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界,衆生界亦然。自己的界,自己身心爲界。這裏面有很多界。有這個業,有這個相。有名、有報、有因、有果,有種種作用,都是你的世界,亦即佛界。佛是叁德具備,佛界是圓滿的果位界,還有衆生的無量差別的界,也是這樣。也當體中道,都是實相,都 在你的一念圓融當地中。所以說,這個前面是前提,這個明白了,這段話就是大開圓解了,就是禅宗的悟透的境界了。這句話看來很簡單,這麼一段,他用起來非常的廣大圓滿,這裏面充滿了一切智慧,一切理念,一切行持,一切善巧方便都在裏面。所以下面又介紹得具體了。
以四谛的角度來講,四谛是苦集滅道,在這裏講陰入界如,無苦可舍。一個悟道的人,他知道五陰:色受想行識等五陰;十二入:六根的內入,六塵的外入,內入外入,那麼五陰十二入都是“如”。什麼叫“如”?“如”體不動,“如”體空寂,“如”體像虛空遍法界。那麼我們的五陰十二入,如果他是“如”的話,那麼有什麼苦可以舍呢?“如”中無苦,“如”中無對待呀!“如”中無內外,還有什麼可以舍掉苦呢?所以說,當苦現前的時候,這個苦也是實相,也不怕苦,也不落在苦上起苦受,不執著于苦,無苦可舍。但是菩薩悟力夠了,道力不夠,苦的受還有,但是他的智慧使他對苦不會執著,對苦不會憂心,不會討厭,不會想盡快舍掉,盡快把苦去掉,早一點恢複起來,他不會這樣想。這是悟力到了,但是道力還沒有到呢,苦還是存在,還有一些受,只是不住在上面,再磨練自己的道力。
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進一步講集谛。集是什麼?和合爲集。無明、塵勞就是菩提啊!爲什麼要破無明啊?爲什麼要離開塵勞?不需要啊!無明和塵勞就是菩提啊!菩提是什麼?就是覺智,覺悟的智慧。在無明塵勞當中你有覺悟的智慧,不被無明所縛,不被塵勞所擾動、所影響、所覆蓋,那就是菩提!所以說菩提中無無明,菩提中沒有煩惱。如果你能夠在無明塵勞中見菩提,那麼所具的菩提,此中沒有無明、沒有塵勞,正像前面一樣,如果你在陰入當中見到“如”,“如”無苦啊!“如”中還有什麼苦嗎?沒有苦了。所以說苦就不用舍,所以說無集可斷,也不用去斷集、斷煩惱,集即自解了。
邊邪即中正,無道可修。邊邪,邊,修行人沒有修正路,想也想學佛修行,但是修偏了,修到邊道上去了。邊,是偏在空的一面、偏在有的一面、偏在出世的一面、偏在入世的一面、偏在智慧、偏在慈悲,這都是邊。修行修邊上去了,沒有圓。智慧和慈悲不二,世間和出世間不二、空和有不二、那才是中。邪,就是說破因果、毀謗叁寶,所修的皆是邪知邪見邪道。這是邪師、邪魔外道。那麼如果你能夠在這個實相的智慧當中所現的邊和邪,所現所見,你不會被邊邊所動,被邪邊所染。邊,別人說空,你也不會執著他,指責他:“你怎麼會執著空啊?”別人說有,你也不會說:“你怎麼這麼執著有啊?”你不會被他所動。無論他說空說有,你都是實相,空也是實相,有也是實相。那麼遇到邪教、外道,他講無論如何偏激謬論,你都不被他所染汙,你也不怕他,你也不受他影響,你也不會對他有看法,你也不會認爲:你這個人怎麼這麼邪知邪見啊!這還了得,以後要下地獄等等,沒有這樣的想法。你知道我的心不動,這個邪也是顯現,是夢幻泡影。如電視裏顯現一樣,這個邪的顯現,當體也是中正、中道、正道,沒有什麼影響,在你的心中一切都是道,一切都是佛法,一切都是實相,不會被他所動、所蒙蔽、所影響,也不會有任何的反感、矛盾,這叫做中正,所以無道可修。如果你體會到這一層,還修什麼道?哪裏不是道?因爲你不染汙、不動心、不執著、不煩惱,不流浪于生死,也不住于涅磐,那麼你修什麼道?,你的六根時時刻刻清淨,睡覺也是道、吃飯也是道、走路也是道。禅宗所以說,如何是祖量西來意?他說:“幹屎橛”。哪裏不是佛祖的意啊?庭前柏樹子,哪裏不是啊?一切都是道,還修什麼?只要你睡覺不執著睡覺,打座不執著打座,吃飯沒有咬著一粒米,走路沒有踩著一步,哪裏不是道?只要你不粘著,無落處,不對待,不分別,那就是道。本來就是道,所以說無道可修。
生死即涅磐,無滅可證。“生死”,什麼叫生死?我們習慣的生死,是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這是肉體的生死。還有心念生生滅滅。塵勞煩惱也是生死。其實 在我們的覺性當中 ,本無身心,本無世界。但是在本無當中不妨顯現身心,顯現這個世界,顯現生死。其實,生死就是涅磐。就是不生不滅。你看看念頭,念頭的當體哪裏來?是本性中來啊!一個人的身體,身體從哪裏來?是本性,性空中緣起,是它的作用,顯現的作用,所以說生死就是涅磐啊!無滅可證,不要取證一個滅,不要求一個證的道,當下就是道,當下就是涅磐。所以 不要把身體滅了,來求一個不滅的東西,不要把妄想滅了,求一個無生境界,不要這樣去尋求,妄念的地方就是真性,身體的地方就是道用,就是道的作用。不然話,怎麼會說話?怎麼會走路?是誰在說話?是誰在走路?不是本來涅磐的道用麼?就是道用。所以說無滅可證。所以修行不取證,不要趕緊修行,抓緊打坐、抓緊用功,我要早點證道。這樣的話,你不是實相,不是悟道的人了。悟道的人沒有道可以證,所以說:
