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水源,其中妙趣唯有自已明白。
那麼悟證自性的人有什麼責任呢?從此不在拘泥于任何形式,而以活潑的智慧生活于人間,利樂于一切,使自性的妙明之光,照耀周圍,解粘去縛,指示本性,使一切有緣衆生,皆回到自性的家園,而安享本真的妙用。
所以現代的禅人貴在一切處體現本性的光明照用。
禅不是職業,但可以在所有工作中體現;
禅不是知識,但可以在一切知識中活用;
禅不是哲學,但比哲學家更有活的智慧;
禅不是教理,但它能徹證經論背後的真意;
禅不是宗教,但它是最神聖至妙的淨土。
禅是每一個人自己的本性,只要發現它,證悟它,抑開一切沈重的包袱,使自己以清新的面目生活于世,給世人帶來無限的生機,這就是現代禅人的使命!
禅是佛教教理以外的直示
禅是不受理法诠釋的真際
禅是原本心性的如如
禅是風花雪月的自然
禅人從來不受惑于理論
禅人從來不作意于功利
禅人從來不對立于心境
禅人從來不實存于道果
悟禅的人必然無我
悟禅的人自能無相
悟禅的人無法立論
悟禅的人直顯無余
了禅的人融萬法于當下
了禅的人轉山河作自已
了禅的人度衆生于全體
了禅的人體染淨于不二
想追尋一個終極
想說圓一個法義
想得證一個究竟
想建立自宗的見地--
禅已如死屍一樣僵硬
用法相來诠釋禅
禅成了法相的原罪
用對立來觀察禅
禅淪爲哲理的桎梏
用死句來體現禅
禅失去了天然的風彩
用修證來比量禅
禅遺失在路途的光影中
禅的真意何在?
每一念的當下
醒悟于不二之中
每一念的圓滿
自然于靈妙之中
每一念的智照
體現于一味之中
每一念的作用
全然在無用之中
真如十義
真如是佛法的根本,略述十義如下:
1、 自性清淨的本面是意識不可到、文字無可描述的無來去、無斷常、無生滅、無一異的體性。
2、 人人雖有此體性,但被無明所覆,所以形成阿賴耶識,變現根身世界,流轉于五道之中,雖有真性,如礦中金,未得清淨妙用。
3、 如以知見分別藏識爲本性,執著之根的作用 即真如的妙用,生起思想作意以爲是智慧的發揮,則入于外道之中。
4、 圓解如來藏的理體之後,應開始覺照用功,攝萬法歸一念,由一念而化空,脫開根塵,才能顯露本來的面目。
5、 如沒有體入真實妙性,自以爲根中能起念能思維,能作用的就是真如,心識帶妄,無明覆藏,心不清淨,因執著此根中之性,妄用功夫,即被魔力加持,與佛、菩薩于般若正智即不相應。
6、 認爲禅宗參學是積累資料,分析辨別,而後得到精華,總結歸納爲己所用,便認爲此便是禅的智慧,便是會活用,此即違背禅的真正智慧。
7、 真如本性是法界的全體,任何一物全彰如來藏性,因此真如只有在纏與出纏不同。在纏則染汙業海;出纏則功德清淨。
8、 真如本性本具如來一切功德,離意解而徹露本面時,清淨一片,靈知妙明,應上與諸佛合,而開其功德;下與衆生合,而了其習染,使真如恢複圓明十方的果德。
9、 于真如性上,無言論,無可建立自我,本無一物可得,故見性者無性之可見,明心者了然于目前而無明了之想。
10、悟真如者,無悟之可言;真證真如者,全證于衆生之全體,于是天下衆生無不是真如佛性的體現,無一不是佛。但爲方便接引,作種種言說,其中更無是非高低之執著,只是隨緣照了而已。
禅修初機
禅門的初機者,一般先學圓融的教義,再略涉禅門的機緣,進而依明師而得一下手的功夫,一般分爲八法:
(一) 無相密乘法--如無相准提法等。
(二) 止觀禅修法--如永嘉禅法等。
(叁) 念佛觀修法--如寶王叁昧法等。
(四) 禅悟直指法--直指見性而修。
(五) 觀照看心法--看心念的起處。
(六) 疑情參究法--起疑情直參。
(七) 智慧體究法--依智而究心源。
(八) 直照無修法--一任天真自然。
但是若非已明悟心性之人,如僅看文字觀修,必難悟證,因自力不夠,易隨境遷故。古人數十年參學,依止明師,即此意也。
佛法圓修與並弘
現代人應以圓融的見地來觀照佛法,然後攝歸自心而化爲圓行,使一切法皆成佛法,一切行皆是佛行。佛法本來圓通,如一般分顯教--中觀、唯識、天臺、華嚴等;密乘--大手印、大圓滿法等;禅宗--非顯非密而直入;淨土--即顯即密而圓含。就實際而言,又是互相融攝的,如顯教所談即是密之所證,一表一裏,實無差別,禅的顯說即是教的極致,禅的所證,即是密的究竟;禅的所歸亦無非是淨土之德。淨土更是融一切教言而舉揚開顯;攝一切密乘而爲最後導歸;即一切禅悟而全提、圓具。
因此佛法是不分家的,而祖師悲憫衆生,方便開宗接引,一旦契入,更無二致。
而現代人面對如此廣大的佛法及各種言說,如不能圓會諸說,歸入自心悟智,則很難圓修佛法,也許一生中都在討論與解決問題。
當然依止有證量且圓通佛法的善知識,更容易消融諸法,悟入自心,就路還家,獲得早日成就!
