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垟山禅悟录 关于法的意义

  关于法的意义

  (一)

  所谓的法,一般来讲是指觉悟的方法。因为这法是佛所悟证的,佛宣扬出来的,再经历代祖师发扬光大。那么佛教的修证法门、源头,都是从佛的大智慧——也就是萨婆若海里面流现出来的。

  当然,这个法的所依是真理。所以,佛依真俗二谛来说法。一方面真谛是绝对的真理,是绝对不可知性的。俗谛是相待的真理,即相对的理念与规律性真理。比如:人间有善恶;人间有因果;人间有各种各样的差别、各种各样缘起和存在。

  这些普遍的现象,这些事物的变化,都有它的规律和法则,人类社会就是沿着这个规律和法则不断的向前发展。人们在遵照事物规律的同时,又赋予不同的理念,以便引导自身向特定的目标努力。而佛的智慧,它一方面契证了宇宙的绝对真理,就是万法的源头。离名离相;没有概念;没有实在与缘起差别的那个真实的地方。那个地方不是空无的地方,那个地方虽然空,但是它又具备一切缘起的功能。它是智慧的源头,它是生命的源头,叫做真谛的生命。这真谛,如如所以又称为真如的生命,或者真实的性命,它是万法的实相。因为这个源头不离万法而别有,它当体即是,无量差别的源头,就是这个真实的地方。所以佛一方面看到了相待世界的本源在于绝待,就是说它不是相待的,它是真实的、统一性的,又以这个真谛显现俗谛的差别。所以佛就依真俗二谛这两种真理,而这两种真理的统一,两种真理的圆融,就叫中谛,叫真俗不二。一个学佛的人如果能体会到这两个真理,他就是圆解的人。

  人的学佛方式不同,有的人要学了经、律、论三藏,学通了历代祖师的开示之后,他才明白,原来佛法是这样的。他是以佛法把世俗法破掉,进一步把对佛法的执着、分别也去掉,他就悟入了,他就明白,这是一条路。有的人不是通过教法,不是通过经论或宗派来入门的。他就是直接把世俗法破掉,在世俗人生经历里面去观察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的各种缘生缘灭的假相,他经历过了,就是说在自己的安身立命的地方把它破掉了,原来世俗的一切都是空的,都不可得。然后他

  的心念不再取著于世间法,不再执着于自身感受,一旦有一种机缘启发的话,他就明白了。因为世间法的反面就是佛法,世间法的反面也就是真谛——俗谛的反面就是真谛,我们讲到零上和零下,零上是世俗法的建立,世俗法去掉以后,零下就是出世间法,同样具有世俗法的一切而不取着,由此妙用就是这么自然而然显现。所以有的人为

  什么没有学过佛法就懂得了佛法,因为他通过世间法的破除以后,自然就和佛法默契了、融合了,他就明白了。这走的是另一条路。

  禅宗和三论是直接从破来下手的。净土宗。法相宗、密宗是从建立上来下手。天台宗是既有破也有立,它是从圆解上下手的,通过祖师的指点开示,使你圆解,然后起圆行,中间当然有圆信、有圆位,还有圆证,这些部包含在里面。各种根性的人人门的方式不同,走的路不同,最后都是同样能够圆成这个无上的佛道。

  上面是对法的一般的解释。也可以说没有证法就没有教法,没有教法就很难到证法。所以佛教里面又建立了所谓教、理、行、果。教,是言教,理,是言教内在的一种真理。所以禅宗可以说是教外别传,是言教之外,但又是教内真传。净土宗其实是离言教又即言教。但是理是秘密藏,藏在里面的一种方便,接引众生的一种方便。它既

  深又浅,既浅又深,它又是通禅宗、通密宗、通一切法,它可以讲法门也可以讲果位。实报庄严、常寂光就是大菩萨与佛的果位净土。可见,这净土是很深的无上的道妙。所以说,有教、有理、有行、有果,这是佛教通途与异方便的善巧融合。

  一个学人要起信,信佛的言教,信原理,信佛所指导的法行、法位,如菩提道次第一些法行和法位,信佛所证的,以及大菩萨所证的甚深的果位。甚深的成就、大成就、圆满成就,这都是要信。信以后回归自心中,相信我们自心中佛,要肯定承当。那么这里面就要涉及到真实修证的问题。就是说信,信的建立和解是分不开的。信解行证,这个解也可以说是理解,但不是一般的理解,是思想理解,对问题的一种透彻的明白,解决人生或自身的困惑和矛盾,超越自己的某一种知见、某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和佛的正确的真理相吻合,和宇宙

