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答疑
暢說禅人的心路,將本明的光智供養給一切與禅有緣的行人,在自他共嚴的禅世界裏,消融爲一片無言的性海……
一
1、聽說您有心中心和大圓滿心髓的傳承,請問兩者的異同,元音老人說過六印一咒是前行,觀照是正行,六印一咒打開本來後(如來藏,一真法界)是不是就可以趨入大圓滿心髓,觀照是不是就是大圓滿心髓的修法。
個中密密意,不許你我知
無傳是真傳,非異亦非同
前行見所行,正行卻是○
圓中具一切,不須再討研
若欲通萬法,應顯正遍知
妙明東向西,歸真雲外心
2、禅和大圓滿心髓的異同,兩者的見修行果是不是很相似?
不二杯中水,一體空中花
了卻目前事,常向自心覺
兩門已孤照,一門豈還立
入佛入魔後,坐斷涅槃山
3、我們學佛,一生參學是不是就是爲了悟證如來藏,一真法界也即老人說的打開本來,到此禅淨密大圓滿再無區別。
如來人本藏,未明卻論證
賴佛千度說,總落名相城
若悟不說旨,肯向宗外見
心境頓融時,何處再立號
萬念歸一念,萬法是一法
空明任來去,叁德秘中藏
4、學佛應注意?
常注法流光,意地自清涼
無外可取舍,非內有所得
了達佛祖意,依止真明師
護持叁業淨,恒歸一圓照
目前無一物,亦不立空靈
妙知與活用,卻在日常中
總 偈
學佛貴自知,莫逐萬境遷
一心攝萬德,不求他人知
最忌比量修,泥潭永難出
得一歸安養,天下一事無
二
問:自性本空,有空則不空,何解?
答:自性是佛家指代究竟真實的妙存境界,因爲其體空無一物,靈妙虛朗,所以假名爲本空--此空從本以來不與萬法爲侶,無造無作,卻能含融一切萬物,叁千諸法莫不由斯而顯,近之則即在當下,遠之則包裹法界,但自性本空,非遠非近,不二圓成。
但是學人往往錯會其意,以空理、空觀、空法、空行、空受、空見、空執等“有爲之空”來認識自性本空,或借以修證本空,但既是本空,何用修證?何用建立?何用認識?所以“有空”在,即是“不空”。
自性本空,可用水晶、鏡子、虛空等來比喻,雖映顯萬物,而自性之體湛然不動,了然無礙。
佛一生說法無不從此流布,也無不回歸于此。禅密諸宗,亦以指示自性本空而使行人回光返照,頓識靈妙真心而虛朗明徹。
故“自性本空”之理貴在悟徹,也貴在消融,即在自性明體之中,空空不空的功德妙用,流顯無窮,周遍法界,而正遍知海,妙智朗照也!
叁
佛法中時而說自性,又說無自性?
衆生以無明執著的我及法的實存爲自性,是“山是山,水是水”的境界,各自形成九界的生死煩惱。佛以無自性的般若大智,破斥一切“有”的自性,使一切空盡,連空也空,使人達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境界,即目前無一物,了然空明,虛朗淨裸的現量。如果此時不落于智、破、空、淨的境界,則頓然契入“妙體常住,靈光靡沈,至德遐周,神性獨立”的真常妙德之自性中。此時一切均是佛法,自性光明遍照,“山又是山,水又是水”,同是妙明所顯,不可思議也。
因此:自性(有宗)--無自性(大乘空宗)--自性(圓妙性宗)乃是學修佛法的叁個層次。如果不明“有”的自性,那麼就不知破的對象,空什麼?如未能徹底打破執著(在其是“見”的執著),則無法開顯真正的虛明自性,因此過早地肯定自性也是一種妄情。
什麼是自性?什麼是無自性?當大衆思考這個問題時,是兩個是一個?離開目前是什麼東西?看!看!
四
答初心居士與妙承法師的提問
1、問:什麼是禅的學修者的關鍵要義?
答:一是向往聖賢之道而欲證之。二是了知心性爲萬法根本。叁是圓攝生死涅槃等一切言教理論而歸于己心。四是能攝心入定,觀照現前而化空。五是體空之源而了悟本來面目,徹底肯定承當。六是護念明體,不散不覆,常在面門放光。七是越佛祖境界而不住宗教形式。八是入魔欲海而透一切皆道。九出生神妙功德變化而不居其功。十是證入法界如如妙明常寂常照,不可思議,圓成無上極果而應入一切,無佛無不佛。
2、問:密淨諸宗是否也有此道理?
答:一切佛法皆是依無住本而立,是即心性爲一切佛法的根本,只是佛祖慈悲衆生方便對機引導,所以就其根性而有教禅密淨等門庭施設。如《楞嚴經》所雲:“方便有多門,歸元性無二。”即是此意,但于初心學人份上,能入宗超宗是爲難事,必依善知識一一通達體悟,使自心化入教海法源,方有頓悟頓超的可能。
行人如能圓會諸說,通徹法旨,了悟自心,開啓妙用,則世出世法無非自性本具之寶藏,應用之道場,諸宗門派也無非方便引導衆生的演法道具也。
3、問:遇人毀謗老師時怎麼辦?
答:應心無分別,不生厭惡之情,並合掌雲;“謝謝供養,增福無量!”
4、問:如有人贊歎老師呢?
答:心中不以爲喜,並應雲:“莫被假相染汙好!”