悟入之後,則應對不同的根機弘傳契合的佛法,令其速開智慧,證入心性,圓成道業,而不須費太多的時間在佛法上探討,應在生活、工作、社會大洪爐中體現大道,隨緣而行。
佛法因自心而顯現,如能圓攝諸法則自心亦圓,然後圓歸一心,圓行大道,則佛法必以豐富多彩的形象而出現于世,佛法也必再次大弘于天下矣!
修持中的叁次失誤
修行的證境不可宣示,但失誤則可供行者參考:
一、八五年修心密于百座內爆開時,一片空明,靈知不昧,出定,身心世界皆是影相,以爲巳證,印證佛經也無不相應,第六天因與人論見性境,稍微起意,境界即失,故知失誤在诤心,而真境未證也。
二、八六年于福建廣化寺教學,于定中現圓光身與世界皆顯現,以爲是證,後知功德未圓,所現並非透明自在,乃是影相現,非如實現,後破之。
叁、亦于廣化寺的淩晨去指導學僧禅坐,行至路盡處,忽然從一米多高處跌落,其心絲毫未動,全然透明亦無身痛的覺受,片刻後才知有身,以爲證量已到,其實仍落透明心,故未到。
到此叁次失誤實例僅供參考,切須實證圓明,方爲了手,且應功德相應,方是正確
王陽明與湛愚《心燈錄》的錯誤
在王陽明與湛愚的心燈錄中,把真心做一個實法,觀爲一物,使無實法可得的禅宗走向了偏差。他們認爲:
1、 萬物都滅還有一個真心存在;
2、 認爲人死後真心也跟他去了,又有一個新的天地;
3、 認爲如來藏性是一個可以把握的○,然後去認知,去肯定,並在此上做功夫。
4、 在這所謂的○上建立知見與功勳,並自以爲是得道的人;
5、 認爲寂與明是可以分開的,也即寂時不明,明時不寂;
6、 因爲沒有化空歸真,所以沒有菩提心與功德的出現;
7、 沒有活智慧的流顯,一開講總不離分別意識;認爲真心就擰在六根裏,不須脫開;
8、 往往居高臨下,喝斥他人,自以爲天下第一;
9、 放蕩不羁,認爲道性自然;
10、 不能與整個佛教融合,不能回歸淨土。
欲深入研究者,請讀王陽明傳與心燈錄。
達摩祖師二入四行觀譯意
"悟入禅道有許多途徑,概要地來說,不超過二種:一是從理觀而入;二是從行持而入。
理觀悟入的方法是:先依聖教所開示的根本理趣,悟入自性的心宗,並且深信一切有生命的衆生都是同一個法界真如的靈妙性,只是因爲在根塵相對中,被客塵落謝的妄想執著所覆蓋,所以不能夠空明顯現,假如能離妄想而歸于本空的真性,凝住于寂寂然的壁觀之中,此時在無自無他凡聖平等不二的現量中觀照,並能一直堅持安住,而不被內外諸相所移異,再也不起文字道理的解會,只是無心而觀,這就與真性的理體冥冥相符合。即此當下,沒有任何分別念,是寂寂然而無作爲,如此安住,叫做理觀的契入方法。
行持的契入有四種行,其它的一切行都攝入這四種行之中,有哪四種呢?一是報冤行;二是隨緣行;叁是無所求行;四是稱法行。
什麼叫報冤行?就是說一個修道的人,假如在受種種苦難的時候,應當在自心中作這樣的思維:我在過去無數劫中,棄真性之本而從妄心之末,流浪在二十五有的業海之中,與衆生結了許多冤憎,做了無數違背損害衆生的事情,現在歸向于道,清淨自守,雖然沒有違犯什麼過失,但是過去世所造的罪殃惡業卻已經成熟了,這不是天上人間所能了解的,應當甘心去承受這些業報,應當沒有一點冤恨與向人傾訴必要。佛經中雲:"遇到苦難的時候,不要憂愁,爲什麼?因爲已經明白了因果業報的道理。"這樣生起了正見的正念,就與真如性體完全相應,因爲體悟冤業中的正念,而相應于道業,所以說這是報冤行。
二是隨緣行:衆生之中沒有實我可得,都是在真性中隨業力而轉變的假相,所以在苦樂之中而又被動地感受于苦樂,這一切都是從因緣法則中産生的。假如目前得到殊勝果報、榮譽等順境,知道是我過去善業宿因所感,現在才得到回報,當因緣報盡時候,一切也都消失了,所以有什麼值得開心呢?得與失都是從因緣中來,而修道人的心沒有增與減,在喜悅的境風中,不動于心,這樣自然就暗順于道妙,所以說這是隨緣行。
叁是無所求行:世間上的人常在迷惑之中,他們是處處貪欲染著,這就叫世俗的追求。有智慧的人,他們悟入真性後,所明白的真理是與世俗的觀念相反的,因此要不受世俗的製約,安心于無爲之中,一期生命中的身形,隨著命運而轉,不要克求與世俗一致,這樣才能在世俗面前空無一物,不受其迷惑,心中就沒有世俗的願望與俗樂的享受。這樣內心的功德與黑暗的現實是常常相伴相隨,但仍清淨無礙。在叁界居住久了,就好像火宅一樣,凡有身體的都有苦難,誰能夠在裏面能安樂自由?明了通達了這個道理,所以就放棄了對一切有的…
《香風谷禅語 上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