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悟的直指 禅與止觀法門

  禅與止觀法門

  淨明山人講

  智理居士記

  禅與天臺止觀法門是漢地流布極廣的兩大殊勝法門,禅以空靈活潑、直顯智慧爲勝,而天臺則以博攝精絕、教觀雙運爲妙。

  如能悟禅之性地風光,又能通達止觀的微妙法門,則相得益彰,性相圓通,于是自利之修證與利他之事業,都能無礙自在。

  我們現在開始聯系禅宗的要旨講述“摩诃止觀”裏面的重要的內容。

  什麼叫摩诃呢?摩诃翻譯到中文就是大。但這個大不是大小的大,這個大是至大無外的大,就是絕對的大。他所指的是本性,就是法界的如來藏性,也就是諸佛所成就的大道,所以叫摩诃。那麼他的含意呢,第一個是體大,我們的如來藏性,清淨的本體,它是遍虛空,盡法界,包容萬法,無始無終,不生不滅,永恒常存。這個體大,是宇宙裏面最究竟最根本的體性。第二是相大。本性具一切相,具有世間出世間的萬法之相,那麼從根本來講,他會出生功德之相,就是清淨、智慧、慈悲,一切一切的功德,都是從這個體大裏面出生的。而這個相大所成就的就是報身,體大所成就的就是法身。所以說報身是功德所具,報身具有無量的光明,無量的神變,有無量的淨土,有無量的加持的妙用。都是報身所具的功德。第叁就是用大。用,就是作用。本性是如如不動之體,本性中出生無量不可思議的功德。那麼諸佛因地當中都是發願度衆生而修行,而證法身,而成就報身。那麼他自然有大悲之用。這個用是廣大無邊,他是具有無量的應化之身,有無量的應化之土,有無量的法門,有無量的神通變化,有無量不可思議的妙用于衆生的種種機緣機感。這些都叫用大,用遍一切處。那麼爲什麼叫大呢?它都是遍一切處,法身理體遍一切處,報身功德遍一切處,化身妙用遍一切處,所以叫大。

  那麼爲什麼以這個摩诃的大來形容止觀,或者說來顯示止觀呢?爲什麼擺在前面呢?因爲這個摩诃的大,體相用、法身、報身、應身、他是通過止觀來成就的。沒有止觀不可能成就這個叁大之體,即叁大的體性,叁大的功德,叁大的作用,是通過止觀。那麼這部摩诃止觀是總結佛一代時教的精華,是佛出世的本懷,是智者大師成就的道的根本。他在理上不離止觀,修上也不離止觀,所悟所證也不離止觀。所以說都是止觀,止觀能夠概括一切法、成就一切法、圓滿一切法。那麼具體來講,摩诃止觀的止,有哪些方面呢?第一,體真止。就是通過對真理的領悟,圓融的觀待,然後打破意識的分別,打破六塵煩惱的執著,根和塵脫開了,根而離根,塵而離塵。所以說根無所系,塵亦無所染,這個時候,內無分別,外無形象,這個時候就體悟真空之性。這個性,一絲不挂,一塵不染,一法不立。內不見身心相貌,外不見六塵影子。這個時候 ,我們的本性獨脫于萬有之外,安住于當體之中,真空湛然,寂寂無生,這個地方是第一步的止,這個和禅宗的初見佛性,打破初關是一致的,叫體真止。第二是方便隨緣止。就是體悟真心之後,顯現根塵,顯現萬有,顯現差別,活潑潑地作用在人事當中。所以說六根門頭發生種種的方便,種種流現,種種智慧,應用于種種的事業當中,或者誦經修行,或者說法度生,或者成就道場,等等一切事業。從這裏流現出來,那就處處都是方便爲門,沒有執著自己,也沒有執著緣起,也沒有固定的看法,也沒有所指的對象。在這個世界所顯現的一切都是妙假顯現,都是虛妄顯現。在這裏面沒有動心處,沒有對待處。但是又能夠恰到好處的應緣度生,應緣生活,這叫方便隨緣。方便隨緣是人文境界達到最高的意境,因爲他能恰到好處的做人,符合客觀的因緣條件,符合現實的存在,在現實的一切存在當中,無論是善惡是非,自心不動,方便隨緣,能夠轉境界而不被境界所轉,這個就是禅宗的破重關的功夫。第叁種止是不二止。真性不二,一切都是法,一切都是道,沒有能修所修,沒有差別不差別,沒有淨土,沒有汙染,一切萬法都是當體不二,當體圓成。整個宇宙法界,一毛一蒂,任何一個事物,全部都是本性,全部都是無量的光明,全部都是不二的顯現。這裏面完全淨除了所有修行上的痕迹,完全圓滿了自性中所有的功德,安止于法界本來大定當中,不生不滅,永遠長存。這個就是常寂光淨土,常寂而光明。再也沒有生死涅磐,再也沒有修證痕迹,常住在不動體當中不動如來,如如顯現當中。這個就是天臺宗智者大師概括修行人所成就的叁種止,最後一個就是禅宗的末後關。雖然如此一切不二,但是不二能夠圓現萬法,不二能夠有無量的應化,示現。所以說這叁個過程就是圓滿佛道的過程。

