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香风谷禅语 上编▪P2

  ..续本文上一页彻悟佛法根本。4、从此护养圣胎,消融习气,身心渐渐细化,功德妙用逐步开发。5、到性体纯净时,无为无住清净本然,再由佛、大成就圣力的加持而证得十方圆明,乃至究竟成佛。

  法身向上事

  这是禅门千圣不传的向上事,乃是于法身本位上再由成就者加持开显报身功德,所以是全体圆明的圆证。

  口头禅的危害

  禅悟之人句句归宗,处处活泼,解粘去缚,方便为人。而未明本性,以文字义理而故呈机锋者,往往出语伤人慧命,言中死句,义中无根,故不如老实说话,认真研讨,真切用功,得个入处。

  愿诸位在空谷中,形成真参实悟的风气,不要带出口头禅的弊病。

  日常的佛法

  随顺于生活,体究于真心,

  圆摄于善法,观察于缘起,

  化解于烦惑,开显于本德,

  直心而直行,体佛法大道。

  可参阅冈波巴大师的《大乘菩提道次第论》。

  狂禅与口头禅

  狂禅者,未悟谓悟,未证谓证,狂枉自大,呵佛骂祖,不尊三宝,不敬同门,破坏因果,否定净土。自己潜行恶行,又标榜无碍自在,心中杂念纷纭,自谓心如虚空。此类人往往居高临下,呵责他人,坏人善根,出言不逊,甚至斗法比功夫等,不可一世,此即狂禅者也。

  口头禅者,于文字中稍许理解禅理,实未悟入本性,以理解为见地,以粗行为功夫,学一些句语,仿古人机锋,或文字或口头,往往见人即呈,内心未净,智眼未开,方便未具,又不识根机来路,开口出言,即伤锋犯手,背触均落,既无慈光妙发,又无指示他人的手段,因此徒增知见,反成话柄,自害害人,因果不虚。所谓开口即错者也。

  因此,如未开悟,认真修学,老实商讨,得个入处,明了人生大事。如已初悟,应含养觉性,绵密保护,并应知如何调习,融通法藏。直到其力充足,内无纤尘留碍,见地圆彻,外无诸境不明,心地圆通,性光渐圆,则不妨印证诸法而崭露机锋,使人顿然透脱,清净消融。

  禅是空灵中的真实,是慧照中的圆通,是文字中真意,是生命中的奇光,禅人相逢妙乐无尽也!

  

  问:初机应如何用功?

  答:禅在悟而不在修,完全是自性的体认与开发,但为初机略示如下:

  一、自心中先皈敬三宝与一切圣贤,生起向道的敬意。

  二、明白禅的根本原理,了知真心具一切法,本来是佛。

  三、学会打坐方式。

  四、学一个常用的咒语,以护心体不被外邪所扰。

  五、静定中看一念的起处,不分别,不排斥,不随逐,只是在当下观看,不起任何观念,不求有所得心,只是做一个观看者,自然安住,无心无意,不思不想,不着不执。把身心放开,平直而看,不看而看。看到空时返照知空者谁?此时空境忽然顿消,唯一湛寂明体,清净本然,了了明知,则为见性,仍须印证与护念。

  禅门释疑

  问:禅在何时应直超?在何时应圆摄?

  答:"未明白前应直超而入,既悟之后,不坐洁白地上,应圆摄诸法,而显于净德。所谓活水藏不住,青山白云中!

  禅门释疑

  问:如何是机用?

  答:见性之人安住本然明体,寂照同时,清净无为,如有缘起,则于觉性中,当下发于"妙机"--无知而知,无念而会,不思而通。此机活泼妙显,而应对无差,所以一举手一低头,搬柴担水,待人接物,日用之中,无不一一呈露此机,由机感而妙智顿发,当即起用,此用恰到好处,相应于缘起,具足于方便,含藏于功德,成就于力用。如此大用无滞,妙明直接,故古人公案中,据此大机大用而杀活自在,应答如流,拈提无碍,或评唱,或下语,均有出人意外、妙不可言的作略。

  可见禅悟之人的机用,是自性全体的妙德显现,绝无泥滞一途,依样画葫芦的痕迹。但于活泼妙智中,也可借用一切世出世法为已所用,则所用一切皆转为机用。

  如未到此地步,而故呈机锋则有过矣!

  禅门释疑

  问:什么叫圆证?

  答:圆证禅道不可思议的境界 ,对于我们未证的人来说,只能先了解怎样的情况不是圆证,才能衬托出真正证道的境界。

  证道不是证于文字教理,不是证于机锋句语,不是证幻化境界,不是证于神通功能,不是证于法门的深密,不是证于意生身的变化,不是证于有相光明的笼罩。

  圆证是证法身本位,一片透明无相的灵妙真心,一切万物从这里消归,也从这里显现,这是生命之灵源,是诸佛之慧命,是经中的根本,是法中的意旨,即体即用,体用一如的正是它。

  圆证是证报身光明,由法身灵妙体上显发大智妙光,法界之大能,自性之大德,上合诸佛之德体,下合众生的心源,一体平等,法界圆照,这正是观音圆通章中所说的十方圆明境界。从此四无畏、三十二应,变化无穷,利济无尽。

  圆证的人是以法界为家,以众生为土,以灵妙为体,以慈悲为用,以方便显化为究竟。

  圆证的人世人不识,外道不知,罗汉莫辩,菩萨难测,故各依自己而显圆证者的机感,而圆证者以法界心而圆应无差,化现无量,此正不可思议之极也。

  圆证时虽即佛而无佛的名相,虽度生而无众生可度,虽有示现而妙化无痕,此正不可说、不可说之境界也。

  禅门释疑

  问:平常心与大事业如何相融?

