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没有了才是无生。生就是无生。
亦无无生。在无生时候,也不要想,我是无生,还是生。连无生也没有,在禅宗叫做泯迹。连痕迹都去掉了。无生的痕迹也去掉了。
有无俱寂。非常重要,有和无都没有。有念头的心也没有,没有念头的心也没有,有生灭的心也没有,无生的心也没有,有无都寂,这是寂灭。
凡愚为有,智者知无。凡夫愚痴认为是有,智者知无。
如水中月,得喜失忧。得到就喜欢,失去则忧愁。
大人去取,都无欣惨。大人是有广大的心量的修行人,他知道离开了取着,都没有欣求和悲惨的感觉。
境相幻化亦如是。也是这样。
下面的解释都是同样的道理,都是说明在根尘相对 、一念生起的当下怎么做功夫。意思说你不要见妄念,也不要执着无生,即生无生,无生而生。空和有都要寂灭,都不动心,让他自然。自然的时候,你智慧的觉知,如如不动。此即胜义菩提开显,明体现前。
若知如来说因缘法。如果知道如来说的一切法是由因缘生,因缘中具有因果、业报,知道成佛是一种善因缘,是一种清净因缘,是慈悲愿力的因缘,那下地狱是因为造恶业的因缘。知道成佛也好,下地狱也好,都没有离开因缘,然后呢,对佛产生了向往,要发菩提心,要成佛道。那么这种通过因缘引起的菩提心是最初的菩提心。这是一种,是通过因果,因缘来观察的。产生了要成佛度众生的发心。这也叫做世俗菩提心。这是第一种菩提心。
若无生无灭。这是第二种菩提心。知道一切诸法没有生也没有灭。佛也不生,众生也不灭,本来有佛性。但是这个佛性呢,还在云雾里面,还在尘劳里面,没有开发。所以说,悟到无生无灭,这是第二种菩提心了。这个是要有智慧了。
若本性清净。这是第三菩提心。如果已经悟到了本性清净,当下灵知了了,一念清净,本来无生无灭,本来清净,那么这个本来的本性清净呢,他不是属于修证,不是属于培养,不是属于精进而来的,他是本性清净的。这是第三种菩提心了。这个菩提心已经非常难得了。还有第四种菩提心。
若于一切法知本性清净。是指第四种菩提心。如果在一切法当中,都知道本性清净,尘劳烦恼都是净土,一切处都清净,那么这个是指第四菩提心。
这个看你菩提心在哪一步。你老是对别人讲,因缘因果,努力修行,要怎么怎么,佛慢慢培养成的,这个就是第一种菩提心。如果你知道无生无灭,“本来”,我们有一个本来,没有生灭的,那么悟到了第二菩提心,但是这个还只是空,空的一边。第三知道本性清净,灵知了了,他不在身体里面,不在境界当中,不在文字,不在修证的咒上、佛号上、经书上,他不在这些地方。就在当下,我找到了。我知道这个一念不生的当体,当下的清净,找到他了,找到他,就要好好保护。等于找到摩尼宝珠一样,养着他,无论是睡觉,无论是打座,无论是走路,念念不离这个,而不是以为打座是修行,以为睡觉是浪费,以为多念经就有功德。以为在外面散散心,就会失去功德,他不是,只要你保护好这个本性清净,就是大修行,保护好这个本性不落是非善恶,不落对待,不落世间法,也不执着出世间法,才是大修行。大修行人无处不修行,只不过是本性清净,保护着他,念念在这个当下,觉照涵养,长养圣胎,禅宗讲长养圣胎就是第三种菩提心。然后自心圆明,证悟大道,知道鸟叫也是佛法,也是本性清净。这个世界上吵吵闹闹的也是本性清净,没有地方不清净,那是圆成大道。是第四种菩提心。
今天我们的课呢,第一是讲的什么叫摩诃止观总的意义,总的道理,总的修证。接下来我们讲实相,开悟的境界,悟入的地方,最关键的悟入什么。第三我们讲的是根尘相对当中,以根尘相对作例子,怎么样用功?那么通过用功,第四就会体现出你的菩提心的程度。你是不 是符合?是不是相应?你是第一种以因缘法来讲话呢?还是以不生不灭来讲话呢?还是以本性清净来讲话呢?当然第四种是不容易的,第四种是要圆满成就的时候,才能具备,知道一切法本性清净,那是大道力,大圆满人才能做得到。所以说这四部分的菩提心就告诉我们相应的程度是什么。
好,我们继续讲摩诃止观的内容,下面的内容就讲六即。
因为从理到行,整个的过程,天台宗以六即来概括。因为不懂得六即佛的道理,会产生许多错误,如古人讲的,或于昧于暗证,或高推圣境,所以很多人认为,理明白了,就是佛了,他不知道还有修证。有的人认为,佛境界很高,自己达不到,又惧怕修行、修证,所以通过六即佛,就知道整个过程了。下面入文。
约六即显是者。“显是”,这个“是”,就是说是行者相应的境界,正确的境界,智慧和理境相一致的境界,所以叫“是”,“是”就是契合相一致。
