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徹悟佛法根本。4、從此護養聖胎,消融習氣,身心漸漸細化,功德妙用逐步開發。5、到性體純淨時,無爲無住清淨本然,再由佛、大成就聖力的加持而證得十方圓明,乃至究竟成佛。
法身向上事
這是禅門千聖不傳的向上事,乃是于法身本位上再由成就者加持開顯報身功德,所以是全體圓明的圓證。
口頭禅的危害
禅悟之人句句歸宗,處處活潑,解粘去縛,方便爲人。而未明本性,以文字義理而故呈機鋒者,往往出語傷人慧命,言中死句,義中無根,故不如老實說話,認真研討,真切用功,得個入處。
願諸位在空谷中,形成真參實悟的風氣,不要帶出口頭禅的弊病。
日常的佛法
隨順于生活,體究于真心,
圓攝于善法,觀察于緣起,
化解于煩惑,開顯于本德,
直心而直行,體佛法大道。
可參閱岡波巴大師的《大乘菩提道次第論》。
狂禅與口頭禅
狂禅者,未悟謂悟,未證謂證,狂枉自大,呵佛罵祖,不尊叁寶,不敬同門,破壞因果,否定淨土。自己潛行惡行,又標榜無礙自在,心中雜念紛纭,自謂心如虛空。此類人往往居高臨下,呵責他人,壞人善根,出言不遜,甚至鬥法比功夫等,不可一世,此即狂禅者也。
口頭禅者,于文字中稍許理解禅理,實未悟入本性,以理解爲見地,以粗行爲功夫,學一些句語,仿古人機鋒,或文字或口頭,往往見人即呈,內心未淨,智眼未開,方便未具,又不識根機來路,開口出言,即傷鋒犯手,背觸均落,既無慈光妙發,又無指示他人的手段,因此徒增知見,反成話柄,自害害人,因果不虛。所謂開口即錯者也。
因此,如未開悟,認真修學,老實商討,得個入處,明了人生大事。如已初悟,應含養覺性,綿密保護,並應知如何調習,融通法藏。直到其力充足,內無纖塵留礙,見地圓徹,外無諸境不明,心地圓通,性光漸圓,則不妨印證諸法而嶄露機鋒,使人頓然透脫,清淨消融。
禅是空靈中的真實,是慧照中的圓通,是文字中真意,是生命中的奇光,禅人相逢妙樂無盡也!
問:初機應如何用功?
答:禅在悟而不在修,完全是自性的體認與開發,但爲初機略示如下:
一、自心中先皈敬叁寶與一切聖賢,生起向道的敬意。
二、明白禅的根本原理,了知真心具一切法,本來是佛。
叁、學會打坐方式。
四、學一個常用的咒語,以護心體不被外邪所擾。
五、靜定中看一念的起處,不分別,不排斥,不隨逐,只是在當下觀看,不起任何觀念,不求有所得心,只是做一個觀看者,自然安住,無心無意,不思不想,不著不執。把身心放開,平直而看,不看而看。看到空時返照知空者誰?此時空境忽然頓消,唯一湛寂明體,清淨本然,了了明知,則爲見性,仍須印證與護念。
禅門釋疑
問:禅在何時應直超?在何時應圓攝?
答:"未明白前應直超而入,既悟之後,不坐潔白地上,應圓攝諸法,而顯于淨德。所謂活水藏不住,青山白雲中!
禅門釋疑
問:如何是機用?
答:見性之人安住本然明體,寂照同時,清淨無爲,如有緣起,則于覺性中,當下發于"妙機"--無知而知,無念而會,不思而通。此機活潑妙顯,而應對無差,所以一舉手一低頭,搬柴擔水,待人接物,日用之中,無不一一呈露此機,由機感而妙智頓發,當即起用,此用恰到好處,相應于緣起,具足于方便,含藏于功德,成就于力用。如此大用無滯,妙明直接,故古人公案中,據此大機大用而殺活自在,應答如流,拈提無礙,或評唱,或下語,均有出人意外、妙不可言的作略。
可見禅悟之人的機用,是自性全體的妙德顯現,絕無泥滯一途,依樣畫葫蘆的痕迹。但于活潑妙智中,也可借用一切世出世法爲已所用,則所用一切皆轉爲機用。
如未到此地步,而故呈機鋒則有過矣!
禅門釋疑
問:什麼叫圓證?
答:圓證禅道不可思議的境界 ,對于我們未證的人來說,只能先了解怎樣的情況不是圓證,才能襯托出真正證道的境界。
證道不是證于文字教理,不是證于機鋒句語,不是證幻化境界,不是證于神通功能,不是證于法門的深密,不是證于意生身的變化,不是證于有相光明的籠罩。
圓證是證法身本位,一片透明無相的靈妙真心,一切萬物從這裏消歸,也從這裏顯現,這是生命之靈源,是諸佛之慧命,是經中的根本,是法中的意旨,即體即用,體用一如的正是它。
圓證是證報身光明,由法身靈妙體上顯發大智妙光,法界之大能,自性之大德,上合諸佛之德體,下合衆生的心源,一體平等,法界圓照,這正是觀音圓通章中所說的十方圓明境界。從此四無畏、叁十二應,變化無窮,利濟無盡。
圓證的人是以法界爲家,以衆生爲土,以靈妙爲體,以慈悲爲用,以方便顯化爲究竟。
圓證的人世人不識,外道不知,羅漢莫辯,菩薩難測,故各依自己而顯圓證者的機感,而圓證者以法界心而圓應無差,化現無量,此正不可思議之極也。
圓證時雖即佛而無佛的名相,雖度生而無衆生可度,雖有示現而妙化無痕,此正不可說、不可說之境界也。
禅門釋疑
問:平常心與大事業如何相融?
