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悟的直指 禅与止观法门▪P4

  ..续本文上一页开悟,为什么叫有智慧,没有畏惧,没有怯叫智慧。就是说有智慧的眼睛,智慧的明灯照着你,一直往前走。不会怯弱。所以说“始凡故除疑怯”。

  终圣故除慢大。最后才是圣人啊!后面分真到究竟才是真正的圣人。所以说你不要骄慢自大,名字位都没有,都不够,那么就说自己是佛了,就说自己成就圆满了,这个还差得很远。所以说这里面是非常的微妙,要处理得很好,不然的话都会颠倒。

  理即者,一念心即如来藏理。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理故即中。三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议。如上说三谛一谛,非三非一,一色一香,一切法一切心,亦复如是,是名理即。是菩提心,亦是理即止观。即寂名止。即照名观。

  这是介绍理即。理即是对真正如来藏理性的概括、说明。但是理即看过了,不等于就是名字。名字是通达以后,超越文字,。超越道理,悟在心中,体现在当下,这才叫名字位。所以说理即者,一念心就是如来藏理。这一心知道就是如来藏理。“如故”:为什么叫如呢?就是空,万法皆空,这一念心的体也是空。什么叫“藏”呢?含藏万有,缘起缘灭,一切万法都在这里具备,所以叫做假,这个假不是真假的假,这个假即是缘生无性。包括一切种子,一切现行,一切诸法都在这个本体当中,他是相对的,他是缘起的,所以叫做假。“理故即中”,为什么叫理呢?理就是中,这个理就是称性之理,道理的理,是至尊之理,是究竟之理,叫理体之理。又叫中,就是中道。“三智一心中具”。过去慧文大师读大智度论,他读到三智的时候,就悟到了,三智就是一心中本具。什么叫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知道本性是空;道种智,知道缘起差别,各个人,各个事物的种性、差别;一切种智,是性相圆融、空有不二,万法具备的智慧。这个智,智度论讲要次第修,次第得,后来慧文大师就悟到了三智一心中具备,不要先获得一切智,再获得道种智,再去获得一切种智,不需要。一念心中,同时都获得三种智慧。叫三智一心中本具,所以说叫不可思议。如上说三谛就是一谛,这一谛就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之谛理,不可言说,当下就是,就是一谛。非三非一,不是三不是一,就破了。就像禅宗一样扫荡,不是三,哪里有三呢?哪里有个一呢?有三必有一,有一必有三,三非三,一非一,所以说一色一香,一切法一切心都是这样,不可以作色见,不可以离色见,不可以作念想,不可以离念想。这个当下,就是圆妙不可思议,不可言说,自己知道。所以说“亦复如是,是名理即,是菩提心。”这样的理,就是菩提心,这样子明白,就是已经开发了菩提心。这个开发就是说菩提心智的开发,是菩提本性的开发,是觉性妙明的开发,当然他的力量很弱,还不能起大用,不能像佛一样具足一切功德妙用,但是这一点的成份,这一点的本质,和佛一模一样,只是力量不够。因为什么?还有习气,还有身体障碍。还有一些没有消融的境界有待于消融,这叫理即之理而入名字悟心之中,亦是理即止观。这个止观是理即上的止观。即寂名止,他本来寂寂然,本来 不动,叫止,即照名观,他能够显发一切,种种事物,种种缘起,种种作用叫观,这叫理即,理即很重要。但是理即放在哪里?本来就是这样,要靠你去发现,象金子在矿里面等于是理即,但是你要去研究他,去明白,知道矿里面是什么金子,怎么挖才能挖出来。就是说理即就是金子在矿里面,但是还没有挖出来,通过文字,通过别人介绍才知道,这里面有金矿。

  名字即者,理虽即是,日用不知,以未闻三谛,全不识佛法,如牛羊眼不解方隅。或从知识,或从经卷,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于名字中通达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为名字即菩提,亦是名字止观。若未闻时,处处驰求,既得闻已,攀觅心息,名止,但信法性,不信其诸名为观。

