,不生妄計,自然無念安住,平直而照,因此如果常與此智相應,即能安養于本性之中而自然進步,生死煩惱不了而了,塵勞緣影不消而消。
然後以此智慧照用于六根門頭,顯現于六境之中,來去自由,了達諸法,深觀緣起,通徹因果,則自然生出差別智--是對一切差別法相與法用的通達照了,所以此智乃體上的活潑照用。因爲此智從體起用,所以它是自然、直接、活潑、無礙地顯了于作用處,隨著照用的擴大,本性的妙用也必隨之廣大,如能到達照了一切理事、性相、因果、體用,世出世法乃至人文、自然等,而通徹無礙,同時也能遍知衆生的根機緣起等法,則是十方圓明的境界,也叫朗照十方,它能入宏觀、入微觀、入佛境、入魔道、入塵俗、入道品。是境智不二,圓妙無比的法界大用。如到究竟,即是圓滿佛果,也即一切種智的圓極。
根本智是初地菩薩所證,從二地開始即開發差別智,一直到成佛爲止。
禅宗不立地位,但開悟見性時,即證根本智,然後安養覺照,隨機開發,透脫境界,消融種習,稱性起用,都是開發差別智的過程。
此中開發過程與神通特異無關,也與一切知識概念無關,並與種種境界的開顯無關,它是我們心性本體的本有智慧的顯現,是法界中最微妙的能量,它就體時清淨妙明,起用時照境無礙,所以是佛法中的根本,成道的准繩。我們應深入體悟,不斷印證,方能圓臻大道!
看窗外的紅葉
片片在飛舞中
顯現
看無限的藍天
白雲在流動裏
回歸
原本的自然
在原本的變化中
還原爲本然的如是
看
在如是的不看裏
紅葉與白雲
依然悠悠
以禅的心靈
向一切頂禮
感謝于一切的境遇
使我們的智慧開現
行達佛的覺醒
木石也是佛體
在禅的圓明裏
頂禮一切
中秋的祝願
圓月在空的虛靜裏
透入心源的每一處
虔誠地梵音
傳播著
如來的莊嚴與功德
觀照佛的慈悲
回應禅的了然
一片片清涼
化作
衷心的祝願
願一切有緣
同沐心月的光明
一起融化爲叁身的妙圓
禅的心路
靜靜地獨自走著
天與地融在一起
路在青山綠水間
若隱若現
不曾有一人相遇
無言的默然
在晨曦與月光的
不二中
隨風而去
思著禅的心路
卻一點印痕也不見
觀現著緣的自然
似秋風靜靜地消去
空空的身心
空空的大千
連山與雲
也在空空的幻化中
隱藏著它們的真面
靜靜地獨自遠行
生與死巳成一片
路在無思的心禅間
平直地融入
本然而原始的覺性裏
透明著的心
在清澈的原始中靈動
花雨攜著梵音
紛紛融入
眼前的溪
湛湛的波光裏
是雲霞裏的身影
樹林裏的鳥
開始唱著心靈
的禅歌
回歸之道
我們一同回歸
聖潔而光明的家
不要去數風塵中的差別
不要去記往事裏的煩憂
把太陽的光明帶回
把月亮的甯靜帶回
把露水、花香、美景帶回
也把智慧、慈悲、善願帶回
于是這個無窮的家
豐富了宇宙的美
體現了生活的善
圓滿了人性的真
這便是佛的家
禅人的生活之海
也是生命終極的淨土樂邦
不要去分別理事的差別
把其中的美妙溶化
一點一滴地流入心田
不要去執著知行的異見
把其中的真實打開
無量無邊地綻放圓明之花!
(觀照真實,汲取妙嚴,開顯本德,圓發淨智--爲比較學問者作一勸)
禅的秋意
寂寂的秋意
在禅的靈動裏
化入了夏的風塵
夜,是倦鳥的歸巢
而清晨的透爽
使禅悟的人
融在了秋的寂寂中!
沒有歲月的空谷
沒有止境的流水
禅的生命
從不落的太陽
直至夜夜孤明的月亮
在秋的涼風裏
總是托著絲絲白雲
幻化在清溪的那一邊!
禅風吹過
秋月依然
看禅月的看
始終在靈妙的
源頭
相應于這一片光!