  那麼叁觀和叁止的意思是一樣的,但是止是消歸,歇下來,叫止,不是積極的,他是消融、消停、回歸、契入,都是屬于止。觀呢,是顯現,是作用,是體現出來,叫觀,觀是努力向上的。止是徹底放下,徹底放下叫做止,努力向上叫觀。觀就是觀現、觀待。那麼觀就分爲空、假、中。第一空觀,就是通過對空的一種體悟,空一切法,空身心,空世界,空妄想,空執著,一切我空,一切法空,甚至連空也空,那麼 這個空也空呢,就是具有妙假。在妙假當中,假非假,空也非空,就是中道、中觀。所以說一觀裏面就是叁觀,叁觀裏面又能夠 消融于無觀。真觀無觀。先是立一個觀來空,空了以後就出妙假,妙假無住,就是中觀,叁觀就成爲一觀,就是圓融的一觀。一觀以後呢,一也不存,連觀也不在。觀也不存在,那就是妙境現前,妙智現前,智境冥合的境界。所以說,第一是空觀,第二是假觀,假觀就是一念心中具有叁千諸法,一切萬法都在一念心中顯現。顯現得很清楚很明朗,一一差別,一一作用 ,一一體相,無不了知,無不現前,這叫假觀。當正假觀現前的時候,當體全空,一念不生一念不滅,一法不立,亦一法不滅。顯和不顯,緣生和緣滅,它是當體顯露。所以說這叫假觀,而假觀當體是空,空又能現假,空又不住空,假也無所假,那就是中觀。所以說最後講到中觀。中觀是泯兩邊之痕迹。泯二邊;空有空的痕迹,假有假的落處。所謂中觀,空而不見空,假而不住假,空假都消融在“中”當中,而“中”的時候不可思議,“中”的時候不可想象,無法理解,他沒有文字,沒有語言,沒有道理,沒有境界。但是當體當中真空絕待,當體當中,諸法宛現,了了分明,這就是中觀。中觀的悟境就是徹悟。中觀的顯現就是正道。因爲中觀正道的關系,邊、邪都是道。娑婆世界就是極樂,凡夫身就是佛身。一切處都是道場,這叫中道現前。

  那麼,天臺宗就是根據這樣的理,這樣的行來建立這個止觀,所以這個止觀是究竟之談。是禅宗最高的地方,也是密宗大手印、大圓滿最高的地方,也就是諸佛所成就的地方。諸佛出世本懷,就是要開示悟入佛的知見,這個摩诃止觀,就是佛的知見,是佛的事業,佛的大用,大道所在的地方。

  我們下面講一點文字。圓頓者,什麼樣叫圓頓?其實摩诃止觀又稱爲圓頓止觀,是天臺止觀裏面最高的止觀,比如說有《童蒙止觀》,有《六妙門》,有《漸次止觀》,還有慧思大師的《大乘止觀》是一致的,但是它更加圓妙,因爲是根據法華經建立的,更加圓妙一點。圓頓者。什麼樣叫圓頓?初緣實相,一開始他所緣的就是實相,但是你要緣實相,就要悟實

  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相即非相,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這是實相,實相不可思,實相無所見,有所思有所見不是實相。實相只可悟入,不可執著,一執著就不是實相,實相只有冥冥體會,體會到實相了,就超越諸相了。

  造境即中。造境,他所造的境就是中道,造:就是趣向,趣向的境,這個境不是凡夫的境界,是佛的境界,就是中道理境。無不真實。這句話很重要。那麼造境即中,你就會有一種理和智相應的境界,所造的境是中道,那麼如果不是中道,如果是邊的、邪的、偏的、也都能了達。藏、通、別叁個都是偏的、不圓,你要圓中,不是但中,這個非常重要,而且你還要悟到無不真實,更重要了。一切法門、一切境界、一切存在都是真實之性。沒有討厭,沒有反感,沒有畏懼,沒有怕墮地獄什麼,地獄也是真實,一切境界都是真實的,所以說一舉一動,從此之後,都是以實相,以中道來體現的。那麼努力念佛、念咒、或者你做什麼事情,或者走路說話,都是本性的真實的體現。沒有什麼不真實的,因爲你沒有凡夫之心,沒有外道之心,沒有二乘之心,也不執著菩薩之心,菩薩執著慈悲而發心,你是佛心,佛是無心之妙心,你是用佛心來行事,還有什麼不真實呢?一切都是真實。所以說系緣法界,一念法界。所系的緣是法界,法界無所不在,哪裏不是法界?那麼就無所緣。你的緣就是法界,而法界,一切都是法界。十法界的究竟處,就是一真法界,系緣于十法界,就是我們的法性,一真法界。無所不在,所以講,無在無所不在。一念法界,一念,法界是機,啓用。啓用就是差別法界,差別:說話、做事、顯現的一切境界都是差別法界,而這無量無邊的差別法界都在一念之中,一念具備。而這一念非真非妄,非內非外,非大非小,非空非有,它圓同太虛,包含萬有,就是這一念法界。如果你的心能夠這麼圓,能夠緣于法界,凡是你心裏顯現的種種事物 ,都了知是從一念本性當中顯現而具備的,那麼這個時候你就是真正體悟到了一念法界的境界。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所以下面就講了,如果你真能夠體悟到這一層,那麼一色一香,都是中道。色,無論是什麼色,無論是什麼香,這個是代表,用色和香來代表。色聲香味觸法,都是中道。而色和香,乃至味觸法的六塵當中,它們有無量差別,一般人會認爲有善有惡,有好有壞,這是凡夫之心。但是你悟了這個實相,這個道,那麼你知道,無論是色、是香,是什麼事物,它們都是中道。你不會有厭惡,你不會有欣求,你不會有執著。所以說:己界與…

《禅悟的直指 禅與止觀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