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譯注(七)——地波羅蜜多品第七
●作者:程恭讓釋譯 星雲大師總監修
7菩薩淨化生命的修行階位
譯文
當時,觀自在菩薩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曾經說過菩薩淨化生命的十個修行階位。這十個階位按次序是極大歡喜的階位、擺脫非自覺調控的階位、智慧生起的階位、焚燒一切煩惱的階位、把對真理的認識與對事物個別特性的認識調和起來的階位、直接觀察生命流轉狀態的階位、真理念念相績不再間斷的階位、任何現實的生命活動不再觸動的階位、徹底透破語言障礙的階位,獲得廣大智慧和功業的階位,最後,您又說過,菩薩淨化生命的第十一個修行階位即成佛的階位。世尊!我現在想知道,以上這些修行階位共講了幾種淨化?十一個階位所表征的修行過程裏,又包括哪些方面的修行內容呢?
當時佛陀告訴觀自在菩薩說:善男子!你應當知道,十一個修行階位中共包括了四種淨化和十一個方面的淨化、修行內容,也就是說,這四種淨化和十一個方面的淨化內容可以概括菩薩修行生活的內容和實質。爲什麼說四種淨化能概括修行階位的特質呢?具體說來,一種淨化了的超然愉悅能夠概括第一階位的特質,一種淨化了的意志調控能力可以概括第二階位的特質:一種淨化了的認識功能可以概括第叁階位的特質:一種淨化了的與真理相應的智慧從第四階位開始,愈向修行生活的高層次邁進,愈能得到更深更廣的開發,所以它能概括從第四階位一直到成佛階位的修行特質。善男子!以上就是用四種淨化概括修行生活的具體意思。
從十一個方面來概括修行內容,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詳細情況是這樣的:菩薩在躍入菩薩階位之前的修行過程中,他依靠書寫經典、誦讀經典等十條途徑勤勉地修學著教法,這樣久而久之後,就會獲得與真理相契符的確定性的觀念、見解,這就使修行人超出了漫長的准備階段,而進入菩薩階位的第一個層次,根據這一原因,修行生活這一方面內容得到了滿足;但是菩薩還不能自覺調節精神活動中出現的偶然失控狀態,他還不能完全避免心理潛勢力偶現的作用,根據這一原因,菩薩修行的這一方面內容就未能滿足,爲了使這一方面得到滿足,他要勤勉不懈地繼續努力,最後他就能自覺控製精神生活的一切現實作用 ;菩薩修行的這一方面內容雖然滿足了,但他靜中思維的能力還不發達,也還沒有記憶不忘的本領,因此他還需要勤勉不懈地繼續努力,最後他就能獲得圓滿的靜中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菩薩修行的這一方面內容雖已得到滿足,但他還不能對“四種真理”表述的存在道理進行直接的靜觀,他只是貪戀于自己的內心感受,無法從自己的精神幻覺裏走出來,因此他還需要勤勉不懈的繼續努力,最後他就能突破精神幻覺,而對存在各方面的本性作直接的靜觀;菩薩修行的這一方面內容雖已得到滿足,但他還不能擺脫一向厭惡生死流轉、一向眷戀甯靜安樂的心理,因此他還需要勤勉不懈地繼續努力,最後他就能擺脫那種不正確的心理傾向:菩薩修行的這一方面內容雖已得到滿足,但他還沒有直接靜觀流轉變動的生命過程之認識能力,又因爲他對于生命抱著厭惡的態度,所以他未能如實領會生命過程其實沒有主宰實體的道理,未能把握到生命過程即是存在本性的昭示,因此他還需要勤勉不懈地繼續努力,最後他就能如實靜觀到流轉生命的真正本性;菩薩修行的這一方面內容雖已得到滿足,但他還不能使真理在自己的觀念中不間斷地發揮作用,因此他還需要勤勉不懈地繼續努力,最後他就能使認識結構與真理時時相應:菩薩修行的這一方面內容雖已得到滿足,但是他還是把真理當作一個觀念、一個工具,他還未能使真理和現實的生命活動完全融合起來,同時他還未獲得對一切存在的圓滿知識,所以他還需要勤勉不懈地繼續努力,最後他就能把真理貫徹在生命現象的一切活動裏:菩薩修行的這一方面內容雖已得到滿足,但他還不能對無窮無盡的教法觀念、教法系統達到融會貫通,他也沒有徹底清除語言障礙,所以他還需要勤勉不懈地繼續努力,最後他就能徹底突破語言功能障礙,圓滿解決真理陳說方面的一切困難,菩薩修行的這一方面內容雖已得到滿足,但他還沒有現實地體會到那最圓滿的真理之呈現,因此他仍需要勤勉不懈地繼續努力,最後他就能親身見到那圓滿實現的真理:菩薩修行的這一方面雖已得到滿足,但他還不具備體認一切對象個性、特殊性的奇妙智慧,因此他還需要勤勉不懈地繼續努力,最後他就能獲得體認一切現象特殊性的圓滿認識能力。到此階位,菩薩修行的一切方面內容就已經得到了滿足,淨化生命的修行過程就已圓滿完成了。因此我說,以上十一個方面概括了菩薩階位上的一切修行內容。
原典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
爾時,觀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十地,所謂極喜地、離垢地①、發光地、焰慧地②、極難勝地③、現前地④、遠行地⑤、不動地⑥、善慧地⑦、法雲地⑧,複說佛地⑨爲第十一,如是諸地幾種清淨?幾分所攝?