永嘉禅修法
一、 晨起觀修法
二、 入座初善法
叁、 皈依觀修法
稽首圓滿遍知覺,寂靜平等本真源。
相好嚴特非有無,慧明普照微塵刹。
稽首湛然真妙覺,甚深十二修多羅。
非文非字非言诠,一音隨類皆明了。
稽首清淨諸賢聖,十方和合應真僧。
執持禁戒無有違,振錫攜瓶利含識。
四、發宏誓願
普爲衆生發道心,慈悲方便撥諸苦。
化力自在度無窮,恒沙衆生成正覺。
五、正觀修法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六、觀修要訣
忘緣之後寂寂,靈知之性曆曆。
無記昏昧昭昭,契本真空的的。
不須知知,但知而巳,前後際斷,中間自孤,當體不顧,應時消滅,覺無所得,即覺無覺,能所頓忘,纖緣盡淨,真知妙現,直證不二,
七、回向
普願諸衆生,覺性常光明
智悲攝一切,願早成正覺。
八、下座修法
調身、行禅等。
九、全體照用法
無即不無,有即非有,有無雙照,妙悟蕭然。
十、泯迹雙融法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無緣大慈,渾然圓成。
附永嘉大師觀心十門
"第一言其法爾者:夫心性虛通動靜之源不二;真如絕慮緣計之念非殊。惑見紛馳,窮之則唯一寂;靈源不狀,鑒之則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異,慧眼之號斯存;理量雙消,佛眼之功圓著。是以叁谛一境,法身之理恒清;叁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脫之應隨機;非縱非橫,圓伊之道元會。故知叁德妙性,宛爾無乖;一心深廣難思,何出要而非路?是以即心爲道者,可謂尋流得源矣!
第二出其觀體者:祗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
第叁語其相應者:心與空相應則譏毀贊譽,何憂何喜?身與空相應,則刀割香塗,何苦何樂?依報與空相應,則施與劫奪,何得何失?心與空不空相應,則愛見都忘,慈悲普救。身與空不空相應,則內同枯木,外現威儀。依報與空不空相應,則永絕貪求資財給濟。心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實相初明,開佛知見。身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一塵入正受,諸塵叁昧起。依報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香臺寶閣,嚴土化生。
第四警其上慢者:若不爾者,則未相應也。
第五誡其疏怠者:然渡海應須上船,非船何以能渡?修心必須入觀,非觀無以明心,心尚未明,相應何日?思之勿自恃也。
第六重出觀體者: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無,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無。
第七明其是非者:心不是有,心不是無,心不非有,心不非無。是有是無即墮是,非有非無即墮非。 如是祗是是非之非,未是非是非非之是,今以雙非破兩是,是破非是猶是非,又以雙非破兩非,非破非非即是是,如是祗是非是非非之是,未是不非不不非不是不不是,是非之惑,綿微難見,神清慮靜,細而研之。
第八簡其诠旨者:然而至理無言,假文言以明其旨。旨宗非觀,藉修觀以會其宗。若旨之未明,則言之未的;若宗之未會,則觀之未深。深觀乃會其宗,的言必明其旨。旨宗既其明會,言觀何得複存耶?
第九觸途成觀者:夫再演言辭,重標觀體,欲明宗旨無異,言觀有逐方移,移言則言理無差,改觀則觀旨不異。不異之旨即理,無差之理即宗。宗旨一而二名,言觀明其弄引耳。
第十妙契元源者:夫悟心之士,甯執觀而迷旨?達教之人,豈滯言而惑理?理明則言語道斷,何言之能議?旨會則心行處滅,何觀之能思?心言不能思議者,可謂妙契寰中矣!"
關于"開悟標准"的提示
永明、藕益二大師所示開悟的標准,乃是指大徹大悟而言,如行人悟境未達此地步,亦不應自棄,因道無止境,稱性直行可也。
關于悟的分類有以下幾種:
一、 解悟、明悟、徹悟:
解悟者緣理而悟,不離意識而解知。
明悟者了性而明,離識而消歸真知。
證悟者性相圓通,徹證法源而遍知。
二、 小悟、大悟、徹悟:
悟空靈之知爲本性而自肯者爲小悟。
悟一切境相均是本性顯現者爲大悟。
悟法界一體均是妙明無礙示現者爲徹悟。
許多人見二大師所示開悟標准,均謂自己不夠,其實初悟的行者,並未到此地步,而須含養及透言教、透俗谛、除習氣,方能做到圓照法界,無礙自在的證悟成就。
邪偏十悟
以知見解會爲悟
以六根門頭薦取爲悟
以光影幻覺中認取爲悟
以密相授受點化爲悟
以直指對話中的思維理解爲悟
以識神出入的元體爲悟
以魔力加持即身是佛爲悟
以定中幻相自肯爲悟
以外道偏門的指示爲悟
以自心是佛、本自現成、不斷思想、不用修證、不須除垢爲悟
一入邪偏,必自得、自居、自高、自傲,標榜悟人,打殺天下,內心煩惱依舊,形同凡夫,卻認爲一切無礙,均是道用,結果造無量業。
稍好一些,于識根之中養性,于定中淨意,獲得身心的利益與少許通能,但內心總以自己悟道得道,自肯自許,會認爲密乘非佛說、淨土是幻化而非佛果地所現的境界,用一切法爲自己服務,即是圓滿的人生,即…
《香風谷禅語 上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