  答:离知识概念后的妙智,超相对经验后的直觉,了是非人我后的圆常,然后妙于当下,发挥于六用,直入而直出,则动静起居,忙闲往来,无非是佛祖的大事业,亦无非是禅人的真活用。

  禅门释疑

  问:什么是直指?

  答:直指分理性和实证的两种。

  (一) 用道理的语言文字"直"向众生的心慧,"指"出本有佛性的理体,使众生解而知之,生起信心与认同,再依此觉照用功,逐渐证悟本性。

  (二) 用智慧的力量来"直"向众生的心灵,突破一切概念知识,超越任何思维分别,在空明不二中,"指"证本来面目,使人当下契证无念本性、灵妙真心。

  问:什么叫体究?

  答:体究也分悟前悟后的两种。

  (一) 用公案、话头等方法来"体入"生命的源头,并深究其自相,这是解悟之后,理已明了,唯未真正证入本性的人,再依"参"的方法来"体"而"究"之,使在某一因缘时节中,彻底契证无生。

  (二) 已见本性之人,时时空明现前,再翻转本体做功夫,以本性之"体"而"究"缘起之用,常寂常照,即机即转,内了习气的种子,外化因缘的障碍,然后打成一片,圆明开显一切功德,这时才能成就菩萨十地的果位。

  禅人的弘法方式

  禅悟之人恒处空灵无住妙心而随机应物,心中本无观思之执与相法的粘滞,不落人我是非。因此,禅人的弘法方式是直接的接机,是直指的对话,经常以问话来启示,以转语来化解,以敲打来破斥,以消融来圆会,所以禅人应机可进退自如。如遇不讲理之人,一笔带过,不予计较。要与智慧人对话,接有灵气人的机,禅才有用处,禅人方能融诸法而启活用,于无为中开显本具的妙德。

  明万法、彻根源

  明万法、彻根源、了无惑、照如实---禅悟

  一念真、不二相、全体是、圆无极---禅境

  月渐圆、夜更静、一曲歌、无人闻---禅性

  据本位、融诸法、显机用、归无得---禅心

  

  华严三观中的禅意

  禅以直指,华严顿圆;禅证心性之本,华严更显现事相妙境;禅约悟机易入,华严据法界深广。如能会通二者,则必圆悟透彻而圆证广大。

  《华严原人论》中述真常自性说:

  "一乘显性教者说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如来藏。从无始际妄想翳之不自觉知,但认凡质,故耽著结业,受生死苦。大觉愍之,说一切皆空,又开示灵觉真心清净,全同诸佛。故华严经云:佛子,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能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辩智,即得现前。便举一尘便含大千经卷之喻,尘况众生,经况佛智。次后又云:尔时如来,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迷惑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评曰:我等多劫,未遇真宗不解返自原身,但执虚妄之相,甘认凡下,或畜、或人,今约至教原之,方觉本来是佛,故须行依佛行,心契佛心,返本还源,断除凡习,损以至无为,自然应用恒沙,名之曰佛。当知迷悟同一真心。大哉妙门!原人至此。"

  可知华严的一乘显性,就是禅的妙体,但禅以直指与参究体悟,华严则以三观证入。华严三观分为:

  一、 真空观--如禅宗的初关而见性。

  二、 理事无碍观--如禅宗的重关而无碍于理事。

  三、 周遍含容观--则是禅宗末后关的活泼大用。

  具体录宗密的华严法界观法如下,可供禅者参究:

  第一真空观法,于中略开四名十门:

  一、 会色归空观--融合一切色法即是空故。

  二、 明空即色观--真空必不异色。

  三、 空色无碍观--观色即空,观空即色,一味不二。

  四、 泯绝无寄观--此句正合禅宗见性的宗旨,录全文如下:

  "谓此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法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语亦不受,迥绝无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为行境(心境冥合而起真行)。何以故?以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

  行者正可与此印证,是否落于意解情执,入于空色名相与禅解文句?此中如有一丝未净,即不能到心境如一而起真行的境界,也即未能真见佛性。

  第二理事无碍观法的十门;

  一、 理遍于事门

  二、 事遍于理门

  三、 依理成事门

  四、 事能显理门

  五、 以理夺事门

  六、 事能隐理门

  七、 真理即事门

  八、 事法即理门

  九、 真理非事门

  十、 事法非理门

  以上十义都是真空本体上的缘起,也即禅悟之后开始依缘起用的过程。既然缘起,必不离理事,所以理事无碍是禅人的一大功课,其中:"约理望事,则有成有坏,有即有离;事望于理,有显有隐,有一有异。"

  如能做到:"逆顺自在,无障无碍,同时顿起,深…

《香风谷禅语 上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