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悟的直指 禅与止观法门▪P2

  ..续本文上一页佛界,众生界亦然。自己的界,自己身心为界。这里面有很多界。有这个业,有这个相。有名、有报、有因、有果,有种种作用,都是你的世界,亦即佛界。佛是三德具备,佛界是圆满的果位界,还有众生的无量差别的界,也是这样。也当体中道,都是实相,都 在你的一念圆融当地中。所以说,这个前面是前提,这个明白了,这段话就是大开圆解了,就是禅宗的悟透的境界了。这句话看来很简单,这么一段,他用起来非常的广大圆满,这里面充满了一切智慧,一切理念,一切行持,一切善巧方便都在里面。所以下面又介绍得具体了。

  以四谛的角度来讲,四谛是苦集灭道,在这里讲阴入界如,无苦可舍。一个悟道的人,他知道五阴:色受想行识等五阴;十二入:六根的内入,六尘的外入,内入外入,那么五阴十二入都是“如”。什么叫“如”?“如”体不动,“如”体空寂,“如”体像虚空遍法界。那么我们的五阴十二入,如果他是“如”的话,那么有什么苦可以舍呢?“如”中无苦,“如”中无对待呀!“如”中无内外,还有什么可以舍掉苦呢?所以说,当苦现前的时候,这个苦也是实相,也不怕苦,也不落在苦上起苦受,不执着于苦,无苦可舍。但是菩萨悟力够了,道力不够,苦的受还有,但是他的智慧使他对苦不会执着,对苦不会忧心,不会讨厌,不会想尽快舍掉,尽快把苦去掉,早一点恢复起来,他不会这样想。这是悟力到了,但是道力还没有到呢,苦还是存在,还有一些受,只是不住在上面,再磨练自己的道力。

  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进一步讲集谛。集是什么?和合为集。无明、尘劳就是菩提啊!为什么要破无明啊?为什么要离开尘劳?不需要啊!无明和尘劳就是菩提啊!菩提是什么?就是觉智,觉悟的智慧。在无明尘劳当中你有觉悟的智慧,不被无明所缚,不被尘劳所扰动、所影响、所覆盖,那就是菩提!所以说菩提中无无明,菩提中没有烦恼。如果你能够在无明尘劳中见菩提,那么所具的菩提,此中没有无明、没有尘劳,正像前面一样,如果你在阴入当中见到“如”,“如”无苦啊!“如”中还有什么苦吗?没有苦了。所以说苦就不用舍,所以说无集可断,也不用去断集、断烦恼,集即自解了。

  边邪即中正,无道可修。边邪,边,修行人没有修正路,想也想学佛修行,但是修偏了,修到边道上去了。边,是偏在空的一面、偏在有的一面、偏在出世的一面、偏在入世的一面、偏在智慧、偏在慈悲,这都是边。修行修边上去了,没有圆。智慧和慈悲不二,世间和出世间不二、空和有不二、那才是中。邪,就是说破因果、毁谤三宝,所修的皆是邪知邪见邪道。这是邪师、邪魔外道。那么如果你能够在这个实相的智慧当中所现的边和邪,所现所见,你不会被边边所动,被邪边所染。边,别人说空,你也不会执着他,指责他:“你怎么会执着空啊?”别人说有,你也不会说:“你怎么这么执着有啊?”你不会被他所动。无论他说空说有,你都是实相,空也是实相,有也是实相。那么遇到邪教、外道,他讲无论如何偏激谬论,你都不被他所染污,你也不怕他,你也不受他影响,你也不会对他有看法,你也不会认为:你这个人怎么这么邪知邪见啊!这还了得,以后要下地狱等等,没有这样的想法。你知道我的心不动,这个邪也是显现,是梦幻泡影。如电视里显现一样,这个邪的显现,当体也是中正、中道、正道,没有什么影响,在你的心中一切都是道,一切都是佛法,一切都是实相,不会被他所动、所蒙蔽、所影响,也不会有任何的反感、矛盾,这叫做中正,所以无道可修。如果你体会到这一层,还修什么道?哪里不是道?因为你不染污、不动心、不执着、不烦恼,不流浪于生死,也不住于涅磐,那么你修什么道?,你的六根时时刻刻清净,睡觉也是道、吃饭也是道、走路也是道。禅宗所以说,如何是祖量西来意?他说:“干屎橛”。哪里不是佛祖的意啊?庭前柏树子,哪里不是啊?一切都是道,还修什么?只要你睡觉不执着睡觉,打座不执着打座,吃饭没有咬着一粒米,走路没有踩着一步,哪里不是道?只要你不粘着,无落处,不对待,不分别,那就是道。本来就是道,所以说无道可修。

  生死即涅磐,无灭可证。“生死”,什么叫生死?我们习惯的生死,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是肉体的生死。还有心念生生灭灭。尘劳烦恼也是生死。其实 在我们的觉性当中 ,本无身心,本无世界。但是在本无当中不妨显现身心,显现这个世界,显现生死。其实,生死就是涅磐。就是不生不灭。你看看念头,念头的当体哪里来?是本性中来啊!一个人的身体,身体从哪里来?是本性,性空中缘起,是它的作用,显现的作用,所以说生死就是涅磐啊!无灭可证,不要取证一个灭,不要求一个证的道,当下就是道,当下就是涅磐。所以 不要把身体灭了,来求一个不灭的东西,不要把妄想灭了,求一个无生境界,不要这样去寻求,妄念的地方就是真性,身体的地方就是道用,就是道的作用。不然话,怎么会说话?怎么会走路?是谁在说话?是谁在走路?不是本来涅磐的道用么?就是道用。所以说无灭可证。所以修行不取证,不要赶紧修行,抓紧打坐、抓紧用功,我要早点证道。这样的话,你不是实相,不是悟道的人了。悟道的人没有道可以证,所以说:

