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悟的直指 禅與止觀法門▪P3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了才是無生。生就是無生。

  亦無無生。在無生時候,也不要想,我是無生,還是生。連無生也沒有,在禅宗叫做泯迹。連痕迹都去掉了。無生的痕迹也去掉了。

  有無俱寂。非常重要,有和無都沒有。有念頭的心也沒有,沒有念頭的心也沒有,有生滅的心也沒有,無生的心也沒有,有無都寂,這是寂滅。

  凡愚爲有,智者知無。凡夫愚癡認爲是有,智者知無。

  如水中月,得喜失憂。得到就喜歡,失去則憂愁。

  大人去取,都無欣慘。大人是有廣大的心量的修行人,他知道離開了取著,都沒有欣求和悲慘的感覺。

  境相幻化亦如是。也是這樣。

  下面的解釋都是同樣的道理,都是說明在根塵相對 、一念生起的當下怎麼做功夫。意思說你不要見妄念,也不要執著無生,即生無生,無生而生。空和有都要寂滅,都不動心,讓他自然。自然的時候,你智慧的覺知,如如不動。此即勝義菩提開顯,明體現前。

  若知如來說因緣法。如果知道如來說的一切法是由因緣生,因緣中具有因果、業報,知道成佛是一種善因緣,是一種清淨因緣,是慈悲願力的因緣,那下地獄是因爲造惡業的因緣。知道成佛也好,下地獄也好,都沒有離開因緣,然後呢,對佛産生了向往,要發菩提心,要成佛道。那麼這種通過因緣引起的菩提心是最初的菩提心。這是一種,是通過因果,因緣來觀察的。産生了要成佛度衆生的發心。這也叫做世俗菩提心。這是第一種菩提心。

  若無生無滅。這是第二種菩提心。知道一切諸法沒有生也沒有滅。佛也不生,衆生也不滅,本來有佛性。但是這個佛性呢,還在雲霧裏面,還在塵勞裏面,沒有開發。所以說,悟到無生無滅,這是第二種菩提心了。這個是要有智慧了。

  若本性清淨。這是第叁菩提心。如果已經悟到了本性清淨,當下靈知了了,一念清淨,本來無生無滅,本來清淨,那麼這個本來的本性清淨呢,他不是屬于修證,不是屬于培養,不是屬于精進而來的,他是本性清淨的。這是第叁種菩提心了。這個菩提心已經非常難得了。還有第四種菩提心。

  若于一切法知本性清淨。是指第四種菩提心。如果在一切法當中,都知道本性清淨,塵勞煩惱都是淨土,一切處都清淨,那麼這個是指第四菩提心。

  這個看你菩提心在哪一步。你老是對別人講,因緣因果,努力修行,要怎麼怎麼,佛慢慢培養成的,這個就是第一種菩提心。如果你知道無生無滅,“本來”,我們有一個本來,沒有生滅的,那麼悟到了第二菩提心,但是這個還只是空,空的一邊。第叁知道本性清淨,靈知了了,他不在身體裏面,不在境界當中,不在文字,不在修證的咒上、佛號上、經書上,他不在這些地方。就在當下,我找到了。我知道這個一念不生的當體,當下的清淨,找到他了,找到他,就要好好保護。等于找到摩尼寶珠一樣,養著他,無論是睡覺,無論是打座,無論是走路,念念不離這個,而不是以爲打座是修行,以爲睡覺是浪費,以爲多念經就有功德。以爲在外面散散心,就會失去功德,他不是,只要你保護好這個本性清淨,就是大修行,保護好這個本性不落是非善惡,不落對待,不落世間法,也不執著出世間法,才是大修行。大修行人無處不修行,只不過是本性清淨,保護著他,念念在這個當下,覺照涵養,長養聖胎,禅宗講長養聖胎就是第叁種菩提心。然後自心圓明,證悟大道,知道鳥叫也是佛法,也是本性清淨。這個世界上吵吵鬧鬧的也是本性清淨,沒有地方不清淨,那是圓成大道。是第四種菩提心。

  今天我們的課呢,第一是講的什麼叫摩诃止觀總的意義,總的道理,總的修證。接下來我們講實相,開悟的境界,悟入的地方,最關鍵的悟入什麼。第叁我們講的是根塵相對當中,以根塵相對作例子,怎麼樣用功?那麼通過用功,第四就會體現出你的菩提心的程度。你是不 是符合?是不是相應?你是第一種以因緣法來講話呢?還是以不生不滅來講話呢?還是以本性清淨來講話呢?當然第四種是不容易的,第四種是要圓滿成就的時候,才能具備,知道一切法本性清淨,那是大道力,大圓滿人才能做得到。所以說這四部分的菩提心就告訴我們相應的程度是什麼。

  好,我們繼續講摩诃止觀的內容,下面的內容就講六即。

  因爲從理到行,整個的過程,天臺宗以六即來概括。因爲不懂得六即佛的道理,會産生許多錯誤,如古人講的,或于昧于暗證,或高推聖境,所以很多人認爲,理明白了,就是佛了,他不知道還有修證。有的人認爲,佛境界很高,自己達不到,又懼怕修行、修證,所以通過六即佛,就知道整個過程了。下面入文。

