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垟山禅悟录 关于法的意义▪P2

  ..续本文上一页没有定法,这很重要。所以说要依义不依语,要依里面的真实义去体会,不要依语言文字。文字要忘的快,越快越好。所以禅宗叫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第二,是依法不依人,没有人可依,有一个师兄讲,依人不依法。那就错了,要依法。这个法出包括法义、法六、法规、法行,这一切法界圣言量也都在内。你没有开悟以前,这些要依赖的。依赖佛的教义;依赖法门;依法相;依赖庄严真实的境界;佛果菩提的那种功德;依赖你的法行,比如:念咒、念佛、观想等等这些是需要的。但是你真正悟了以后,你知道这个法就是你的自心相貌,无相之相,你自心的智慧与法界真理是你本具的,佛不在外面,法不在外面。那么这个依法,就是依你的自心。佛在涅pan的时候说:你们不要依赖于我,不要依赖于教法,要依赖你自己,要依赖你的自心。这个自心就是无心之心,就是充满智慧、安祥、自在、光明、清净的那种无相之相,无心之心,这是真法,这叫实相之法,而不依赖任何人。对师父我们仅仅是恭敬、感恩,以及以法的悟证来供养师父,除了这个以外,也没有什么依赖。如果依赖师父,依赖佛,就叫不了义,他永远不会真正了脱。要自力,这个自力也就是你自己内在的一种真正的回归和主人翁的作主!除此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再也没有什么神秘,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追求的东西了。就这样走下去一定会完成这个道业的,这个明白很重要!所以,要依法不依人。

  第三,是依智不依识。要依智慧,智慧是什么?不是通过分别,不是通过思想,不是通过一种思考,它是一种观照,是朗照。识,就是分别,是根据知识,根据对象,根据很多很多道理的比较,很多很多取舍的考虑,然后定下了一种定论。科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等等,他们都是通过反复比较、参考、知识的积累等等,得出一个结论来,这就是识。这个识,是不断建立又不断被否定的。科学家、哲学家建立了某一种理论,产生了一种定义,到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被否定掉了。而智慧,它是不固定性的,它是随着当时的机缘讲当

  时的话。虽然他讲真理,但是表现的方式很多很多,今天用这种方式,明天用那种方式,只有领会的人才知道,不领会的人执着了语言,永远不会知道。所以,禅宗到后来就是眼睛眨一眨、手举一举,棒喝!他知道通过语言讲多了,众生就会执着语言,后来文字就不要了,语言就不讲了,所以,以这种方式来体现真理。智慧体现的真理是在众生当下的心里面,而不是固定在什么地方。所以,真理是心的领会,领会以后真理就没有了,这是智慧 的显现。因此,要依智不依识。

  第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不了义,就是说对三乘、五乘的根本说固定的东西。比如:小学。中学、大学讲固定课本,这些我们可以称之为不了义。是一个一个阶段讲的,是依时依机的逗会,别别因缘演绎。所谓了义,是真实的、心地的相应,师父的心和弟子的心相应,这叫了义。讲佛的本怀,讲他的真实的道,当然,这个地方我们刚才讲的不是文字,是说弟子完全开拓了以往的那些修行的痕迹和积累的教义,把那些开拓以后,完全沉入了内心的真实如是的境界!明白了,你如是,我也如是的,这叫了义的心,了义的真实的法。所

  ,以,这个起初的法不在佛的那里,只是佛的方便开显而已。佛在法华会上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之旨,叫纯圆独妙,妙到不可言说。所以,智者大师讲了这么一句话:“妙者不可思议也。”什么叫妙?不可思议,没有办法思想,没有办法去议论,叫妙,所以,佛教里又有四依。

  面对佛的法,对于不了的人,头绪很多,总觉有学不完的法,但是,一明白呢?当下回归!在这个当中,又要经过修行,所谓的闻思修三慧、戒定慧三学等等。通过思维,通过正念,通过念佛、念

  咒等等修持的法,还有观法:观心、观境、观理、观事、观因、观果、观自、观他,这里面有无量的观。还有很多很多的行法,行于禅定,行于智慧,行于方便,行于慈悲,行于六度万行,普贤菩萨大行,地

  藏菩萨大愿,观音菩萨大悲,文殊菩萨大智等等,都是一种行。还有所谓参究的法,这个参呢?参善知识、参理、参心、参透我们无始以来挡在我们心里面的所有的阴覆的东西,要参透它,凡是心里有一种东西在,有一道阴影在,都要把它参透,参透就没有了。那么参善知识的真实作用是什么呢?过去弟子见到师父要请益,把自己的疑惑。自己的障碍。自己停留的地方,要呈露给师父,请师父指点。师父呢?他有手眼,他就把弟子的那种困惑那种疑团那种障碍的地方,连根的拔悼。这就是师父的真实作用,不仅仅传一个法给弟子,真实的师父就是点化,就是敲打,把他藏在心里面的根深蒂固的执着与心结连根的拔掉,那么这个弟子就进步了。而现代这种师父就很少,做弟子

