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般人的精神活動狀況相比,菩薩修行皆位中的命活動究竟有什麼特殊的品性呢?
佛陀告訴觀自在菩薩說:善男子!總的說來,菩薩修行皆位中的生命活動是與世俗生命活動大異與其趣味的,具體地說,修行地表征的生命活動共有八種獨特的淨化品性:一、在菩薩的修行生活中,一切起心動念都是淨化的;二、思維結構是拓破了主客對立之二元模式的:叁、同情衆生的慈悲情懷也是淨化的:四、能把生命由生死流轉狀態引導到自由安樂狀態:五、對佛的奉獻是淨化的:六、對其他生命的教導和幫助也是淨化的;七、修行生命的生存方式是淨化的:八、他的事業、相貌都是圓滿無缺的。
善男子!在修行的第一地上就包含了上述八個方面的淨化品性,乃至于到了成佛的階位,也都包含了上述八個方面的淨化品性,可是隨著修行階位的提高,這些品性的特質也在起變化,總起來說,其淨化程度是愈來愈提高了。此外,在成佛階位的生命活動中,也可以說不再包含“淨化的生存方式”這一品性了。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佛的生存方式無疑也是淨化的,但佛的生存方式和修行活動過程那些菩薩們的生存方式有著重大的下同,佛的功業和智慧是具足圓滿的,佛的生命再也不欠缺什麼。
觀自在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根據什麼說菩薩們的生命在一切有情生命中是最爲寶貴的?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我這樣說有四個根據:其一,菩薩生命是從良善心理品性中成長、引發出來的:其二,菩薩生命是由其智慧決擇導引其生存方向的:其叁,菩薩生命是和利群濟生、莊嚴世界的淨化功業聯系在一起的:其四,菩薩生命是淨化、無汙染的,他不僅能淨化自己的生命,而且能淨化其他生命。根據以上四個理由,所以我說,在一切有情生命中,菩薩生命是最值得珍貴的。
觀自在菩薩又請問佛陀說:您根據什麼說菩薩有浩大的志向,有與真理相應的志向,有正確知識導引的志向?
佛陀告訴觀自在菩薩說:善男子!我這樣說有四個根據:其一,菩薩透徹地了解了生命自由安樂的境地,知道只有這自由安樂的境地才是生命向上發達的最高目標,並且他有能力在其現實生命中實證這一目標:其二,菩薩放棄了一個可以即刻實證自由生命的欲念;其叁,菩薩産生利濟一切衆生的心願,他的心願是廣大無邊的:其四,爲了能夠更有效地幫助衆生,菩薩常常自願選擇並忍受種種難堪的苦痛和折磨。根據以上四個條件,所以我說,菩薩有浩大的志向,有與真理相應的志向,有正確知識導引的志向。
原典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是諸地幾種殊勝之所安立?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略有八種:一者增上意樂清淨,二者心清淨,叁者悲清淨,四者到彼岸清淨,五者見佛供養承事清淨,六者成熟有情清淨,七者生清淨,八者威德清淨。
善男子!于初地中所有增上意樂清淨乃至威德清淨;後後諸地乃至佛地所有增上意樂清淨乃至威德清淨,當知彼諸清淨展轉增勝;唯于佛地除生清淨。又初地中所有功德,于上諸地平等皆有,當知自地功德殊勝,一切菩薩十地功德皆是有上,佛地功德當知無上。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說菩薩生于諸有生最爲殊勝?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四因緣故:一者極淨善根所集起故,二者故意思擇力所取故,叁者悲愍濟度諸衆生故,四者自能無染除他染故。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說諸菩薩行廣大願、妙願、勝願?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四因緣故:謂諸菩薩能善了知涅槃樂住①堪能速證;而複棄舍速證樂住;無緣無待發大願心;爲欲利益諸有情故,處多種種長時大苦。是故我說彼諸菩薩行廣大願、妙願、勝願②。
注釋
①樂住:安樂的境界、境地。
②勝願:遁倫釋爲“無顛倒心”,意即排除一切偏見執著後在正確知識指導下的修行志向。
譯文
觀自在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菩薩應該學習哪些事情呢?
佛陀告訴觀自在菩薩說:善男子!菩薩應該學習六件事情,這就是以財産和智慧幫助別人、持守戒律、安忍于一切對象一切環境的逼迫、勤勉不懈的自身策勵、靜中思維的工夫、觀照一切存在沒有實體的智慧,以上六件事情都能將生命由生死流轉狀態引導到自由安樂狀態,所以它們都是菩薩修學的內容。
觀自在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上述六樣事哪些是戒律學統攝的?哪些是禅定學統攝的?哪些是智慧學統攝的?
佛陀告訴觀自在菩薩說:善男子!以財産和智慧幫助別人、持守戒律以及安忍于一切環境一切對象的逼迫,這叁樣由戒律學統攝,靜中思維工夫由禅定學統攝:觀照一切存在沒有實體的智慧由智慧學統攝:聖于勤勉不懈的自身策勵這一項可以由叁學所統攝。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修行人無論學什麼、做什麼,要想學有所成乃至圓滿成就,那就始終少不了自策自勵的意志參與!
觀自在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上述六件事,哪些是福德和功業的基礎准備?哪些是圓滿覺悟的基礎准備呢?