  无苦无集,故无世间。

  你没有苦,没有集。不要去断,不要去离开他,那么世间法就没有了。世间还有什么?世间就是苦集两个形成的,如果你没有苦没有集,那么还有世界吗?但是人还是存在,地球还是存在,还依然要吃饭穿衣,但是这些是什么呢?是妙用,是显现,是游戏人间,变化世界。

  无道无灭,故无出世间。

  没有道可以修,没有灭可以证,那么出世间打破了。所以真的彻悟的人,他不但是悟到一念灵知,悟到实相的道理,他还要在实际当中超越苦集的影响力,超越出世间道灭的修证。道灭的修证的执着心也没有,那么他不是现成的佛吗?假如说见性成佛,那么天台宗讲名字即佛。你大开圆解,名字现前了,那你就是佛,然后你居佛位、依佛智、行佛行。那么,哪里不是道场?哪里不是涅磐?所以本来具足,本来圆满。

  纯一实相。

  这样的境界,这样的悟,这样的行,就是纯一实相。悟,是悟实相,行,也是行实相。一切时候都不离实相,不离当体。

  实相外更无别法。

  实相以外还有法吗?没有。你的“这个”以外还有东西吗?还有所谓的觉受?还有所谓的修证?还有另外的境界吗?没有,就是这个。实相外更无别法。

  法性寂然,名止。

  法性寂然无生,本来寂然。本来寂然就是无生无灭。本体,本来如如不动,那么叫做止。

  寂而常照名观

  这个寂寂然然当中,也就是一念不生,心同太虚,没有内外对待,这个寂寂然然当中,能够起照。照,朗照法界。众生的差别,心中的念起的作用,无不了知。这个在密宗里面讲叫遍知,就是寂而常照。常照之重要在于没有离开过。不是说有时候我寂,又有时候又去照。寂就是照,照就是寂。止就是观,观就是止,就是惺惺寂寂不二,止观圆同。止观是一体的圆同。所以说法性是法界的本性,寂然无生为止,寂而常照为观。

  虽言初后,无二无别,是名圆顿止观。

  虽然讲话的时候,说明他的时候,有初有后,其实无二无别,这个就是依悟力而起修,天台宗大开圆解,禅宗是彻悟本性,那么依悟来起修,依大开圆解的智慧来起行都是一样的,无二无别,从现在起到未来际都是这样,知道功夫在哪里了,功夫不在身体上、不在时间上、不在咒上、不在佛号上、不在经文里面,这个功夫就是实相,就是安住本位不动,就是一切时候都不离实相的体现,而且止观不二,寂照同时,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朗朗虚明、照耀万法。无来无去而不妨来去,无言无说而不妨种种言说,这个就是叫不二圆成,这个当体就是道。虽然道力还不如佛和大菩萨那么大,但是佛和大菩萨都是以这样的道而圆成的。没有离开这个来圆满。只要安住这个道,那么他自然能够圆满。而不是通过学习修证来圆满,因为本来就是佛,本来就是这个道,只是过去世因为向外追求,向外执着,迷失了这个。

  以下就发菩提心的问题来说明义菩提心即禅的本体光明的道理。发菩提心有的是因为观佛发菩提心。那么这里讲的是根尘相对而发心。那么他这里涉及到具体做功夫的问题。因为人没有离开根尘,虽然都是实相,但是根尘现前的时候怎么做功夫呢?怎么发菩提心呢?所以说:

  次以根尘相对,一念心起。这个一念心起是了知、明智。东西来了,什么事情来了,或者声音传过来了,都知道。

  能生所生,无不即空。能生的感觉,了知的心,还有所生境界,差别的相,无不即空。什么叫即空?就是当体是空的。不用去想,不用去观察,知道这是空的。

  妄为心起。但是有些时候会觉得:我打妄想了,我怎么念头起来了,但是你要知道

  起无自性。他是空的么!

  无他性。也不是外面引起的,不要怪外面这个人这么吵,说话这么难听,那么有他性。无共性。也不是自己和别人,和合之共性。也不是无因起,是有因缘,但是因缘是空的。所以说:

  起时不从自他共里来,去时不向东南西北去。

  很重要,念头起来了,不从自他、共里来,去的时候也不向东南西北去。无来亦无去。

  此心不在内外两中间,亦不常自有,也不是常常有,不是固定的。

  但有名字,只是名字,我起念头了,我打什么妄想,起什么心了。

  名字为心,名字叫它是心。

  是知不住,这个名字也不要住。不要执着心的名字,不要执着心的感觉,不要执着心的内容

  亦不不住。也不要执着不住。也不要执着没有妄想。所以说:

  不可得故。什么都没有,都不可得。

  知即无生。这句话非常重要,生就是无生,念头起来了,就是无生,不要说念头…

《禅悟的直指 禅与止观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