  約六即顯是者。“顯是”,這個“是”,就是說是行者相應的境界,正確的境界,智慧和理境相一致的境界,所以叫“是”,“是”就是契合相一致。

  爲初心是後心是。到底初發心的時候“是”呢?還是後心才是呢?後心的果位證到的時候才“是”呢?那麼文中答:如論焦炷,非初不離初。非後不離後。如論焦炷,就是這個燈蕊燒焦的,燒焦的過程中,他一點點燒下來,那麼初步的和後面的,其實是離不開的,沒有開始就沒有以後,沒有以後也就沒有前面。所以說非初不離初,不是初。開始點燃的當然不是後面的那個亮啊,但是呢,非後不離後,不是後也不離後。意思說,他是不能執著于初,也不能執著于後,不是初不是,也不是後才是。初“是”但是不是後“是”,後“是”不是初“是”,這個是的程度不同。意思說開始的“是”呢是理悟,是開解起行,後面的“是”呢是證到起用,起果地上的大用。

  若智信具足,智是智慧,信是信心,有智慧見解這個信,在禅宗講肯定承當叫信。如果智信具足的話,

  聞一念即是。“聞”,這個聞是無分別的相應的聞,觀音菩薩反聞聞自性聞,這個聞就是根門開脫,自性顯露,不聞自聞,聞什麼樣呢?聞一念,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這一念心無生無滅,這一念心本來具足,這一念心本來是佛,本來實相,那麼就是了。他當下就是,這個是就是說是本來的佛,本來圓滿,本來真實。

  信故不謗,智故不懼,初後皆是。信,肯定,承當,這一念回光,這一念當下,就是佛,這個沒有區別,就是祖師西來意,當下就肯定承擔了,然後綿密保護。他不會再毀謗,再也不會毀謗佛祖,再也不會毀謗別人的悟的智慧,再也不會毀謗經中所講的這個道。他不會再毀謗了。智故不懼,他開智慧了,什麼叫智慧?因爲沒有分別,因爲知道這個一念心本來是佛,因爲知道所有的果地的佛都是這一念心圓滿成就的,所以他不會恐懼,不會說,我是凡夫,我業重,我以後下地獄怎麼辦?我以後修不成怎麼辦?還有魔、外道破壞怎麼辦?還有身體生病了,境界來了怎麼辦?他沒有,因爲智故不懼啊!爲什麼?他有智慧,知道這個本心不動不搖,本來清淨,本來是佛,魔不能擾,境界不能覆蓋,身體不能束縛,業力不能左右,都是這一念心本來的關系,本來實相的關系,所以無所懼。如果具足智信,那麼初後皆是,初也是,後也是,都不離這個“是”。什麼是“是”?就是實相理谛,就是一念叁千,諸法實相就是“是”。

  若無信。

  假如沒有信,沒有肯定承當,沒有把握這當下一念,那麼就會高推聖境。就是認爲:成佛不是我的事,我是博地凡夫,這就是高推聖境。

  非己智分。

  不是自己的智慧能夠了解的。能夠明白的,能夠修上來的,不可能的,我是凡夫。就是往生,上品上生都不可能,最多是下品下生,那麼他就是沒有信心,真信沒有,也沒有智慧。不知道自己是佛。

  若無智起增上慢。

  假如沒有智慧,不能明白本性,不能通達實相,不能安住當下,他就會起增上慢,狂慧,認爲自己理懂了,就是佛了。自己沒有明白本性,又不能真正悟入實相,那麼就會狂妄自大。認爲自己講得通了,講得對了,就是佛,那麼什麼行爲都是佛,于是他起增上慢。

  謂己均佛。

  認爲自己就均等于佛了。剛剛開始懂了一點點,就覺得自己跟佛一樣圓滿,那麼這個就沒有智慧。初後具非,開始就錯了,第一步就錯了,那麼後面所修所爲全部是顛倒,全部是造業。因爲他有這個沒有智慧的信心,因爲他有這個增上慢在,所以說都是錯誤的。

  爲此事故,須知六即。

  因爲這樣的緣故,一種人沒有信心,高推聖境,一種人起增上慢,所以應該知道有六即的道理。

  謂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真即、究竟即。

  這個即有六種。第一是理即。理,就是如來藏的理性,每個人都有的佛性。那麼,這是理,理是含在裏面的。名字,就通達了這個理,悟入這個理,悟入了諸佛所說的叁藏十二部經的法理、行理、佛理,所有的理都明白了,就叫名字即。大開圓解,當下明白,知道這一念自性的本來面目,這是名字即。觀行即是以這個圓解起觀行。相似即,就是相似的證入,相似的超越,超越了輪回的生死,超越了菩薩的有相行,在這個當中得到相似。分真是真正的證入,兩邊不住無明脫落,法身成就,能夠在一百個世界作佛,叫分真即。那麼四十二品無明斷盡,到後來究竟即,即圓滿成佛。所以這樣一講,大家都知道了,知道自己是哪個位置。理即是人人本具,只怕你對這個理,一知半解,所以說不能算名字即。如果真正的大開圓解,通達一切理,明白一切事,事理圓融,那麼名字即就到了。開始起行。

  此六即者始凡終聖。開始是凡夫,最後是聖人。始凡故除疑怯,終聖故除慢大雲雲。

  開始是凡夫,所以說要除疑和怯。爲什麼?雖然明白了我們有佛性,雖然 明白了這一念本來就是佛,但是還是凡夫的明白呀,還有凡夫的業報、凡夫的習氣,還有凡夫的煩惱啊!無明沒有破,所以說不用懷疑了。這一念是,但是你還是凡夫。你不要怯弱,只要好好保護他,好好用功,你肯定會成就。所以說開始是凡夫的關系,除去疑和怯,你不要懷疑。所以 爲什麼叫開悟,沒有疑是…

《禅悟的直指 禅與止觀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