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止观法门
净明山人讲
智理居士记
禅与天台止观法门是汉地流布极广的两大殊胜法门,禅以空灵活泼、直显智慧为胜,而天台则以博摄精绝、教观双运为妙。
如能悟禅之性地风光,又能通达止观的微妙法门,则相得益彰,性相圆通,于是自利之修证与利他之事业,都能无碍自在。
我们现在开始联系禅宗的要旨讲述“摩诃止观”里面的重要的内容。
什么叫摩诃呢?摩诃翻译到中文就是大。但这个大不是大小的大,这个大是至大无外的大,就是绝对的大。他所指的是本性,就是法界的如来藏性,也就是诸佛所成就的大道,所以叫摩诃。那么他的含意呢,第一个是体大,我们的如来藏性,清净的本体,它是遍虚空,尽法界,包容万法,无始无终,不生不灭,永恒常存。这个体大,是宇宙里面最究竟最根本的体性。第二是相大。本性具一切相,具有世间出世间的万法之相,那么从根本来讲,他会出生功德之相,就是清净、智慧、慈悲,一切一切的功德,都是从这个体大里面出生的。而这个相大所成就的就是报身,体大所成就的就是法身。所以说报身是功德所具,报身具有无量的光明,无量的神变,有无量的净土,有无量的加持的妙用。都是报身所具的功德。第三就是用大。用,就是作用。本性是如如不动之体,本性中出生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那么诸佛因地当中都是发愿度众生而修行,而证法身,而成就报身。那么他自然有大悲之用。这个用是广大无边,他是具有无量的应化之身,有无量的应化之土,有无量的法门,有无量的神通变化,有无量不可思议的妙用于众生的种种机缘机感。这些都叫用大,用遍一切处。那么为什么叫大呢?它都是遍一切处,法身理体遍一切处,报身功德遍一切处,化身妙用遍一切处,所以叫大。
那么为什么以这个摩诃的大来形容止观,或者说来显示止观呢?为什么摆在前面呢?因为这个摩诃的大,体相用、法身、报身、应身、他是通过止观来成就的。没有止观不可能成就这个三大之体,即三大的体性,三大的功德,三大的作用,是通过止观。那么这部摩诃止观是总结佛一代时教的精华,是佛出世的本怀,是智者大师成就的道的根本。他在理上不离止观,修上也不离止观,所悟所证也不离止观。所以说都是止观,止观能够概括一切法、成就一切法、圆满一切法。那么具体来讲,摩诃止观的止,有哪些方面呢?第一,体真止。就是通过对真理的领悟,圆融的观待,然后打破意识的分别,打破六尘烦恼的执着,根和尘脱开了,根而离根,尘而离尘。所以说根无所系,尘亦无所染,这个时候,内无分别,外无形象,这个时候就体悟真空之性。这个性,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一法不立。内不见身心相貌,外不见六尘影子。这个时候 ,我们的本性独脱于万有之外,安住于当体之中,真空湛然,寂寂无生,这个地方是第一步的止,这个和禅宗的初见佛性,打破初关是一致的,叫体真止。第二是方便随缘止。就是体悟真心之后,显现根尘,显现万有,显现差别,活泼泼地作用在人事当中。所以说六根门头发生种种的方便,种种流现,种种智慧,应用于种种的事业当中,或者诵经修行,或者说法度生,或者成就道场,等等一切事业。从这里流现出来,那就处处都是方便为门,没有执着自己,也没有执着缘起,也没有固定的看法,也没有所指的对象。在这个世界所显现的一切都是妙假显现,都是虚妄显现。在这里面没有动心处,没有对待处。但是又能够恰到好处的应缘度生,应缘生活,这叫方便随缘。方便随缘是人文境界达到最高的意境,因为他能恰到好处的做人,符合客观的因缘条件,符合现实的存在,在现实的一切存在当中,无论是善恶是非,自心不动,方便随缘,能够转境界而不被境界所转,这个就是禅宗的破重关的功夫。第三种止是不二止。真性不二,一切都是法,一切都是道,没有能修所修,没有差别不差别,没有净土,没有污染,一切万法都是当体不二,当体圆成。整个宇宙法界,一毛一蒂,任何一个事物,全部都是本性,全部都是无量的光明,全部都是不二的显现。这里面完全净除了所有修行上的痕迹,完全圆满了自性中所有的功德,安止于法界本来大定当中,不生不灭,永远长存。这个就是常寂光净土,常寂而光明。再也没有生死涅磐,再也没有修证痕迹,常住在不动体当中不动如来,如如显现当中。这个就是天台宗智者大师概括修行人所成就的三种止,最后一个就是禅宗的末后关。虽然如此一切不二,但是不二能够圆现万法,不二能够有无量的应化,示现。所以说这三个过程就是圆满佛道的过程。
