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谷的回音 網上答疑選錄▪P2

  ..續本文上一頁如天臺宗的叁昧正行一樣,放下一切知識,才能交往、聽聞、讀誦等,一心入定而持,二六時中密綿不斷,親切提斯,逐漸念成一片。第四步,安住一心不亂,開發善根功德,再引導大乘圓理,開顯自心淨土,圓伏自心煩惱,樹立菩薩願行,則此時一心念佛名號已轉爲一念空靈無住的智慧觀照之一心,隨緣弘法利生,事理圓融不二,自他相應不離。則證入實相念佛叁昧,隨其功行而入菩薩地道,往生實報莊嚴而分證寂光。

  12、問:九品蓮花應在四土中屬那一土?

  答:應是凡聖同居土。因爲淨土法門雖然往生成佛,但隨各人根機不同,往生之後,依然有品位差別。上品上生之人,花開見佛悟無生,安住無生定中,即入方便有余土而漸證無生,到第八不動地,再以開顯之功德而證入實報莊嚴土而分證寂光,是已百界作佛,度化自在,最後圓證寂光而圓滿佛果。

  13、問:念佛之人臨終佛光現前應如何做?

  答:這是淨土殊勝之處,是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如能以欣慶心隨光而去,必能往生蓮邦。

  14、問:見性的人應如何念佛?

  答:應安住本位,以無分別心念佛,念至一念不生時,淨土妙德逐漸開顯,彌陀光明印入心海。從此證入實報莊嚴土而行菩薩道,生生世世利益衆生,隨緣變化,終至圓成佛果。

  15、問:密乘行人應如何念佛?

  答:密乘行人應在上師的指導下,學修觀想、持咒、念佛以及破瓦法等,應多閱中陰救度法一書,並可參閱西藏生死書等,應明白臨終顯境的應用。

  16、問:學密者應如何求學?

  答:應誠心向自己根本上師求法提問,不可向自己上師以外的人求學。看書也應在上師指定的範圍內看,否則會有知見的錯失。

  17、問:學禅者應如何求學?

  答:應分幾個階段。一、在明理階段應廣學博覽,明教言,通禅理,達法義,知用心之道。二、在起疑參究之時,應專一體究,忌向外學及多聞多思,使此心純一無念,化盡身心與知見,直入性地而徹見。叁、見性之後保護安養,時時覺照守住,進而放開自然,逐漸達成一片。四、功夫成片,智慧充滿,定力堅固此時可參各宗各派的成就善知識,博通經論,公案、竅訣中極深奧的法旨,真正通達佛教一切法,從而超佛。五、超佛之後,應通世谛,了外道世論也即佛法。六、世谛既通,再入世俗、魔境練心,透一切境界無非妙道,清淨平等,本位不移,自在無礙。七、消融痕迹,時人不識,隨機變化。大道無方,此時無言無爲,妙德無量;無立無破,法界安立;無通無用,大機圓應。參至此,再也無可參,可謂大事已畢。

  18、問:淨土宗行人應如何求學?

  答:淨土行人在第一階段應多拜訪善知識,多聽聞佛法,多閱讀佛教入門書籍。在第二階段應對自己的功課深入了解,向善知識咨問用功的方法,並設法依善知識,消除自己的障礙與違緣。第叁階段在一心專修中,依止已證得念佛叁昧的善知識,隨時請教指示,引導深入一心不亂。第四階段則可參學教內各宗各派的大德,以求印開心地,圓融佛法,深契實相,實證淨土妙德。第五階段則自知作活計,無須人指導也。

  19、問:那麼不入宗派而在世間法上行菩薩道的行人應如何求學?

  答:入世菩薩先應自度,然後利他,則事業穩妥不易中途退轉。應學菩薩戒與一切大乘經論,建立利生計劃與契合時代的事業,此中本無定法,或隱或顯,不可拘泥,仍須親近事業有成的大德,以使事業前途無礙。

   菩薩行于世間,其法無量。六度萬法,處處示現,故知已非宗教所限,乃包含世間政治、哲學、科學、人文、自然等的一切範圍。

  20、問:藝術家應如何在佛教裏汲取養份?

  答:藝術家可親近悟道之士與之對話,可獲藝術上超意識的靈感,也可研讀經論妙文,形成高遠的意境。如能遠涉藏地,深入密乘的神秘世界,則可産生神奇的藝術新境地。

  21、問:社會上無信仰的人如想在佛教裏得益應如何進行?

  答:如想得到知識的可找法師或佛教學者,得到加持的可找活佛、上師,得到大力的可找真正成就者,得到智慧可親近禅的行者。如想消災、治病、平安、吉祥、可多做功德、多行善事。

  五、答是名問

   這裏是六祖惠能大師的家鄉,我在這裏得到了一本《壇經》,從此開始參禅,誓要弄清“本來面目”。我去過一些寺院,但從未親見過明眼禅師。我參禅是抱著書本參,日裏夢裏地參。

   我參禅已有八年,長年累月地參,也不知道參出的是禅還是意識法相還是虛理,只覺得抓不到一點實際,如浮在虛空中,上不著天下不著地,虔誠求師。

   答:參禅的規律是:(1)先明理發心;(2)次起疑直參;(3)如疑情不起,則借法而入;(4)參或修至如癡如呆,內外不顧,絕情絕思之際,忽然而空明現前,此時淨塵了然,樂受充滿;(5)保持空樂明而不退失,再提本參話頭,智破微細空執,此時現前一轉,知空者誰?頓然空覺消失,唯一靈明,無內外,非空有,絕對待,而圓明了知,湛然一片;(6)即此肯定,智慧如流,印證佛祖之語,種種公案,了然心目,一切境界皆從明徹心中所顯,平等一如,清淨無礙,此謂見性。