爾時,世尊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當知諸地四種清淨⑩,十一分攝。雲何名爲四種清淨能攝諸地?謂增上意樂清淨攝于初地;增上戒清淨攝第二地;增上心清淨攝第叁地;增上慧清淨于後後地,轉勝妙故,當知能攝從第四地乃至佛地。善男子!當知如是四種清淨普攝諸地。
雲何名爲十一種分能攝諸地?謂諸菩薩先于勝解行地⑾依十法行⑿極善修習勝解忍故,超過彼地證人菩薩正性離生,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于微細毀犯誤現行中,正知而行,由是因緣于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得世間圓滿等持、等至⒀及圓滿聞持陀羅尼⒁,由是因緣于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令隨所獲得菩提分法多修習住,心未能舍諸等至愛及與法愛,由是因緣于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于諸谛道理如實觀察,又未能于生死涅槃棄舍一向背趣作意,又未能修方便所攝菩提分法,由是因緣于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于生死流轉如實觀察,又由于彼多生厭故,未能多住無相作意,由是因緣于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令無相作意無缺無問⒂多修習住,由是因緣于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于無相住中舍離功用,又未能得于相自在,由是因緣于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于異名衆相訓詞差別一切品類,宜說法中得大自在,由是因緣,于此分而未能得圓滿法身現前證受,由是因緣于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得遍抄一切所知境界無著無礙妙智妙見,由是因緣于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由是因緣此分圓滿,此分滿故于一切分皆得圓滿。善男子!當知如是十一種分普攝諸地。
注釋
①離垢地:菩薩十地中的第二地,在此階位,菩薩已能完全自覺地控製自己的精神活動,思想和行爲不會再出現無意的過失,可譯爲“擺脫非自覺調控狀態的階位”,也可直接譯爲“擺脫汙垢的階位”。
②焰慧地:菩薩十地中的第四地,在此階位菩薩以智慧焚燒一切發生現實作用的邪惡情緒,所以可譯作“焚燒一切邪惡情緒的階位”。
③極難勝地:菩薩十地中的第五地,在此階位菩薩一方面要堅持對存在本性的認識,一方面又要極力觀察事物各方面的特性,把對存在本性的認識同對存在現象的認識相互貫通、調和、融合起來,這在修行生活中是極爲困難極其艱巨的任務,所以說這個階位是“極難勝地”,意譯爲“把對真理的認識與對事物特殊性的認識相互融合起來的階位”。
④現前地:菩薩十地中的第六地,在此階位菩薩觀察事物特殊性的智慧得到加強,能直接靜觀生命流轉變動的真實過程,因此可譯爲“直接觀察生命流轉過程的階位”
⑤遠行地:菩薩十地中的第七地,在此階位菩薩對存在真實本性的認識不再被對現象的認識所打擾、所動搖,真理已可在精神生活中念念相續,因此譯爲“真理念念相續不再間斷的階位”。
⑥不動地:菩薩十地中的第八地,在此階位菩薩已不必運用自己的意志力量、觀念暗示來保守真理,任何現實的生命活動也都不再影響真理,真理在生命的任何現實活動中也都不會遭受染汙,所以此地叫做“不動地”,意譯爲“任何現實生命活動不再觸動生命本性的階位”。
⑦善慧地:菩薩十地中的第九地,在此階位菩薩已克服語言障礙,任何真理的表述系統都能得到透徹的理解,同時,菩薩還獲得者得珍貴的語言能力,能恰如其分地把真理陳說出來,意譯爲“對于真理與語言之間的關系能夠透徹理解的階地”。
⑧法雲地:菩薩十地中的第十地,在此階位菩薩開發出了生命中的巨大功業和智慧,如大雲普覆地面,智慧和功業也普覆一切衆生,意譯爲“獲得巨大功業智慧的階位”。
⑨佛地:成佛的階位,此地以體證“真正生命”爲其特征。
⑩清淨:即淨化之義。
⑾勝解行地:菩薩躍入菩薩地前的修行階段,在這一階段,修行人以研究教法所得的正確觀念來指導、調節行、住、坐、臥等一切日常活動,解行相應,爲引發與真理相應的超越智慧打下了基礎。
⑿十法行:指菩薩在“勝解行地”的修行內容,“十法行”意即“與教法相應的十種修行行爲”,這十種行爲是:㈠書寫經典,廣爲流通;㈡…
《解深密經譯注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