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垟山禅悟錄 關于法的意義▪P2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定法,這很重要。所以說要依義不依語,要依裏面的真實義去體會,不要依語言文字。文字要忘的快,越快越好。所以禅宗叫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第二,是依法不依人,沒有人可依,有一個師兄講,依人不依法。那就錯了,要依法。這個法出包括法義、法六、法規、法行,這一切法界聖言量也都在內。你沒有開悟以前,這些要依賴的。依賴佛的教義;依賴法門;依法相;依賴莊嚴真實的境界;佛果菩提的那種功德;依賴你的法行,比如:念咒、念佛、觀想等等這些是需要的。但是你真正悟了以後,你知道這個法就是你的自心相貌,無相之相,你自心的智慧與法界真理是你本具的,佛不在外面,法不在外面。那麼這個依法,就是依你的自心。佛在涅pan的時候說:你們不要依賴于我,不要依賴于教法,要依賴你自己,要依賴你的自心。這個自心就是無心之心,就是充滿智慧、安祥、自在、光明、清淨的那種無相之相,無心之心,這是真法,這叫實相之法,而不依賴任何人。對師父我們僅僅是恭敬、感恩,以及以法的悟證來供養師父,除了這個以外,也沒有什麼依賴。如果依賴師父,依賴佛,就叫不了義,他永遠不會真正了脫。要自力,這個自力也就是你自己內在的一種真正的回歸和主人翁的作主!除此再也沒有什麼可以得到的,再也沒有什麼神秘,再也沒有什麼可以追求的東西了。就這樣走下去一定會完成這個道業的,這個明白很重要!所以,要依法不依人。

  第叁,是依智不依識。要依智慧,智慧是什麼?不是通過分別,不是通過思想,不是通過一種思考,它是一種觀照,是朗照。識,就是分別,是根據知識,根據對象,根據很多很多道理的比較,很多很多取舍的考慮,然後定下了一種定論。科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等等,他們都是通過反複比較、參考、知識的積累等等,得出一個結論來,這就是識。這個識,是不斷建立又不斷被否定的。科學家、哲學家建立了某一種理論,産生了一種定義,到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又被否定掉了。而智慧,它是不固定性的,它是隨著當時的機緣講當

  時的話。雖然他講真理,但是表現的方式很多很多,今天用這種方式,明天用那種方式,只有領會的人才知道,不領會的人執著了語言,永遠不會知道。所以,禅宗到後來就是眼睛眨一眨、手舉一舉,棒喝!他知道通過語言講多了,衆生就會執著語言,後來文字就不要了,語言就不講了,所以,以這種方式來體現真理。智慧體現的真理是在衆生當下的心裏面,而不是固定在什麼地方。所以,真理是心的領會,領會以後真理就沒有了,這是智慧 的顯現。因此,要依智不依識。

  第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不了義,就是說對叁乘、五乘的根本說固定的東西。比如:小學。中學、大學講固定課本,這些我們可以稱之爲不了義。是一個一個階段講的,是依時依機的逗會,別別因緣演繹。所謂了義,是真實的、心地的相應,師父的心和弟子的心相應,這叫了義。講佛的本懷,講他的真實的道,當然,這個地方我們剛才講的不是文字,是說弟子完全開拓了以往的那些修行的痕迹和積累的教義,把那些開拓以後,完全沈入了內心的真實如是的境界!明白了,你如是,我也如是的,這叫了義的心,了義的真實的法。所

  ,以,這個起初的法不在佛的那裏,只是佛的方便開顯而已。佛在法華會上開權顯實,會叁歸一之旨,叫純圓獨妙,妙到不可言說。所以,智者大師講了這麼一句話:“妙者不可思議也。”什麼叫妙?不可思議,沒有辦法思想,沒有辦法去議論,叫妙,所以,佛教裏又有四依。

  面對佛的法,對于不了的人,頭緒很多,總覺有學不完的法,但是,一明白呢?當下回歸!在這個當中,又要經過修行,所謂的聞思修叁慧、戒定慧叁學等等。通過思維,通過正念,通過念佛、念

  咒等等修持的法,還有觀法:觀心、觀境、觀理、觀事、觀因、觀果、觀自、觀他,這裏面有無量的觀。還有很多很多的行法,行于禅定,行于智慧,行于方便,行于慈悲,行于六度萬行,普賢菩薩大行,地

  藏菩薩大願,觀音菩薩大悲,文殊菩薩大智等等,都是一種行。還有所謂參究的法,這個參呢?參善知識、參理、參心、參透我們無始以來擋在我們心裏面的所有的陰覆的東西,要參透它,凡是心裏有一種東西在,有一道陰影在,都要把它參透,參透就沒有了。那麼參善知識的真實作用是什麼呢?過去弟子見到師父要請益,把自己的疑惑。自己的障礙。自己停留的地方,要呈露給師父,請師父指點。師父呢?他有手眼,他就把弟子的那種困惑那種疑團那種障礙的地方,連根的拔悼。這就是師父的真實作用,不僅僅傳一個法給弟子,真實的師父就是點化,就是敲打,把他藏在心裏面的根深蒂固的執著與心結連根的拔掉,那麼這個弟子就進步了。而現代這種師父就很少,做弟子

