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答疑
畅说禅人的心路,将本明的光智供养给一切与禅有缘的行人,在自他共严的禅世界里,消融为一片无言的性海……
一
1、听说您有心中心和大圆满心髓的传承,请问两者的异同,元音老人说过六印一咒是前行,观照是正行,六印一咒打开本来后(如来藏,一真法界)是不是就可以趋入大圆满心髓,观照是不是就是大圆满心髓的修法。
个中密密意,不许你我知
无传是真传,非异亦非同
前行见所行,正行却是○
圆中具一切,不须再讨研
若欲通万法,应显正遍知
妙明东向西,归真云外心
2、禅和大圆满心髓的异同,两者的见修行果是不是很相似?
不二杯中水,一体空中花
了却目前事,常向自心觉
两门已孤照,一门岂还立
入佛入魔后,坐断涅槃山
3、我们学佛,一生参学是不是就是为了悟证如来藏,一真法界也即老人说的打开本来,到此禅净密大圆满再无区别。
如来人本藏,未明却论证
赖佛千度说,总落名相城
若悟不说旨,肯向宗外见
心境顿融时,何处再立号
万念归一念,万法是一法
空明任来去,三德秘中藏
4、学佛应注意?
常注法流光,意地自清凉
无外可取舍,非内有所得
了达佛祖意,依止真明师
护持三业净,恒归一圆照
目前无一物,亦不立空灵
妙知与活用,却在日常中
总 偈
学佛贵自知,莫逐万境迁
一心摄万德,不求他人知
最忌比量修,泥潭永难出
得一归安养,天下一事无
二
问:自性本空,有空则不空,何解?
答:自性是佛家指代究竟真实的妙存境界,因为其体空无一物,灵妙虚朗,所以假名为本空--此空从本以来不与万法为侣,无造无作,却能含融一切万物,三千诸法莫不由斯而显,近之则即在当下,远之则包裹法界,但自性本空,非远非近,不二圆成。
但是学人往往错会其意,以空理、空观、空法、空行、空受、空见、空执等“有为之空”来认识自性本空,或借以修证本空,但既是本空,何用修证?何用建立?何用认识?所以“有空”在,即是“不空”。
自性本空,可用水晶、镜子、虚空等来比喻,虽映显万物,而自性之体湛然不动,了然无碍。
佛一生说法无不从此流布,也无不回归于此。禅密诸宗,亦以指示自性本空而使行人回光返照,顿识灵妙真心而虚朗明彻。
故“自性本空”之理贵在悟彻,也贵在消融,即在自性明体之中,空空不空的功德妙用,流显无穷,周遍法界,而正遍知海,妙智朗照也!
三
佛法中时而说自性,又说无自性?
众生以无明执着的我及法的实存为自性,是“山是山,水是水”的境界,各自形成九界的生死烦恼。佛以无自性的般若大智,破斥一切“有”的自性,使一切空尽,连空也空,使人达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境界,即目前无一物,了然空明,虚朗净裸的现量。如果此时不落于智、破、空、净的境界,则顿然契入“妙体常住,灵光靡沈,至德遐周,神性独立”的真常妙德之自性中。此时一切均是佛法,自性光明遍照,“山又是山,水又是水”,同是妙明所显,不可思议也。
因此:自性(有宗)--无自性(大乘空宗)--自性(圆妙性宗)乃是学修佛法的三个层次。如果不明“有”的自性,那么就不知破的对象,空什么?如未能彻底打破执着(在其是“见”的执着),则无法开显真正的虚明自性,因此过早地肯定自性也是一种妄情。
什么是自性?什么是无自性?当大众思考这个问题时,是两个是一个?离开目前是什么东西?看!看!
四
答初心居士与妙承法师的提问
1、问:什么是禅的学修者的关键要义?
答:一是向往圣贤之道而欲证之。二是了知心性为万法根本。三是圆摄生死涅槃等一切言教理论而归于己心。四是能摄心入定,观照现前而化空。五是体空之源而了悟本来面目,彻底肯定承当。六是护念明体,不散不覆,常在面门放光。七是越佛祖境界而不住宗教形式。八是入魔欲海而透一切皆道。九出生神妙功德变化而不居其功。十是证入法界如如妙明常寂常照,不可思议,圆成无上极果而应入一切,无佛无不佛。
2、问:密净诸宗是否也有此道理?
答:一切佛法皆是依无住本而立,是即心性为一切佛法的根本,只是佛祖慈悲众生方便对机引导,所以就其根性而有教禅密净等门庭施设。如《楞严经》所云:“方便有多门,归元性无二。”即是此意,但于初心学人份上,能入宗超宗是为难事,必依善知识一一通达体悟,使自心化入教海法源,方有顿悟顿超的可能。
行人如能圆会诸说,通彻法旨,了悟自心,开启妙用,则世出世法无非自性本具之宝藏,应用之道场,诸宗门派也无非方便引导众生的演法道具也。
3、问:遇人毁谤老师时怎么办?
答:应心无分别,不生厌恶之情,并合掌云;“谢谢供养,增福无量!”
4、问:如有人赞叹老师呢?