为初心是后心是。到底初发心的时候“是”呢?还是后心才是呢?后心的果位证到的时候才“是”呢?那么文中答:如论焦炷,非初不离初。非后不离后。如论焦炷,就是这个灯蕊烧焦的,烧焦的过程中,他一点点烧下来,那么初步的和后面的,其实是离不开的,没有开始就没有以后,没有以后也就没有前面。所以说非初不离初,不是初。开始点燃的当然不是后面的那个亮啊,但是呢,非后不离后,不是后也不离后。意思说,他是不能执着于初,也不能执着于后,不是初不是,也不是后才是。初“是”但是不是后“是”,后“是”不是初“是”,这个是的程度不同。意思说开始的“是”呢是理悟,是开解起行,后面的“是”呢是证到起用,起果地上的大用。
若智信具足,智是智慧,信是信心,有智慧见解这个信,在禅宗讲肯定承当叫信。如果智信具足的话,
闻一念即是。“闻”,这个闻是无分别的相应的闻,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闻,这个闻就是根门开脱,自性显露,不闻自闻,闻什么样呢?闻一念,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这一念心无生无灭,这一念心本来具足,这一念心本来是佛,本来实相,那么就是了。他当下就是,这个是就是说是本来的佛,本来圆满,本来真实。
信故不谤,智故不惧,初后皆是。信,肯定,承当,这一念回光,这一念当下,就是佛,这个没有区别,就是祖师西来意,当下就肯定承担了,然后绵密保护。他不会再毁谤,再也不会毁谤佛祖,再也不会毁谤别人的悟的智慧,再也不会毁谤经中所讲的这个道。他不会再毁谤了。智故不惧,他开智慧了,什么叫智慧?因为没有分别,因为知道这个一念心本来是佛,因为知道所有的果地的佛都是这一念心圆满成就的,所以他不会恐惧,不会说,我是凡夫,我业重,我以后下地狱怎么办?我以后修不成怎么办?还有魔、外道破坏怎么办?还有身体生病了,境界来了怎么办?他没有,因为智故不惧啊!为什么?他有智慧,知道这个本心不动不摇,本来清净,本来是佛,魔不能扰,境界不能覆盖,身体不能束缚,业力不能左右,都是这一念心本来的关系,本来实相的关系,所以无所惧。如果具足智信,那么初后皆是,初也是,后也是,都不离这个“是”。什么是“是”?就是实相理谛,就是一念三千,诸法实相就是“是”。
若无信。
假如没有信,没有肯定承当,没有把握这当下一念,那么就会高推圣境。就是认为:成佛不是我的事,我是博地凡夫,这就是高推圣境。
非己智分。
不是自己的智慧能够了解的。能够明白的,能够修上来的,不可能的,我是凡夫。就是往生,上品上生都不可能,最多是下品下生,那么他就是没有信心,真信没有,也没有智慧。不知道自己是佛。
若无智起增上慢。
假如没有智慧,不能明白本性,不能通达实相,不能安住当下,他就会起增上慢,狂慧,认为自己理懂了,就是佛了。自己没有明白本性,又不能真正悟入实相,那么就会狂妄自大。认为自己讲得通了,讲得对了,就是佛,那么什么行为都是佛,于是他起增上慢。
谓己均佛。
认为自己就均等于佛了。刚刚开始懂了一点点,就觉得自己跟佛一样圆满,那么这个就没有智慧。初后具非,开始就错了,第一步就错了,那么后面所修所为全部是颠倒,全部是造业。因为他有这个没有智慧的信心,因为他有这个增上慢在,所以说都是错误的。
为此事故,须知六即。
因为这样的缘故,一种人没有信心,高推圣境,一种人起增上慢,所以应该知道有六即的道理。
谓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真即、究竟即。
这个即有六种。第一是理即。理,就是如来藏的理性,每个人都有的佛性。那么,这是理,理是含在里面的。名字,就通达了这个理,悟入这个理,悟入了诸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的法理、行理、佛理,所有的理都明白了,就叫名字即。大开圆解,当下明白,知道这一念自性的本来面目,这是名字即。观行即是以这个圆解起观行。相似即,就是相似的证入,相似的超越,超越了轮回的生死,超越了菩萨的有相行,在这个当中得到相似。分真是真正的证入,两边不住无明脱落,法身成就,能够在一百个世界作佛,叫分真即。那么四十二品无明断尽,到后来究竟即,即圆满成佛。所以这样一讲,大家都知道了,知道自己是哪个位置。理即是人人本具,只怕你对这个理,一知半解,所以说不能算名字即。如果真正的大开圆解,通达一切理,明白一切事,事理圆融,那么名字即就到了。开始起行。
此六即者始凡终圣。开始是凡夫,最后是圣人。始凡故除疑怯,终圣故除慢大云云。
开始是凡夫,所以说要除疑和怯。为什么?虽然明白了我们有佛性,虽然 明白了这一念本来就是佛,但是还是凡夫的明白呀,还有凡夫的业报、凡夫的习气,还有凡夫的烦恼啊!无明没有破,所以说不用怀疑了。这一念是,但是你还是凡夫。你不要怯弱,只要好好保护他,好好用功,你肯定会成就。所以说开始是凡夫的关系,除去疑和怯,你不要怀疑。所以 为什么叫开悟,没有疑是…
《禅悟的直指 禅与止观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