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什麼?不要找了。你本來就是,所以心就歇下來了。“但信法性”,因爲圓悟悟什麼?悟法性,悟實相。而這個法性在哪裏呢?就在當下,就是這一念之心!一切法都在這一念心當中,本來具備。所以說“不信其諸”,其它再也不相信了。信什麼神通、奧秘啊?外面的東西再不相信了。就是信這個法性,法性就是佛。一切功德,一切妙用,都是從這裏升起來的,離開這裏什麼都沒有,就是“不信其諸,名爲觀”。至此,雖說尚未圓滿成道,做到這一步,已經是非常了不起。這個人心量就很大了。所以天臺宗講,即使你沒有成道,學過天臺止觀,爲因也強,作爲因種下來,非常強,一出頭來,就是出世的時候,就是一聞千悟,是大丈夫的量,他對理性,對萬法都非常明白,他不會在外面尋求。所以說這個名字位上有勝觀現前,有勝慧現前,名爲觀。這是第二即。
觀行即是者。若但聞名口說,如蟲食木,偶得成字,是蟲不知是字非字。既不通達,甯是菩提?必須心觀明了,理慧相應。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華首》雲:“言多不行,我不以言說。”但心行菩提,此心相應,是觀行菩提。釋論四句評,聞慧具足,如眼得日,照了無僻。觀行亦如是,雖未契理,觀心不息。如《首楞嚴》中射的喻,是名觀行菩提,亦名觀行止觀。恒作此想名觀。余想息名止。雲雲。
那麼什麼叫觀行即是呢?若但聞名口說。聽到了名字,口也會說,道理都懂。那是“如蟲食木”,像蟲啄樹木,偶得成字。講得都對,想得也對,理也對,但不是智慧的體悟。那麼這裏是有差別的,有的人一悟就能證。有的人悟了呢,只是理上,實際上都不行,一到實際都迷糊了,一到實際就不會用了,一到實際就分開了,和理性分開了。所以說“偶得成字,是蟲不知是字非字。”所以說“既不通達,甯是菩提呢?”在實際當中還是不通達,不通達怎麼是菩提呢?還是不高。要在實際當中真正地證到,真的體悟到了,一切是佛法,都是實相,那才是真實。所以說必須心觀明了,時時刻刻智慧現前,理慧相應,理和智要相應,時時刻刻要相應。“所行如所言。”所行的就是所說的,一樣。所有的行爲,所有的日常作用、人生實踐都和所說的一樣。“所言如所行。”所言就像所行一樣,言行一致。就是說你要達到一致。就是名字即的理,智慧要在實際當中體現。總的是這樣來的。《華首經》講,“言說多不行,我不以言說”。言說多了,你理上明白了,但是你不行,不去做,不去體現,那麼我不認爲你的言說是真實的,是有用的。但心行菩提。“此心相應,是觀行菩提。”但是只要你心行相應,念念是菩提,念念是智慧,念念是實相,那麼其心口相應。心智與理境相應的話,這叫做觀行菩提。
在觀行菩提當中有五個品位。第一就要隨順法性,一切處都要相信法性,承當法性,不離法性,也就是不離一念,不離當下,這是第一步功夫。第二步功夫就是叫讀誦大乘經典。雖然你名字上悟了,但是力量不夠,有時候會不相應,有時候會被外境所迷,所影響,那麼還要培養它,經常讀誦大乘經典,增加慧力,增加相應的力。第叁要說法。言說大乘正法,要把自己所悟的所體會的在因緣當中對衆生講說,顯示它。說法的時候叁觀相應,叁谛圓融,無能說無所說,鍛煉自己的智慧,鍛煉自己的觀機的作用。這個叫說法。言說正法。第四步叫兼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還有等等的方便當中,以智慧去行,以實相去行。但是兼行就是隨緣而行。是隨自己的能力,隨自己的因緣去做。第五步才是正行六度。現祖師相,建道場,帶領大衆,做國家的事業,這叫正行菩提。這個觀行菩提有這樣五個階段。
“釋論四句評聞慧具足。”如眼得日。眼睛看見太陽,“照了無僻”,眼睛看見太陽,等于說是名字。但是看見太陽以後呢,你要用這個眼睛去用,照了無僻就是什麼東西你都要看得清楚,用智慧去照。所以觀行亦如是,雖未契理,指未證到無上的佛道,但是觀心不息,不斷地觀心,不斷地用功,不斷地觀照。“如《首楞嚴經》裏面以箭爲喻,來說明修道要時刻相應。射一個目標,開始射不准,但是一直瞄准,一直瞄准,到練久了以後,他就接近目標了。這裏的接近就叫相應。
“是名觀行菩提,亦名觀行止觀,恒作此想名觀。”按照這樣子做功夫,這樣相應的用叫做觀。“余想息名止。”其他的想法都沒有了,世俗的、雜染的、多余的想法都沒有了,只是念念相應做功夫,在觀行裏面用,按照五品觀行位去用,一個個層次用下來,那麼叫觀行菩提。
下面進一步了,相似即佛了。
相似即是菩提者。以其逾觀逾明,逾止逾寂,如勤射鄰的,名相似觀慧。一切世間治生産業不相違背,所有思想籌量,皆是先佛經中所說。如六根清淨中說。圓伏無明名止,似中道慧名觀。