  人生的规律相吻合,知道怎么做人,知道怎么去思考,知道怎么去帮助别人,符合于平等、慈悲、利乐的菩萨精神,这就是从理解上下手。但是从理解上下手,虽然在人生观、世界观上得到一些超越,但他的思想还没有找到源头,在真理上没有真正的契入,所以要进一步的超越这一层理解,要去悟。这个解就是悟,悟就是他超越了语言文字,超越了问题,超越了存在,超越了自心矛盾后的完全觉悟。一般人来讲,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所得,我透过了某一种境界有所进步。那么,这个悟呢?它要超越这些,它不是正面地看事物,也不是反面地看事物,它是一个即缘非缘、即知无知的实相心智的全体现前。因为,真理就是你的自心,真理就是存在,真理就是当下!而此真理是全体而圆融的——妙思无思的心灵妙契。除此之外没有真理,除此之外没有教法,除自性之外没有佛的存在,这种体会就是悟。所以,悟是不二的;悟是圆融的;悟是透彻的;真悟入的人,不是破,也不是建立,它是当下的!这才叫做悟。这种悟也是一种解,这个解叫悟的解(悟解),因为你没有达到,但是你明白了。所以明白以后,就要起行。理解的起行,是通过思想指导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而这个悟的起行是自然的流现,他已经明白了一切存在的当下就是自性,就是真理,就是道,就是佛。那么,他的修行,是以悟起行,行无所行的,叫真行

  现前!念咒也没有念咒的执着,打坐也没有打坐的执着,利益众生没有利益众生的一种想法,这叫自然。自己很慈悲也没有觉得慈悲,天天修行也没有觉得修行,天大有念头的流动也不以是妄念而起妄念对治,不以烦恼为烦恼,那么烦恼与妄念自然消亡于法界之中(自然消亡)。因为心无所得,行无所住,这才叫圆行!也可以说是真行!真

  行是不求快速成道,也不求有所得,那么到后来自然能够证得无上的成就,自然有果位在里面了。正如古德讲的:“但知耕耘不间收获。,”只管一天天的下种施肥,一天大的觉照行持,不问目前境况如何,不间进程是否快速,只管做,只管下种耕耘就行了。这是信解行证的道理。

  回过头来,我们对于佛法、对佛的存在,有了更亲切的一种体会之后,当然我们肯定在自性之中。所以说我们讲到见性,或者讲到开悟,就会有这样的表述:所谓见性,当你一丝不挂的时候;当你离开知见、分别的时候;当你没有内外中间的时候;当你不停留某一种状态的时候;当你不用名言、概念和思想去把握某一种东西的时候,这个当下你的体会,其实就叫做见性。见性者无所见,一个人没有见的时候,你说他多自在!多解脱!他已经包容着解脱了,包容着自在了。因为无所见,不见内,不见外;不见善,不见恶;不见是,不见非。

  无所见是见性,性不可见,性是什么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只能意会,只能领悟,这叫见性。而见性之后呢?因为你无所见,灵知便了了现前,所以有智慧的放光,就如明镜一样观照一切,自然明白很多很多人生的现象,很多很多缘起的差别,知道这里面没有矛盾、没有对立,所以说它是不二的。真理明白了之后,就是以不二的智

  慧来圆照万法,于是彻底了悟万法都是不二的,这就叫开悟。这是悟的人的作用,所以说见性和开悟也是统一的。很多人因为有外道和世俗的各方面的习气,他虽然有所体会,但是在这中间会建立自我:我开悟,我见性,我有什么一种体会,我有什么功能。在这里面他在法上立了法,在心上立了心,在性上立了见,在悟上立了一个智慧,以这样所立的知见,他就会出现一种偏差,会自己高高的建立自己,会称赞自己的功德说别人的过失,以这样收摄自己的弟子,收摄徒众,然后用自己的心来打入别人的心,他说这一下叫传心。用一种能量

  打入别人的心,然后让别人佩服他,被他所转,这即是外道的所为。

  所谓传心,传无所传,把别人粘着的东西、去下掉的东西拿掉,把名言、概念、自私自利等等东西去掉,然后使他真正的离开一切分别知见,这叫传心。因为佛祖都是无心可心的。所以《肇论》里面讲:“圣心无心”。圣人的心是无心的,自己没有心了,使别人也体会到没有心,这叫传心,不是有一个东西打入他的心上,使他感到光、感到你的力量。如果把这叫传心就错了。因为无心可传是名为传心。所以祖师讲:“你如是我也如是”就是这样子,没有别的东西,这是真实的法。

  佛教又建立所谓的四依的道理。第一,是依义不依语。要依真义不依言语,就是依里面的真意义不要依语言文字。就是不能对古代佛祖经

  的语言起执着。因为时代不同了,佛对机不同,你们不能依一种语言起了一种执着:“佛一定是这么说的,或者祖师说过了,他是这么说的”。那么就会产生一种矛盾,因为因缘不同、角度不同,说法也不一样。所以,佛有时候说:我昨天说定法,今天说不定法:昨天对比丘说比丘的法,今天对居士说居士的法。法本来没有定,这是对古代留

  下来的经典著作的一种认识。不能依赖文字,要透过文字看到佛祖为什么要这样讲,这就是智慧。你要看到租师的这句话他为什么这样讲,佛说这句话起初含义是什么?他对的是那一种对象。你这样一了别的话,那么你就有智慧。而且你对现代的人,对师父或善知识的开示,一定要在当下的心里面去体会。这句话触动了我什么心,打破了我什么执着,我有什么领会,有什么进步。进步之后,你明天就不能执着这句话了。明天又不是今天,今天讲的是今大的法,明天就讲明大的法,…

《垟山禅悟录 关于法的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