  附:關于方法

  ① 參話頭貴在于無義味語中起疑,抱定死參,現代人有一定的困難 ② 觀心,看住心起之處,不管是何念頭,只是向裏看心的源頭,一直觀到能所雙亡,始知觀者是誰。③ 一心持咒,勤苦打坐,于持咒時,不著諸相,蓦直持去,直到根塵脫落,靈知突現之時,一把擒來,方知本來現成。(如心中心法,准提法等均可入道。)

  我想求教一個問題:

  非要抓住點什麼才心安,卻又抓不住,此偷心爲什麼不死

   參究時,行到水盡處,沒有答案也沒有了參究的問題,求解之心也無,此時一念脫落,又靈知不昧,沒有了各種困惑,有大踏實感。但沒多久煩惱又來了,這要怎麼辦

   答:一念脫落,靈知不昧,正可肯定承當,但初初打開,其力未充,故宜安養性定,不起分別,時時覺照,保護己靈。于煩惱舊習來時,不住不著,不依不隨,只是不管它,自然如水流去,或如蛇自解,又能回到本位中來,此即所謂于本性中不見妄心與煩惱,因不見故,即不落塵勞,清淨無礙也。

   因未經明眼知識肯定印可,故心有不安,想抓住什麼,如能肯定即此便是,則無心可安!

  六、答皆然問

   看到佛爲彌勒菩薩授記:“是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不修禅定,不斷煩惱,我說此人必得成佛!”請師解疑。

  答:妙哉斯問!佛爲彌勒授無生如如之記,亦爲一切衆生授此記。因徹見本性時,知性具佛及凡夫。本來無漏故漏不須斷;本來禅定故禅無須修,坐煩惱中得大自在,了悟此意,佛魔一如,圓明無礙,是故此人必得成佛!此爲向上一著,諸佛秘要也!

  七、答七十老太問:

  問:我是一念佛人,很久就念不動佛號,(處于無念之中)即使是默念,而且(如果一念)喘氣都有些困難,如此可有往生?

  答:念佛之人一是不怕死;二是心佛須相應;叁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諸法,唯有目前一念往生之心;四是在清淨心中顯現淨土妙境;五是臨終時融入佛光,更無別念。如此勝行,必端坐蓮花,直至成佛矣!

  八、與獅子吼之問答

  學人至誠頂禮宋智明善知識

  頌師偈

  一念頓斷文殊劍,萬行齊修法普賢。

  低眉便入圓覺海,舉足恰示首楞嚴。

  五濁惡時掀巨浪,中流砥柱望南山。

  仰止巍巍無見頂,偉哉人生天地間!

  見地

  目前無法劈面來,意在目前塵裏埋。

  耳目所到皆是道,聲色場中觀自在。

  覺受

  腳跟一扭乾坤轉,渾身上下雲氣團。

  罡風直灌骷髅眼,迸出日輪紅透天。

  修證

  一輪光赫赫,胸中騰烈火。

  念斷現本面,無執成解脫。

  內真外亦應,原來他是我。

  脫卻爛衣衫,好個赤裸裸。

  隨緣識機先,順逆無不可。

  行住與坐臥,處處得安樂。

  行願

  剝開塵垢眼,笑傲天地間。

  五濁何所懼,八苦任交煎。

  夢裏知是幻,不妨隨世轉。

  願將身心碎,塵塵化紅蓮。

  淨明山人答:

  一

  手印引來獅子舞

  轉入千聖和光出

  揮劍斬斷知見路

  一吼更盡淨裏塵

  二

  見歸無見全體是

  目前無別了然知

  耳目不到道亦空

  自在觀音不觀觀

  叁

  覺淨非受腳點地

  不分上下更無氣

  清風平和徐徐消

  淡入虛明渾無覺

  四

  赤裸過後不識機

  圓明一片位不居

  二六時中恁麼去

  天地一合說難似

  五

  行將無願塵外眼

  不曾濁苦何悲憐

  無夢無幻轉亦真

  本具淨土自化蓮

  九、略說雙身法以除疑

   問:西藏佛父佛母修雙身的情況,請問什麼書上有?是不是不公開的?

   答:雙身法乃印度、西藏傳統中的一種修法,因爲不是一般人的境界,故傳承上師均不言之。除非特殊根機,才傳此法以令成就--已無貪欲之心;二、已打破男女之相;叁、能將身心化空而明體現前;四、已與上師光明相應;五、氣脈通暢,明點不漏;六、四喜遍滿,空樂不二,達到解脫的成就。否則如非其器又無傳承灌頂,貿然行之必入地獄無疑。

   因爲根機不夠,故大圓滿、大手印中,皆以觀想替代,亦能達到解脫的目的。

   漢地佛教中沒有雙身法,故漢人不宜行之,因與文化傳統不合也。

   禅宗有透關之說,亦是初關已破;在重關中即境練心,使清淨心在一切處均能不染不覆,非真修雙身也。

   天地一合,男女一性,因無明貪欲而分男女,形成世間欲樂之相,如能明見自性,打破二見,消融彼此,了斷貪欲,則于湛然心海、明朗潔淨中本無此事也。

   因爲衆生有男女之欲深植識田,故密乘以佛父佛母之光明德相來攝持衆生,令入空樂解脫,若無男女之心,佛父佛母即消融于自性大圓滿中。

   了悟于此,雙身之疑頓然而絕,繼之在自性中,自然由一合而開雙運,所謂空覺雙運、空明雙運、空樂雙運…

《空谷的回音 網上答疑選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