這個相似就是修行上來了,到一定的相似了,但是還不是完全。所以說“相似即是菩提者。”是因爲這個做功夫的人越觀越明,心裏面一片透明,明明朗朗。這個明是本性的光明,也是智慧的光明,他們是不二的。越上去越寂,止:一念不生還要越來越寂,湛然不動。無論是外境怎麼樣,無論是身體怎麼樣,他的心就象水中無波一樣,非常寂靜。在月亮下面,那個水一點波紋都沒有,非常寂靜。“如勤射鄰的。”射久的人,離所射的靶心不遠了,非常接近了,名相似觀慧。那麼相似觀慧的人,他有什麼體會呢?這句話下面就非常重要了:“一切世間治生産業不相違背。”這第一句,就是說一切世界、這是很廣大了,包括很多很多了,治生産業,他是舉例子。治生的,是謀求生活的,産業,比如說辦工廠、上班、經商做生意等,這些就是治生産業。那麼象這些事情都不相違背,意思說都可以去做了。這裏面都是實相的。一個是自己不相違背。同時呢,面臨這個世界上的人,他在那裏工作也好,在那裏做生意也好,政治也好,經濟也好,家庭也好,一切一切發生都和你的實相不相違背,和你的妙明的心不相違背,你的心是透明的,他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空空靈靈,一切顯現,都沒有障礙,都沒有被他們所困,這個就是體會到這句話了。這就是一切世界治生産業不相違背。這是指行動,這是指存在,是現象。下面是精神,指思想,指心。前面指身體所面對的,下面這句話指心靈所面對的。其實身心本來不二,面對不同而已。“所有思想籌量,皆是先佛經中所說。”這句話就是說你心裏面這個思想,無思之思,無想之想,籌量一些內容,一些計劃,一些見解,一些理性等等一切,所有心中所出現的,皆是先佛經中所說。啊!你想的,出現的境界,所開發的智慧,所講的話,沒有一句話和佛法違背,沒一個念頭和佛法違背,沒有一個意境和佛法違背。寫出的文章,講出的佛法,都是相應的,和先佛所說一模一樣。雖然講的話不同,文字不同,但是都一樣。所以說這句話非常的重要。“如六根清淨中說。”六根清淨一段文字裏面所說的。六根獲得初步的清淨,沒有凡夫的雜染。那麼“圓伏無明名止。”六根開始清淨了,透露出來的都是透明的智慧光,無染的一種行爲。無明不止而止,無明再也起不來了,圓伏了。什麼叫圓伏?一伏一切伏了,不是說今天伏明天不伏了,再也沒有無明起現行而遮蓋智慧光明了。但是他還不是斷,是伏下去了。爲什麼?沒有知見,對外在的沒有執著,但是內在的還有無明潛伏在那裏,沒有完全除掉,所以“圓伏無明名止。”“似中道慧名觀。”相似的中道慧出現了。似:不是證到的智慧,但是很相似,很接近,講出的法都是對的,沒有講錯一句話,這個就是名觀。叫做相似即佛。相似即佛在什麼位置呢?位在初信~七信,了生死。從八信開始破塵沙,到十信破盡塵沙。在這個十信位當中,其實就是聖人。前面證了七信就和二乘的果位相齊。八信開始到十信就是菩薩位。這個位置已經很高很高了。已經很了不起了。形容來講,月亮已經出來了,但是還有一些薄薄的雲霧籠罩著。“猶見月朦胧,”這是六即偈中講的,月還有一些朦胧,月亮已經顯現了。
分真即者。因相似觀力,入銅輪位,初破無明,見佛性,開寶藏,顯真如,名發心住。乃至等覺,無明微薄,智慧轉著。如從初日,至十四日,月光垂圓,暗垂盡。若人應以佛身得度者,即八相成道;應以九法界身得度者,以普門示現;如經廣說。是名分真菩提,亦名分真止觀。分真智斷。
這個就是證法身了,就是大聖人了。
分真即者。什麼叫分真?也就是有的地方講分證菩提。“因相似觀力”,相似的觀力,“入銅輪位”。相似叫鐵輪位,這裏是銅輪。這都是形容。以相似觀力入銅輪位,初破無明,這是真破了。在禅宗,密宗很多修行人當中,雖然得到了一定成就,但是真正的到了這個位置的人非常的少。真正破無明了,真正證法性了,這個是證見佛性,本性的全體洞開,洞然而開,所以說開出寶藏。所有的功德寶藏開出來,顯示真如,這叫發心住。這是初住位,在一百個世界成佛。有人問元音上師曰:禅宗人或密宗人證到即身成佛,是不是這個位置?上師說:“不是。”一般人到不了這裏,這裏已經很高了,一般人都是相似,相似位有所成就。一般的禅宗人,密宗人來講,得十地和相似位十信是一樣的,相一致的,也是了生死或者是菩薩,但是真正能夠證到初住位的人非常的少,很難的,所以說這叫發心住。就是開發了全體的真心。這裏就具有報身和化身,叁身都具備的。“乃至等覺”,四十一品無明斷盡叫等覺。“無明微薄。”無明非常微薄了。“智慧轉著”。這個叫後心或者說是叫中位。後心是妙覺所破。
“如初日至十四日,月光垂圓”。初日月光開始出來了,從初日一直到十四日,“月光垂圓,暗垂盡”月亮快圓了,邊上的黑暗也快盡了,到十五就圓滿了。到這個位置的人,“若人應以佛身得度者”,就八相成道示觀給你看,…
《禅悟的直指 禅與止觀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