佛陀告訴觀自在菩薩說:戒律學統攝的叁項是福德和功業的基礎准備:智慧學統攝的一項是圓滿覺悟的基礎准備;至于勤勉不懈的自身策勵和靜中思維工夫這兩項,則既是福德和功業的基礎准備,又是圓滿覺悟的基礎准備。
觀自在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菩薩應該怎樣來修學這六件事呢?
佛陀告訴觀自在菩薩說:菩薩應當這樣來修學它們,首先,對于那與最高智慧相應的成佛教法産生強烈的信念和敏銳的理解:其次,根據從接受思考、修學教法所引發的叁種智慧的指導,勤勉不懈地策勵自己,長期從事供養諸佛,禮贊諸佛、誦習經典、傳播經典等十種日常修行活動:第叁,隨時注意涵育和保護要實現最高覺悟的心念,要知道這個心念能決定一個人的修行方向:第四,經常拜訪一些有修養有學問的修行人,親近他們,誠懇地向其討教:第五,日常生活中,只要是利人濟群之事,就毫不遲疑地去做。
觀自在菩薩又禀告佛陀說:您根據什麼道理說菩薩應當修學這六件事呢?
佛陀告訴觀自在菩薩說:善男子!我這樣說有兩個理由。菩薩之所以應該修學這六件事,是因爲它們一方面能有利于其他生命,使之得到安樂,另一方面又能消除各種身心煩惱,使生命得到自由解脫。總的說來,六樣事中,前叁樣能有利于其他生命,使它們得到安樂,後叁樣事則能消除一切身心煩惱。具體地說,由于以財産和智慧幫助別人,那就能使他人從物質和精神上的饑馑狀態中擺脫出來,身心得到安樂:由于持守戒律,自覺杜絕一切邪惡行爲,就不會對其他生命造成逼迫和損害,這就能使其他生命得到安樂;由于安忍一切不利于己的環境和對象,這樣當其他生命來迫害自己時,就能毫無怨言地接受之,而不與之對抗,這就能消解那些殘害他的衆生內心中的怨氣,使他們得到安樂。由于菩薩能培養自策自勵的可貴意志品質,他雖然還不能杜絕貪欲、恨惡、愚昧等等邪惡情緒的現實活動,也不能把這些邪惡情緒的心理潛勢力盡除,但他能勤勉不懈地改變著自己的精神結構,那些邪惡情緒對他的修學實踐不致産生影響:由于菩薩修學靜中思維的工夫,他就能消除邪惡情緒的現實活動:由于他修學體認一切現象沒有實體存在的正知正見,他就能徹底掃蕩痛苦煩惱的心理潛勢力。
觀自在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爲什麼在六件事之外,您說修行人還應修學其它四件事,它們也能將生命由生死流轉狀態引導到自由安樂狀態嗎?
佛陀告訴觀自在菩薩說:善男子!我之所以說修行人還應當修學另外四件事,原因在于,這四件事能夠輔助前面所說的六件事,能同它們合在一起發揮作用,從而使得生命真正實現向上的發達和進化。具體說來,當菩薩在從事幫助他人、持守戒律、安忍逼迫這些有利于其他生命的修學實踐時,他必須根據時間、地點及對象的具體情況,采取對方可以接受的方式,方便善巧的把其他生命引到真理的道路上來,菩薩這種因材施教、靈活機動的做法就叫做“方便善巧的修行方法”,它爲前面叁項利他性的修學實踐提供了輔助性的手段。
如果一個修行人在他現象生命中煩惱深重,他被種種身內身外的條件拘束、限製著,不能始終如一、堅持不懈地從事修學實踐,他很容易從一些世俗的瑣碎的事情中得到滿足,他的真理觀念限製在現實生活的經驗框架裏,因此他不可能練習那種存在改變精神結構的靜中思維工夫,更由于他對成佛教法不能運用理性能力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即使他練習靜中思維的修行方法,也不能引發出超越于現實生存活動與真理相應的智慧,這種情況下的修行人就應該牢牢守護著自己所做的那麼一份功業、那麼一份善心,他萬萬不可連這份功業、這份善心也丟掉了,他心裏應該産生這樣一個志願:我現在雖然煩惱深重,但我決不會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停頓下來,希望在未來時代的生命周期裏,我的身心煩惱將會輕薄得多!這就叫做“未來志願的修行方法”:一個人雖然有向上的決心,但如果受到現實條件的限製,學少有成,他就會懈怠下來,可是如果他有未來志願在前方引導著,他即使懈怠下來,卻終不致完全廢棄修行生活,因此我說,“未來志願的修行方法”爲勤勉不懈的修行意志之培養,提供了輔助性手段。
如果修行人能虔敬地與那些有修養有學問的人親近,誠懇地向他們討教,從他們那裏學習到正確的教法,並按照這些老師的指導在內心中思考這些教法,這樣一來,修行人在身心上就會起重大的變化:先前他們在世俗的事情上就能得到滿足,現在卻只有真理才能使他安樂,從他人那裏得到的幫助最終將使修行人獲得超越于世俗生活經驗範圍之上的真理觀念,這就叫做“從他人那裏獲得力量的修行方法”。依靠從他人那裏獲得的相應與真理的精…
《解深密經譯注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