5、問:忽見老師與諸惡人在一起時如何?
答:平等禮敬一切,心中不生輕視想。
6、問:如見老師行于世俗之道時如何?
答:塵中佛事,世俗歸道,親見相知也。
7、問:老師爲何要超離一切教派?
答:一切教派爲接引衆生的世間門庭,行菩薩道者居之爲祖,求解脫者入之爲弟子,形成宗風門規。而吾上不求佛,下不度生,甘居無爲,隨緣直行,故無門派可立。即使垟山亦本無所在,所言所示,只爲一時方便,全無一法予人也!
8、問:所說老師曾入魔道?
答:吾多年來一直在魔道中行,未曾離也,故使根淺著相之輩,驚懼疑惑,不知吾何許人,爲何在非道中行,如今航海歸來,是知依舊波湛舟虛,柳暗花明,本位清淨,更無所寄,始符老人暗中所囑,不辜負師恩也!
9、問:元音老人于老師有何所囑?
答:老人曾囑雲:(1)一切法都如夢如幻,出入無礙;(2)全國人都罵你爲魔,方可成道;(3)透出世間欲海與出世間功德莊嚴,方得無礙自在;(4)一切法都是現成佛法,何用言說建立;(5)一切的冤枉打擊、毀謗等都是應受的,如能于此不動,清淨依然,方與本位相應;(6)不可入是非之境,不可標榜自立,不可將功德外顯,唯應韬光隱晦,深養道氣,方至圓成。
10、問:淨土是圓融廣大遍攝群機的法門,不知有那些決定之義?
答有以下十大決定義:
(一)淨土雖然稱爲宗,但它不是與其它宗派對立的宗,而是以大乘諸宗爲基礎建立起來的,而又能攝持一切宗的理行而歸于佛果菩提。應以圓融、簡約、易行、會通、四要訣而推廣淨土的要妙。
(二)曆代淨土的祖師都是因爲見地圓融,悲心廣大,護持佛教,弘傳契機的淨土法門,而爲後人推爲祖師,沒有一位是自立祖師或傳承祖師,以及弟子推上的。
(叁)淨土宗不可以破其它宗派而以爲高,更不可輕謗經典而爲妙。應贊歎禅密諸宗,攝持各宗行人歸向淨土。因爲真正證悟念佛叁昧的人,才知道禅、大手印、大圓滿等至高之法,都是淨土法門。所以淨土至高、至廣、至圓、至妙而圓攝、平等,決不輕斥它宗與經典。
(四)淨土宗信願行叁資糧缺一不可,任何人偏提、偏重、偏專都會導致巨大失誤,因爲無信無以立願,無願無以導行,無行的體驗無以證信,信若無證則所立願即虛,即不能持久與深入。所以叁資糧圓融的提倡,才是淨土的要妙。
(五)淨土行人需要在行持中不斷提高。因爲彌陀他力雖能消業與加持往生,而自身的不斷深入與提高則是應和佛力的最有效的辦法,所以在信願行的叁方面都要不斷地深入與提高,而且不僅是知見上,應是實際的體驗與素質的完善。
(六)淨土之行有正助之分,正行是以持名、觀想、觀相、實相以及念佛四十八法與諸念佛叁昧爲根本,其它與禅觀、止觀、持咒、誦經、禮拜、供養、行善、閱讀等均可爲助行,如一概專念,不顧及衆生根機的培養,則易趨入“上帝教”的迷信狀態,形成了大衆性的無智之行,開産生嚴重的固執排斥心理。
(七)淨土是一切宗、一切法的歸宿,因此可融入一切行持中而不必改變宗派,不必過于標立。所以凡是以淨土爲歸而虔誠發願,即得往生。
(八)以一切經論導入念佛的殊勝只是淨土宗的第一層意義,更進一步應從念佛心中導出一切六度萬行的佛法,以證明淨土的妙勝,則是極爲重要的第二層。如能更加勝進,圓融一切,非淨非不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娑婆與西方不二,自心與淨土無別,徹了諸法,印入佛海,則是淨土,極妙之德。
(九)淨土宗應重視引導,引導中理智與情感應平衡,理解與修持應一致,心態與行動應連續,深入與化出應無著。如果過多地诤論、標榜、破斥、樹立等則會失去淨土的美德。一切法都是佛法,無論是誰都在佛性中起作用,只是作用的不同而有凡夫與佛的差別。
(十)如果是真正的淨土行人,或是各宗派會歸淨土之人,均應在自己內心去與佛相應,努力相應于淨土妙德,深入古德的開示,融入自心的修行,使自己的身心在行持中不斷轉化而契入。以自己的行持體驗、智樂悲的不二開發,圓解的透徹呈露,行爲的清淨自在,則必以自身的含養而方便利生,不必高揚己德,不可指斥他人,而應以淨土之淨而盡除一切習染,空靈其心,隱含衆德,自然光照天地,感應道交,契入佛心,自成大道!
11、問:淨土行門有那些步驟?
答:淨土行人第一步應皈依叁寶,發菩提心,深明因果,聽聞佛法,培養信心,樹立佛弟子的人格。第二步建立禮拜、讀誦、靜坐、齋戒、持咒、忏罪、發願等基本的修持。第叁步,信願已立,資糧已足,業習已消,信心清淨,決意生西,則應一心持佛名號,專修一句,更不雜修,…
《空谷的回音 網上答疑選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