  的也不知道怎麼去請益,怎麼體會敲打,還要隱瞞,盡量把自己的缺點和不好的東西隱瞞起來,這樣就不得進步了,不可能再進步。所以,要經過敲打才能進步,這都是包括在參法上面的。

  最後再講一點繼承和創立的間題。既然佛法有叁藏十二部經八萬四千種法門,或者曆代祖師各個宗派,這是無量無邊的。佛法,我們要繼承…這個繼承要有很深的智慧,要有很廣的心量,要有慈心,要不爲自己專門爲了衆生去努力的,你才有可能繼承,不然的話,我爲自己學一點就夠了,或者爲自己用用就可以了,這樣就學不到廣大的佛法,因爲心量非常狹窄,有的趨向于神秘,就是搞一些神通、功能。特別追求秘咒這方面的,我們要知道秘咒學的大多了,如果産生執著就可能會損失功德,可能會走向外道,可能損害別人,可能會

  落在那種神秘感上,可能會出現偏差。所以,掃蕩幹淨之後,再隨緣地掌握一些法門,這樣對將來度衆生會有很大的幫助。而且要不爲名利而用,一有名利的話就要墮落,所以要繼承,這個繼承是很不容易的,學撣宗的人容易落于狂慧、或者偏空,以爲理悟明白就夠了。雖然,你在世俗法上能夠破得于幹淨淨,自己也不執著,但是,總是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的話,就不能啓發妙用開顯功德。那麼,可能對一部分的機,不能對在整體的機,知識分子來了,科學家、哲學家、或者是某一個法會,讓你去作長篇大論的演講,解說一部經、一部論。

  或者寫文章等等,這樣就有很大的缺陷。所以說,應該繼承整體佛法的精華。

  隨著你的智慧和對佛法的繼承,圓會通達于整體的佛法,通達于法的一切作用,通達于這個時代衆生的機緣,然後創立,就是說你有一種提法,提出了種新的理論、新的觀點,糾正一些謬見和敝端,對不同的衆生講各種不同的方便法語,這個也是無量無邊的,和佛法一樣無量元邊。這個無量無邊的佛法,也是因爲衆生而顯現的,因爲社會時代而顯現的。無論一個什麼東西提出來,你都有一種智慧與它相應,無論是文學藝術、社會生活等等,人類的現象,你總有一種佛法的智慧來和它相應。那麼這個時候你會非常圓活非常自在,具足

  無量的方便。這樣的話,你就能成就一切宏法利生的事業,成就佛法的各種真實的作用,這點對現代社會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們再回頭講:既然佛法無量無邊,那麼我們不可能一下子都證到無量的佛法,只要你證到自心了,把你的塵垢去掉了,內心的困惑去掉了,障礙去掉了,執著去掉了,那麼佛法它是時時現前的,因爲佛法是現成的,這樣一來,你又很輕松。因爲你本來就在法中行,從來沒有離開過它。一切佛、一切法的功德,就是你自心所本具的。那麼,這個時候要重視什麼呢?重視隨緣的啓發,看看經,啊,這句話對我有啓發,裏面的靈知又開了;聽聽某個人講的話,啊!又有啓發,一大一天都在啓發裏面,那麼不出叁、五年,甚至幾個月,就肯定在智慧方面或行持方面有極大的開發,這就叫善學于法。可是有的人,他是知識的積累,學了很多的法,念了很多的經,他這個靈知沒有得到啓發,他其實沒有在法中行,內心世界與法還有隔離。但是心又不安,死死抱住法,念咒念咒,誦經誦經。宏法利生積累功德。其實,他不知道這一切就在內心,一切都是自有的。不能把心和咒分開來,不是有心去念咒,或者有心去學法,有心去宏法利生做好事。由爲你的心真正空朗以後,不執著于空,不煩惱于空,處處流現出來的都是真實,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現代入學修佛法就缺這一點,不明

  白。幾十年的積累還是落在法塵和境界裏面,內心不空靈。因爲修行人沒有時時得到啓發,時時得到解脫,時時顯現智慧和功德,沒有這一點,那麼行的再好也是假的。只能是落在法的積累和法的塵勞上,(法塵上)心還是被封閉的,還是天天講是非,天天有煩惱,天天有矛盾,天天這樣想想那樣想想,(打妄想)那麼修行有什麼用處呢,修行對他來說就沒有意義了,主一點要是明白的話,對佛法就有所領悟,對佛道就有所證,所以,要明白這一點非常重要。

  (二)

  當我們講課的時候,總要講很多道理,但是,真正的佛法是沒有道理的,語言文字只是概念性的,或者說明性的一種描述,所以說,在佛法的海洋裏面,我們所行的就是行于我們的身心世界,就在我們現實的人生之中,在這當中,通過我們的觀照,通過我們的用功,使我們有所發現,有所明白,有所轉變,轉到後來轉無所轉的時候,就歸到了本來的真實的原態。

  再講到法,比如說,做一個老師,做一個學生,或者是在宗教裏面做一個弟子,中間會産生一種宗教情結,或者是師生情結,如果落在這個情結上,依然是沒有辦法解決的。所以說,當我們明白之後,要打破宗教的執著,因爲我們自心就是佛,就是法,就是道。也要打破師生的情結,因爲真正的佛法沒有辦法傳授,也沒有辦法向外面學習。向老師學,向祖師學,學是學不到的,只能作爲一種啓示的過程。因此…

《垟山禅悟錄 關于法的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