答:心中不以为喜,并应云:“莫被假相染污好!”
5、问:忽见老师与诸恶人在一起时如何?
答:平等礼敬一切,心中不生轻视想。
6、问:如见老师行于世俗之道时如何?
答:尘中佛事,世俗归道,亲见相知也。
7、问:老师为何要超离一切教派?
答:一切教派为接引众生的世间门庭,行菩萨道者居之为祖,求解脱者入之为弟子,形成宗风门规。而吾上不求佛,下不度生,甘居无为,随缘直行,故无门派可立。即使垟山亦本无所在,所言所示,只为一时方便,全无一法予人也!
8、问:所说老师曾入魔道?
答:吾多年来一直在魔道中行,未曾离也,故使根浅着相之辈,惊惧疑惑,不知吾何许人,为何在非道中行,如今航海归来,是知依旧波湛舟虚,柳暗花明,本位清净,更无所寄,始符老人暗中所嘱,不辜负师恩也!
9、问:元音老人于老师有何所嘱?
答:老人曾嘱云:(1)一切法都如梦如幻,出入无碍;(2)全国人都骂你为魔,方可成道;(3)透出世间欲海与出世间功德庄严,方得无碍自在;(4)一切法都是现成佛法,何用言说建立;(5)一切的冤枉打击、毁谤等都是应受的,如能于此不动,清净依然,方与本位相应;(6)不可入是非之境,不可标榜自立,不可将功德外显,唯应韬光隐晦,深养道气,方至圆成。
10、问:净土是圆融广大遍摄群机的法门,不知有那些决定之义?
答有以下十大决定义:
(一)净土虽然称为宗,但它不是与其它宗派对立的宗,而是以大乘诸宗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又能摄持一切宗的理行而归于佛果菩提。应以圆融、简约、易行、会通、四要诀而推广净土的要妙。
(二)历代净土的祖师都是因为见地圆融,悲心广大,护持佛教,弘传契机的净土法门,而为后人推为祖师,没有一位是自立祖师或传承祖师,以及弟子推上的。
(三)净土宗不可以破其它宗派而以为高,更不可轻谤经典而为妙。应赞叹禅密诸宗,摄持各宗行人归向净土。因为真正证悟念佛三昧的人,才知道禅、大手印、大圆满等至高之法,都是净土法门。所以净土至高、至广、至圆、至妙而圆摄、平等,决不轻斥它宗与经典。
(四)净土宗信愿行三资粮缺一不可,任何人偏提、偏重、偏专都会导致巨大失误,因为无信无以立愿,无愿无以导行,无行的体验无以证信,信若无证则所立愿即虚,即不能持久与深入。所以三资粮圆融的提倡,才是净土的要妙。
(五)净土行人需要在行持中不断提高。因为弥陀他力虽能消业与加持往生,而自身的不断深入与提高则是应和佛力的最有效的办法,所以在信愿行的三方面都要不断地深入与提高,而且不仅是知见上,应是实际的体验与素质的完善。
(六)净土之行有正助之分,正行是以持名、观想、观相、实相以及念佛四十八法与诸念佛三昧为根本,其它与禅观、止观、持咒、诵经、礼拜、供养、行善、阅读等均可为助行,如一概专念,不顾及众生根机的培养,则易趋入“上帝教”的迷信状态,形成了大众性的无智之行,开产生严重的固执排斥心理。
(七)净土是一切宗、一切法的归宿,因此可融入一切行持中而不必改变宗派,不必过于标立。所以凡是以净土为归而虔诚发愿,即得往生。
(八)以一切经论导入念佛的殊胜只是净土宗的第一层意义,更进一步应从念佛心中导出一切六度万行的佛法,以证明净土的妙胜,则是极为重要的第二层。如能更加胜进,圆融一切,非净非不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娑婆与西方不二,自心与净土无别,彻了诸法,印入佛海,则是净土,极妙之德。
(九)净土宗应重视引导,引导中理智与情感应平衡,理解与修持应一致,心态与行动应连续,深入与化出应无着。如果过多地诤论、标榜、破斥、树立等则会失去净土的美德。一切法都是佛法,无论是谁都在佛性中起作用,只是作用的不同而有凡夫与佛的差别。
(十)如果是真正的净土行人,或是各宗派会归净土之人,均应在自己内心去与佛相应,努力相应于净土妙德,深入古德的开示,融入自心的修行,使自己的身心在行持中不断转化而契入。以自己的行持体验、智乐悲的不二开发,圆解的透彻呈露,行为的清净自在,则必以自身的含养而方便利生,不必高扬己德,不可指斥他人,而应以净土之净而尽除一切习染,空灵其心,隐含众德,自然光照天地,感应道交,契入佛心,自成大道!
11、问:净土行门有那些步骤?
答:净土行人第一步应皈依三宝,发菩提心,深明因果,听闻佛法,培养信心,树立佛弟子的人格。第二步建立礼拜、读诵、静坐、斋戒、持咒、忏罪、发愿等基本的修持。第三步,信愿已立,资粮已足,业习已消,信心清净,决意生西,则应一心持佛名号,专修一句,更不杂修,…
《空谷的回音 网上答疑选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