  的也不知道怎么去请益,怎么体会敲打,还要隐瞒,尽量把自己的缺点和不好的东西隐瞒起来,这样就不得进步了,不可能再进步。所以,要经过敲打才能进步,这都是包括在参法上面的。

  最后再讲一点继承和创立的间题。既然佛法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种法门,或者历代祖师各个宗派,这是无量无边的。佛法,我们要继承…这个继承要有很深的智慧,要有很广的心量,要有慈心,要不为自己专门为了众生去努力的,你才有可能继承,不然的话,我为自己学一点就够了,或者为自己用用就可以了,这样就学不到广大的佛法,因为心量非常狭窄,有的趋向于神秘,就是搞一些神通、功能。特别追求秘咒这方面的,我们要知道秘咒学的大多了,如果产生执着就可能会损失功德,可能会走向外道,可能损害别人,可能会

  落在那种神秘感上,可能会出现偏差。所以,扫荡干净之后,再随缘地掌握一些法门,这样对将来度众生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要不为名利而用,一有名利的话就要堕落,所以要继承,这个继承是很不容易的,学掸宗的人容易落于狂慧、或者偏空,以为理悟明白就够了。虽然,你在世俗法上能够破得于干净净,自己也不执着,但是,总是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的话,就不能启发妙用开显功德。那么,可能对一部分的机,不能对在整体的机,知识分子来了,科学家、哲学家、或者是某一个法会,让你去作长篇大论的演讲,解说一部经、一部论。

  或者写文章等等,这样就有很大的缺陷。所以说,应该继承整体佛法的精华。

  随着你的智慧和对佛法的继承,圆会通达于整体的佛法,通达于法的一切作用,通达于这个时代众生的机缘,然后创立,就是说你有一种提法,提出了种新的理论、新的观点,纠正一些谬见和敝端,对不同的众生讲各种不同的方便法语,这个也是无量无边的,和佛法一样无量元边。这个无量无边的佛法,也是因为众生而显现的,因为社会时代而显现的。无论一个什么东西提出来,你都有一种智慧与它相应,无论是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等,人类的现象,你总有一种佛法的智慧来和它相应。那么这个时候你会非常圆活非常自在,具足

  无量的方便。这样的话,你就能成就一切宏法利生的事业,成就佛法的各种真实的作用,这点对现代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们再回头讲:既然佛法无量无边,那么我们不可能一下子都证到无量的佛法,只要你证到自心了,把你的尘垢去掉了,内心的困惑去掉了,障碍去掉了,执着去掉了,那么佛法它是时时现前的,因为佛法是现成的,这样一来,你又很轻松。因为你本来就在法中行,从来没有离开过它。一切佛、一切法的功德,就是你自心所本具的。那么,这个时候要重视什么呢?重视随缘的启发,看看经,啊,这句话对我有启发,里面的灵知又开了;听听某个人讲的话,啊!又有启发,一大一天都在启发里面,那么不出三、五年,甚至几个月,就肯定在智慧方面或行持方面有极大的开发,这就叫善学于法。可是有的人,他是知识的积累,学了很多的法,念了很多的经,他这个灵知没有得到启发,他其实没有在法中行,内心世界与法还有隔离。但是心又不安,死死抱住法,念咒念咒,诵经诵经。宏法利生积累功德。其实,他不知道这一切就在内心,一切都是自有的。不能把心和咒分开来,不是有心去念咒,或者有心去学法,有心去宏法利生做好事。由为你的心真正空朗以后,不执着于空,不烦恼于空,处处流现出来的都是真实,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现代入学修佛法就缺这一点,不明

  白。几十年的积累还是落在法尘和境界里面,内心不空灵。因为修行人没有时时得到启发,时时得到解脱,时时显现智慧和功德,没有这一点,那么行的再好也是假的。只能是落在法的积累和法的尘劳上,(法尘上)心还是被封闭的,还是天天讲是非,天天有烦恼,天天有矛盾,天天这样想想那样想想,(打妄想)那么修行有什么用处呢,修行对他来说就没有意义了,主一点要是明白的话,对佛法就有所领悟,对佛道就有所证,所以,要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

  当我们讲课的时候,总要讲很多道理,但是,真正的佛法是没有道理的,语言文字只是概念性的,或者说明性的一种描述,所以说,在佛法的海洋里面,我们所行的就是行于我们的身心世界,就在我们现实的人生之中,在这当中,通过我们的观照,通过我们的用功,使我们有所发现,有所明白,有所转变,转到后来转无所转的时候,就归到了本来的真实的原态。

  再讲到法,比如说,做一个老师,做一个学生,或者是在宗教里面做一个弟子,中间会产生一种宗教情结,或者是师生情结,如果落在这个情结上,依然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所以说,当我们明白之后,要打破宗教的执着,因为我们自心就是佛,就是法,就是道。也要打破师生的情结,因为真正的佛法没有办法传授,也没有办法向外面学习。向老师学,向祖师学,学是学不到的,只能作为一种启示的过程。因此…

《垟山禅悟录 关于法的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