無苦無集,故無世間。
你沒有苦,沒有集。不要去斷,不要去離開他,那麼世間法就沒有了。世間還有什麼?世間就是苦集兩個形成的,如果你沒有苦沒有集,那麼還有世界嗎?但是人還是存在,地球還是存在,還依然要吃飯穿衣,但是這些是什麼呢?是妙用,是顯現,是遊戲人間,變化世界。
無道無滅,故無出世間。
沒有道可以修,沒有滅可以證,那麼出世間打破了。所以真的徹悟的人,他不但是悟到一念靈知,悟到實相的道理,他還要在實際當中超越苦集的影響力,超越出世間道滅的修證。道滅的修證的執著心也沒有,那麼他不是現成的佛嗎?假如說見性成佛,那麼天臺宗講名字即佛。你大開圓解,名字現前了,那你就是佛,然後你居佛位、依佛智、行佛行。那麼,哪裏不是道場?哪裏不是涅磐?所以本來具足,本來圓滿。
純一實相。
這樣的境界,這樣的悟,這樣的行,就是純一實相。悟,是悟實相,行,也是行實相。一切時候都不離實相,不離當體。
實相外更無別法。
實相以外還有法嗎?沒有。你的“這個”以外還有東西嗎?還有所謂的覺受?還有所謂的修證?還有另外的境界嗎?沒有,就是這個。實相外更無別法。
法性寂然,名止。
法性寂然無生,本來寂然。本來寂然就是無生無滅。本體,本來如如不動,那麼叫做止。
寂而常照名觀
這個寂寂然然當中,也就是一念不生,心同太虛,沒有內外對待,這個寂寂然然當中,能夠起照。照,朗照法界。衆生的差別,心中的念起的作用,無不了知。這個在密宗裏面講叫遍知,就是寂而常照。常照之重要在于沒有離開過。不是說有時候我寂,又有時候又去照。寂就是照,照就是寂。止就是觀,觀就是止,就是惺惺寂寂不二,止觀圓同。止觀是一體的圓同。所以說法性是法界的本性,寂然無生爲止,寂而常照爲觀。
雖言初後,無二無別,是名圓頓止觀。
雖然講話的時候,說明他的時候,有初有後,其實無二無別,這個就是依悟力而起修,天臺宗大開圓解,禅宗是徹悟本性,那麼依悟來起修,依大開圓解的智慧來起行都是一樣的,無二無別,從現在起到未來際都是這樣,知道功夫在哪裏了,功夫不在身體上、不在時間上、不在咒上、不在佛號上、不在經文裏面,這個功夫就是實相,就是安住本位不動,就是一切時候都不離實相的體現,而且止觀不二,寂照同時,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朗朗虛明、照耀萬法。無來無去而不妨來去,無言無說而不妨種種言說,這個就是叫不二圓成,這個當體就是道。雖然道力還不如佛和大菩薩那麼大,但是佛和大菩薩都是以這樣的道而圓成的。沒有離開這個來圓滿。只要安住這個道,那麼他自然能夠圓滿。而不是通過學習修證來圓滿,因爲本來就是佛,本來就是這個道,只是過去世因爲向外追求,向外執著,迷失了這個。
以下就發菩提心的問題來說明義菩提心即禅的本體光明的道理。發菩提心有的是因爲觀佛發菩提心。那麼這裏講的是根塵相對而發心。那麼他這裏涉及到具體做功夫的問題。因爲人沒有離開根塵,雖然都是實相,但是根塵現前的時候怎麼做功夫呢?怎麼發菩提心呢?所以說:
次以根塵相對,一念心起。這個一念心起是了知、明智。東西來了,什麼事情來了,或者聲音傳過來了,都知道。
能生所生,無不即空。能生的感覺,了知的心,還有所生境界,差別的相,無不即空。什麼叫即空?就是當體是空的。不用去想,不用去觀察,知道這是空的。
妄爲心起。但是有些時候會覺得:我打妄想了,我怎麼念頭起來了,但是你要知道
起無自性。他是空的麼!
無他性。也不是外面引起的,不要怪外面這個人這麼吵,說話這麼難聽,那麼有他性。無共性。也不是自己和別人,和合之共性。也不是無因起,是有因緣,但是因緣是空的。所以說:
起時不從自他共裏來,去時不向東南西北去。
很重要,念頭起來了,不從自他、共裏來,去的時候也不向東南西北去。無來亦無去。
此心不在內外兩中間,亦不常自有,也不是常常有,不是固定的。
但有名字,只是名字,我起念頭了,我打什麼妄想,起什麼心了。
名字爲心,名字叫它是心。
是知不住,這個名字也不要住。不要執著心的名字,不要執著心的感覺,不要執著心的內容
亦不不住。也不要執著不住。也不要執著沒有妄想。所以說:
不可得故。什麼都沒有,都不可得。
知即無生。這句話非常重要,生就是無生,念頭起來了,就是無生,不要說念頭…
《禅悟的直指 禅與止觀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