答:離知識概念後的妙智,超相對經驗後的直覺,了是非人我後的圓常,然後妙于當下,發揮于六用,直入而直出,則動靜起居,忙閑往來,無非是佛祖的大事業,亦無非是禅人的真活用。
禅門釋疑
問:什麼是直指?
答:直指分理性和實證的兩種。
(一) 用道理的語言文字"直"向衆生的心慧,"指"出本有佛性的理體,使衆生解而知之,生起信心與認同,再依此覺照用功,逐漸證悟本性。
(二) 用智慧的力量來"直"向衆生的心靈,突破一切概念知識,超越任何思維分別,在空明不二中,"指"證本來面目,使人當下契證無念本性、靈妙真心。
問:什麼叫體究?
答:體究也分悟前悟後的兩種。
(一) 用公案、話頭等方法來"體入"生命的源頭,並深究其自相,這是解悟之後,理已明了,唯未真正證入本性的人,再依"參"的方法來"體"而"究"之,使在某一因緣時節中,徹底契證無生。
(二) 已見本性之人,時時空明現前,再翻轉本體做功夫,以本性之"體"而"究"緣起之用,常寂常照,即機即轉,內了習氣的種子,外化因緣的障礙,然後打成一片,圓明開顯一切功德,這時才能成就菩薩十地的果位。
禅人的弘法方式
禅悟之人恒處空靈無住妙心而隨機應物,心中本無觀思之執與相法的粘滯,不落人我是非。因此,禅人的弘法方式是直接的接機,是直指的對話,經常以問話來啓示,以轉語來化解,以敲打來破斥,以消融來圓會,所以禅人應機可進退自如。如遇不講理之人,一筆帶過,不予計較。要與智慧人對話,接有靈氣人的機,禅才有用處,禅人方能融諸法而啓活用,于無爲中開顯本具的妙德。
明萬法、徹根源
明萬法、徹根源、了無惑、照如實---禅悟
一念真、不二相、全體是、圓無極---禅境
月漸圓、夜更靜、一曲歌、無人聞---禅性
據本位、融諸法、顯機用、歸無得---禅心
華嚴叁觀中的禅意
禅以直指,華嚴頓圓;禅證心性之本,華嚴更顯現事相妙境;禅約悟機易入,華嚴據法界深廣。如能會通二者,則必圓悟透徹而圓證廣大。
《華嚴原人論》中述真常自性說:
"一乘顯性教者說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無始以來常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如來藏。從無始際妄想翳之不自覺知,但認凡質,故耽著結業,受生死苦。大覺愍之,說一切皆空,又開示靈覺真心清淨,全同諸佛。故華嚴經雲:佛子,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能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辯智,即得現前。便舉一塵便含大千經卷之喻,塵況衆生,經況佛智。次後又雲:爾時如來,普觀法界一切衆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衆生,雲何具有如來智慧,迷惑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自于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評曰:我等多劫,未遇真宗不解返自原身,但執虛妄之相,甘認凡下,或畜、或人,今約至教原之,方覺本來是佛,故須行依佛行,心契佛心,返本還源,斷除凡習,損以至無爲,自然應用恒沙,名之曰佛。當知迷悟同一真心。大哉妙門!原人至此。"
可知華嚴的一乘顯性,就是禅的妙體,但禅以直指與參究體悟,華嚴則以叁觀證入。華嚴叁觀分爲:
一、 真空觀--如禅宗的初關而見性。
二、 理事無礙觀--如禅宗的重關而無礙于理事。
叁、 周遍含容觀--則是禅宗末後關的活潑大用。
具體錄宗密的華嚴法界觀法如下,可供禅者參究:
第一真空觀法,于中略開四名十門:
一、 會色歸空觀--融合一切色法即是空故。
二、 明空即色觀--真空必不異色。
叁、 空色無礙觀--觀色即空,觀空即色,一味不二。
四、 泯絕無寄觀--此句正合禅宗見性的宗旨,錄全文如下:
"謂此所觀真空,不可言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法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語亦不受,迥絕無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爲行境(心境冥合而起真行)。何以故?以心動念,即乖法體,失正念故。"
行者正可與此印證,是否落于意解情執,入于空色名相與禅解文句?此中如有一絲未淨,即不能到心境如一而起真行的境界,也即未能真見佛性。
第二理事無礙觀法的十門;
一、 理遍于事門
二、 事遍于理門
叁、 依理成事門
四、 事能顯理門
五、 以理奪事門
六、 事能隱理門
七、 真理即事門
八、 事法即理門
九、 真理非事門
十、 事法非理門
以上十義都是真空本體上的緣起,也即禅悟之後開始依緣起用的過程。既然緣起,必不離理事,所以理事無礙是禅人的一大功課,其中:"約理望事,則有成有壞,有即有離;事望于理,有顯有隱,有一有異。"
如能做到:"逆順自在,無障無礙,同時頓起,深…
《香風谷禅語 上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