  这一段,就叫名字即,非常重要。这个和禅宗、金刚乘密宗一样的道理。禅宗,他要彻悟本性。彻:消融诸佛的言说,通达一切缘起的真实。金刚乘也是这样,他要离开分别心的,以圆融的智慧去修行,这样才能成为真实功德。所以说“名字即者,理虽即是,”理虽然就是,但是你“日用不知。”道理上讲得好象是这样,或者经里是这样讲,但是你的日用呢?你一举一动,你说话,你转念头是不是这样呢?你是不是把念头当作妄想呢?你是不是把身体当作有漏?你是不是把境界当作尘劳?你是不是把人当作人相来看?这就是问题来了。是吧!实际上你如果人我还在,是非还在,起心动念都把他当作妄想,要么就是压制他,要么就是排弃他,都是这样做功夫,你就日用不知了。不知道这个理即了。因为理即是佛啊!日用不知,你就不是真明白了,所以说“以未闻三谛。”因为这样的人没有听到三谛,这个闻很重要,不是耳朵听,不是思想去想,是用我们的本性去闻。闻:这个闻字就是开发,就是悟入,悟入什么?悟入三谛。真正明白了。比如说真闻的人,知道这个念就是我们本性的作用,妙假,念的体是空。在无念的体性当中不妨起念,空假不二,他这样子的理悟叫做闻三谛。那么他未闻三谛,全不识佛法。虽然文字也懂,诵了很多经,看了很多书,真正的佛法并不认识,完全不认识佛法是什么?什么是佛法?不是文字,不是道理,不是境界,不是修行的方法。所谓的佛法,一切山河大地,一切万有,起心动念,全是佛法,这样才叫闻到佛法。所以说那些人好像牛羊的眼睛一样,他不解方隅!他不知道东南西北,这就指出来了。什么意思呢?如果懂佛法呢,你就知道东南西北了,你知道怎么样了,你就有智慧了。不然的话人云亦云,经里怎么讲,你也怎么想,那么还是不懂方隅。实际境界来了,你还是不明白,等于是牛羊眼一样,不解方隅。“或从知识”,或者一个修行的人,一个善知识,你去新近这个善知识、过来人,他已经明智通达的人,他遇到所有的语言,所有的表现,都是从这个理体上流露出来的。都是本性的作用,都是当下的流露,他是智慧的作用,他不依文字,不依境界,不依道理,他不会有相对的执着心来讲法,他是从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他的知,是知真性灵知,这个知是什么知啊!了知本性如如不动,了知当下明朗现前。这是知的含义。识,识是什么?遍识一切根基,遍识一切差别,善用诸法开发众生的本性。就是说他的法,他的用都是工具,他知道没有实法于人,就是说,他已经开出金矿了,有经验了。那么众生,别人的金矿还没有开,他就告诉你怎么开。用什么工具才能打开,这叫知识,这是最最重要的过来人。“或从经卷。”如果夙因深厚的人,他过去生修了很长时间,在大乘实相中用功,那么即使没有人教导他,引导他,他从经卷读诵当中豁然开朗,一闻千悟,彻底明白,那么从经卷闻上所说一实菩提。听到闻到,这个闻,智慧的闻,反闻的闻。闻到所说的一实菩提,这个就是实相真性的菩提,“于名字中通达解了。”在名字当中,例如我讲话,就是名字,讲话是借这个文字的符号,通过这个名字,通达实相。所以祖师讲,名字就是实相,也有的地方讲,文字就是实相,不但文字是实相,山河大地,哪一个不是实相?哪一个不是佛呢?郁郁黄花,青青翠竹都是真如,都是般若。“于文字中通达解了”。真正通达是很难的,通达是一通一切通。通:圆通,达是了达一切诸法的差别叫通达。“解了”,什么叫解,所有的疑问,所有的障碍,所有的不明了的地方都解开了。什么叫了,了了分明,看得清清楚楚,非常透彻,无论这样讲那样讲,为什么这样讲,为什么那样讲,都彻底明白了。所以说这个通达解了就是大开圆解,就是彻底领悟,就是当下的一种肯定承当,他有一个力量,就是说再也没有疑惑了,信心具足,智慧具足,不会再被别人所有的议论所影响,不会再在中途产生颠倒的知见,在日常生活当中,在修证的过程当中,他是把握得非常好,处处是实相,处处是中道,这个方向再也不会迷惑了。所以苏东坡也这样讲:“名字位上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古人都是这样,获得了名字即以后,他说我要把这个名字即的智慧怎么传下来,这叫传灯,也可以说智慧之灯。这是因为经论这么多,人的知见这么复杂,往往注解经论的时候会走偏,在指导修证的时候会起比量。所以他下面说句话就指出来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这叫做通达了。知一切法,不是经里的法,不是三乘的佛法,是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都是佛法,这个叫做大开圆解。无论讲到儒家、道家,讲到社会的哲学、文学,讲到人生的一切事情,六道轮回所有的一切都是佛法,这个叫做名字即,非常非常重要的。是为名字即菩提,这个菩提就是道,就是觉,在名字中,你觉悟了,你有智慧了,你的菩提在你心中升起了,但是这个智慧见地非常的强,但实际的修证,道力还是非常的弱,不够,还要培养。所以说这仅仅是真实性的开始。“亦是名字止观”。叫名字止观。什么叫名字止观呢?若未闻时,如果还没有开悟,没有大开圆解的时候处处驰求,到处要拜访名师,到处要寻找经论,看注解,提问题、辩论,到处在哪里搞,驰求。既得闻已,既然懂了,噢!一念顿歇,自性大开朗朗明白,原来是这样!好,“攀觅心息”,在哪里攀缘啊?在哪里寻找啊?不用再去找了。到哪里去找师父,到哪里去找文字,找道理,找更高深的东西,没有了,自己一心中就都具备,一切法都是佛法,吃饭穿衣一切现成,一切具备,这叫什么?“攀缘心息,是名止。”就是止息了向外攀缘之心,向外求的没有了,不明白的没有了,怀疑的没有了,这个起心动念,东找西找的心没有了,叫止。“但信法性,不信其诸名为观。”很重要这句话,这和禅宗都是一样的。禅宗说,你本来就是佛,你到哪里去找?你把家里的宝藏都丢掉了,到这里来找什么宝贝啊?骑牛觅牛,骑着牛在这里找牛,找…

《禅悟的直指 禅与止观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