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器世界”,它把整個山河大地變現出來作爲知覺對象,以便前六識在其基礎上進一步構造出一個一個的可感事物來。
③種種行相所緣識:猶言“種種行相、種種所緣識”,種種行相,指其認識方式多種多樣;種種所緣,指其了別的對象多種多樣。這裏指第六意識。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曾經說過,在一切邪惡情緒悉已消除,不再退入流轉過程的自由生命裏,一切感受活動就永遠消除了。世尊,您這裏指的是哪些種類的感受活動呢?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慨略言之,在淨化生命的絕對自由狀態裏,有兩種感受活動被永遠消除了。其一是根據身體內感覺器官而來的感受活動,其二是根據外部感覺對象而來的感受活動。
根據身體內感覺器官而來的感受活動又有以下幾個類型:一是根據眼、耳、鼻、舌、身這五樣官能而來的感受,二是根據認知功能而來的感受,叁是指現實生命中引發的各種感受,四是指現實生命行爲將來會在未來生命周期中引發的感受。
根據外部感知對象而來的感受活動也可以分成四個類型,一是指對自然界的感受活動,二是指對資生事物的感受活動,叁是指把自然界和資生事物攝取過來爲己所用的感受活動,四是指在攝取一切環境、事物、對象後進一步貪著于它們的感受活動。
在已經消除邪惡情緒的現實作用、尚未徹底征服心理上的煩惱潛勢力、生命已達到相對自由的境界裏,未來的感受活動即已消除掉了:由于此時已獲得與真理相應的智慧,智慧與外部對象一接觸,即會有感受活動發生,它可以包括對自然界的感受,也可以包括對現實生命的感受等等。也可以換個說法,在生命達到相對自由的境界裏,依據感覺功能、依據外部對象而引發的所有感受活動都已經消除掉了,只剩下對認知對象的直接感受,這個直接感受是與智慧交融在一起的。當生命由相對自由向絕對自由躍進時,這個“與智慧相應的直接感受”功能也將予以消除。所以我說,在絕對自由的生命狀態裏就沒有任何感受活動了。
當時,佛陀又贊歎彌勒菩薩說:奸啊,太好了!善男子!你現在已能歸依于最圓滿的淨化教法,你今日的一切提問都集中在淨化精神這個主題上。你對“淨比生命”的原則已能透徹理解,你對“淨化生命”的方法細則也已完全掌握。過去、現在和未來,覺者們已經陳說的、正在陳說的、將來要陳說的道理,都已經在這裏了。諸善男子、善女人!你們都應該根據這一淨化精神結構的方法勇敢地去投入修行實踐。精神改變之路是漫長、曲折的,精神改變的事業是莊嚴、絢爛的,但是一切修行人都要切切注意,從你們步入修行生活的第一天起,你們就必須以理性和智慧決擇出正確的修行方法。
當時,佛陀想把以上教法的大意用簡略的語言概括出來,以便于聽衆記憶和掌握,就說了下面這些偈頌。他說:
在假借語言概念成立的淨化教法中,如果精神活動不能自我調控、自我改變,那 就破壞了一切的修行道理:如果依據這一圓滿教法,遵循它的淨化之路,如果他能正確地展開修行,那麼他將會獲得最高的覺悟。
有些修行人執著于教法中的某些觀念,他把這些觀念看成是真理,說:我已經掌握真理了,這些人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彌勒說他們與真理相差得還太遙遠,就像大地與天空相隔何啻千裏萬裏!
世上有些事情能給身家性命帶來好處,但爲了真理則必須斷然抛棄它們:智慧人在無窮無盡的生命綿延裏淨化著自己,他最終將擺脫一切染汙,才能得到圓滿的安甯和喜樂的收獲。
如果一個人在陳說真理和接受真理時摻雜著世俗的欲念,那他將永遠成爲欲念的奴隸!愚鈍的人雖然也有機會接觸真理教法,但他不懂得淨化自己的生命,開拓內在的德性,他仍然貧窮得像四處流浪的乞丐。
應當放棄各種學理的偏見,應當生起發達進化的志願,爲了救濟淪沒于苦難中的生命,你應當沿著淨化道路去好好修學!
當時,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在您這部解析深奧意蘊的教法中,應當如何稱呼以上教法呢?我們應當怎樣去保護它、奉行它?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以上教法可以稱作“最圓滿的淨化教法”,你應當根據教法的指導,勤勉不懈地去改變自己的精神結構:以淨化方法來淨化自己,這就是對“淨化教法”最好的奉行和保護。
佛陀在陳說“圓滿淨化教法”時,與會大衆中有六十萬衆生激發了最高最圓滿的覺悟之心:有叁十萬要求放棄一切生命活動的修行人消除了邪惡情緒的現實作用,並獲得直接體認存在本性的認識能力:有十五萬要求解除生命活動的修行人徹底消除了生命深層的邪惡勢力,達到自由安樂狀態;有七萬五千個菩薩引發出以淨化教法改變精神結構的巨大決心。
原典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于無余依涅槃界中,一切諸受無余永滅。何等諸受于此永滅?
善男子!以要言之,有二種受無余永滅。何等爲二?一者所依粗重受①,二者彼果境界受②。
所依粗重受當知有四種:一者有色所依受,二者無色所依受,叁者果已成滿粗重受,四者果未成滿粗重受。果已成滿受者,謂現在受;果未成滿受者,謂未來因受。
彼果境界受,亦有四種:一者依持受,二者資具受,叁者受用受,四者顧戀受。于有余依涅槃界中,果末成滿受一切已滅,領彼對治,明觸生受③,領受共有④ ,或複彼果已成滿受。又二種受一切已滅,唯現領受明觸生受,于無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時此亦永滅。是故說言,于無余依涅槃界中,一切諸受無余永滅。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複告慈氏菩薩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依止圓滿最極清淨妙瑜伽道,請問如來。汝于瑜伽已得決定最極善巧,吾已爲汝宣說圓滿最極清淨妙瑜伽道,所有一切過去未來正等覺者,已說當說皆亦如是。諸善男子若善女人,皆應依此勇猛精進,當正修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于法假立瑜伽中,若行放逸失大義,
依止此法及瑜伽,若正修行得大覺。
見有所得求免離,若謂此見爲得法,
慈氏彼去瑜伽速,譬如大地與虛空。
利生堅固而不作,悟已勤修利有情,
智者作此窮劫量,使得最上離染喜。
若人爲欲而說法,彼名舍欲還取欲,
愚癡得法無價寶,反更遊行而乞匈。
于诤誼雜戲論著,應舍發起上精進,
爲度諸天及世間,于此瑜伽汝當學。
爾時,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于是解深密法門中,當何名此教?我當雲何奉持?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此名瑜伽了義之教,于此瑜伽了義之教汝當奉持。
說此瑜伽了義教時,于大會中,有六百千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叁百千聲聞遠塵離垢,于諸法中得法眼淨;一百五十千聲聞諸漏永盡,心得解脫;七十五千菩薩獲得廣大瑜伽作意。
注釋
①所依粗重受:根據身體內感覺器官而來的感受活動。
②彼果境界受:根據外部感知對象而來的感受活動。
③明觸生受:智慧與自然界相接觸,産生出與智慧相伴的感受活動。
④領受共有:即對自然界的感受活動。
《解深密經譯注 分別瑜伽品第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