那么三观和三止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止是消归,歇下来,叫止,不是积极的,他是消融、消停、回归、契入,都是属于止。观呢,是显现,是作用,是体现出来,叫观,观是努力向上的。止是彻底放下,彻底放下叫做止,努力向上叫观。观就是观现、观待。那么观就分为空、假、中。第一空观,就是通过对空的一种体悟,空一切法,空身心,空世界,空妄想,空执着,一切我空,一切法空,甚至连空也空,那么 这个空也空呢,就是具有妙假。在妙假当中,假非假,空也非空,就是中道、中观。所以说一观里面就是三观,三观里面又能够 消融于无观。真观无观。先是立一个观来空,空了以后就出妙假,妙假无住,就是中观,三观就成为一观,就是圆融的一观。一观以后呢,一也不存,连观也不在。观也不存在,那就是妙境现前,妙智现前,智境冥合的境界。所以说,第一是空观,第二是假观,假观就是一念心中具有三千诸法,一切万法都在一念心中显现。显现得很清楚很明朗,一一差别,一一作用 ,一一体相,无不了知,无不现前,这叫假观。当正假观现前的时候,当体全空,一念不生一念不灭,一法不立,亦一法不灭。显和不显,缘生和缘灭,它是当体显露。所以说这叫假观,而假观当体是空,空又能现假,空又不住空,假也无所假,那就是中观。所以说最后讲到中观。中观是泯两边之痕迹。泯二边;空有空的痕迹,假有假的落处。所谓中观,空而不见空,假而不住假,空假都消融在“中”当中,而“中”的时候不可思议,“中”的时候不可想象,无法理解,他没有文字,没有语言,没有道理,没有境界。但是当体当中真空绝待,当体当中,诸法宛现,了了分明,这就是中观。中观的悟境就是彻悟。中观的显现就是正道。因为中观正道的关系,边、邪都是道。娑婆世界就是极乐,凡夫身就是佛身。一切处都是道场,这叫中道现前。
那么,天台宗就是根据这样的理,这样的行来建立这个止观,所以这个止观是究竟之谈。是禅宗最高的地方,也是密宗大手印、大圆满最高的地方,也就是诸佛所成就的地方。诸佛出世本怀,就是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个摩诃止观,就是佛的知见,是佛的事业,佛的大用,大道所在的地方。
我们下面讲一点文字。圆顿者,什么样叫圆顿?其实摩诃止观又称为圆顿止观,是天台止观里面最高的止观,比如说有《童蒙止观》,有《六妙门》,有《渐次止观》,还有慧思大师的《大乘止观》是一致的,但是它更加圆妙,因为是根据法华经建立的,更加圆妙一点。圆顿者。什么样叫圆顿?初缘实相,一开始他所缘的就是实相,但是你要缘实相,就要悟实
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相即非相,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这是实相,实相不可思,实相无所见,有所思有所见不是实相。实相只可悟入,不可执着,一执着就不是实相,实相只有冥冥体会,体会到实相了,就超越诸相了。
造境即中。造境,他所造的境就是中道,造:就是趣向,趣向的境,这个境不是凡夫的境界,是佛的境界,就是中道理境。无不真实。这句话很重要。那么造境即中,你就会有一种理和智相应的境界,所造的境是中道,那么如果不是中道,如果是边的、邪的、偏的、也都能了达。藏、通、别三个都是偏的、不圆,你要圆中,不是但中,这个非常重要,而且你还要悟到无不真实,更重要了。一切法门、一切境界、一切存在都是真实之性。没有讨厌,没有反感,没有畏惧,没有怕堕地狱什么,地狱也是真实,一切境界都是真实的,所以说一举一动,从此之后,都是以实相,以中道来体现的。那么努力念佛、念咒、或者你做什么事情,或者走路说话,都是本性的真实的体现。没有什么不真实的,因为你没有凡夫之心,没有外道之心,没有二乘之心,也不执着菩萨之心,菩萨执着慈悲而发心,你是佛心,佛是无心之妙心,你是用佛心来行事,还有什么不真实呢?一切都是真实。所以说系缘法界,一念法界。所系的缘是法界,法界无所不在,哪里不是法界?那么就无所缘。你的缘就是法界,而法界,一切都是法界。十法界的究竟处,就是一真法界,系缘于十法界,就是我们的法性,一真法界。无所不在,所以讲,无在无所不在。一念法界,一念,法界是机,启用。启用就是差别法界,差别:说话、做事、显现的一切境界都是差别法界,而这无量无边的差别法界都在一念之中,一念具备。而这一念非真非妄,非内非外,非大非小,非空非有,它圆同太虚,包含万有,就是这一念法界。如果你的心能够这么圆,能够缘于法界,凡是你心里显现的种种事物 ,都了知是从一念本性当中显现而具备的,那么这个时候你就是真正体悟到了一念法界的境界。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所以下面就讲了,如果你真能够体悟到这一层,那么一色一香,都是中道。色,无论是什么色,无论是什么香,这个是代表,用色和香来代表。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中道。而色和香,乃至味触法的六尘当中,它们有无量差别,一般人会认为有善有恶,有好有坏,这是凡夫之心。但是你悟了这个实相,这个道,那么你知道,无论是色、是香,是什么事物,它们都是中道。你不会有厌恶,你不会有欣求,你不会有执着。所以说:己界与…
《禅悟的直指 禅与止观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