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般人的精神活动状况相比,菩萨修行皆位中的命活动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品性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总的说来,菩萨修行皆位中的生命活动是与世俗生命活动大异与其趣味的,具体地说,修行地表征的生命活动共有八种独特的净化品性:一、在菩萨的修行生活中,一切起心动念都是净化的;二、思维结构是拓破了主客对立之二元模式的:三、同情众生的慈悲情怀也是净化的:四、能把生命由生死流转状态引导到自由安乐状态:五、对佛的奉献是净化的:六、对其他生命的教导和帮助也是净化的;七、修行生命的生存方式是净化的:八、他的事业、相貌都是圆满无缺的。
善男子!在修行的第一地上就包含了上述八个方面的净化品性,乃至于到了成佛的阶位,也都包含了上述八个方面的净化品性,可是随著修行阶位的提高,这些品性的特质也在起变化,总起来说,其净化程度是愈来愈提高了。此外,在成佛阶位的生命活动中,也可以说不再包含“净化的生存方式”这一品性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佛的生存方式无疑也是净化的,但佛的生存方式和修行活动过程那些菩萨们的生存方式有著重大的下同,佛的功业和智慧是具足圆满的,佛的生命再也不欠缺什么。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根据什么说菩萨们的生命在一切有情生命中是最为宝贵的?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我这样说有四个根据:其一,菩萨生命是从良善心理品性中成长、引发出来的:其二,菩萨生命是由其智慧决择导引其生存方向的:其三,菩萨生命是和利群济生、庄严世界的净化功业联系在一起的:其四,菩萨生命是净化、无污染的,他不仅能净化自己的生命,而且能净化其他生命。根据以上四个理由,所以我说,在一切有情生命中,菩萨生命是最值得珍贵的。
观自在菩萨又请问佛陀说:您根据什么说菩萨有浩大的志向,有与真理相应的志向,有正确知识导引的志向?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我这样说有四个根据:其一,菩萨透彻地了解了生命自由安乐的境地,知道只有这自由安乐的境地才是生命向上发达的最高目标,并且他有能力在其现实生命中实证这一目标:其二,菩萨放弃了一个可以即刻实证自由生命的欲念;其三,菩萨产生利济一切众生的心愿,他的心愿是广大无边的:其四,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帮助众生,菩萨常常自愿选择并忍受种种难堪的苦痛和折磨。根据以上四个条件,所以我说,菩萨有浩大的志向,有与真理相应的志向,有正确知识导引的志向。
原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诸地几种殊胜之所安立?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略有八种:一者增上意乐清净,二者心清净,三者悲清净,四者到彼岸清净,五者见佛供养承事清净,六者成熟有情清净,七者生清净,八者威德清净。
善男子!于初地中所有增上意乐清净乃至威德清净;后后诸地乃至佛地所有增上意乐清净乃至威德清净,当知彼诸清净展转增胜;唯于佛地除生清净。又初地中所有功德,于上诸地平等皆有,当知自地功德殊胜,一切菩萨十地功德皆是有上,佛地功德当知无上。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说菩萨生于诸有生最为殊胜?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四因缘故:一者极净善根所集起故,二者故意思择力所取故,三者悲愍济度诸众生故,四者自能无染除他染故。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说诸菩萨行广大愿、妙愿、胜愿?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四因缘故:谓诸菩萨能善了知涅槃乐住①堪能速证;而复弃舍速证乐住;无缘无待发大愿心;为欲利益诸有情故,处多种种长时大苦。是故我说彼诸菩萨行广大愿、妙愿、胜愿②。
注释
①乐住:安乐的境界、境地。
②胜愿:遁伦释为“无颠倒心”,意即排除一切偏见执著后在正确知识指导下的修行志向。
译文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菩萨应该学习哪些事情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菩萨应该学习六件事情,这就是以财产和智慧帮助别人、持守戒律、安忍于一切对象一切环境的逼迫、勤勉不懈的自身策励、静中思维的工夫、观照一切存在没有实体的智慧,以上六件事情都能将生命由生死流转状态引导到自由安乐状态,所以它们都是菩萨修学的内容。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上述六样事哪些是戒律学统摄的?哪些是禅定学统摄的?哪些是智慧学统摄的?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以财产和智慧帮助别人、持守戒律以及安忍于一切环境一切对象的逼迫,这三样由戒律学统摄,静中思维工夫由禅定学统摄:观照一切存在没有实体的智慧由智慧学统摄:圣于勤勉不懈的自身策励这一项可以由三学所统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修行人无论学什么、做什么,要想学有所成乃至圆满成就,那就始终少不了自策自励的意志参与!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上述六件事,哪些是福德和功业的基础准备?哪些是圆满觉悟的基础准备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戒律学统摄的三项是福德和功业的基础准备:智慧学统摄的一项是圆满觉悟的基础准备;至于勤勉不懈的自身策励和静中思维工夫这两项,则既是福德和功业的基础准备,又是圆满觉悟的基础准备。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菩萨应该怎样来修学这六件事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菩萨应当这样来修学它们,首先,对于那与最高智慧相应的成佛教法产生强烈的信念和敏锐的理解:其次,根据从接受思考、修学教法所引发的三种智慧的指导,勤勉不懈地策励自己,长期从事供养诸佛,礼赞诸佛、诵习经典、传播经典等十种日常修行活动:第三,随时注意涵育和保护要实现最高觉悟的心念,要知道这个心念能决定一个人的修行方向:第四,经常拜访一些有修养有学问的修行人,亲近他们,诚恳地向其讨教:第五,日常生活中,只要是利人济群之事,就毫不迟疑地去做。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您根据什么道理说菩萨应当修学这六件事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我这样说有两个理由。菩萨之所以应该修学这六件事,是因为它们一方面能有利于其他生命,使之得到安乐,另一方面又能消除各种身心烦恼,使生命得到自由解脱。总的说来,六样事中,前三样能有利于其他生命,使它们得到安乐,后三样事则能消除一切身心烦恼。具体地说,由于以财产和智慧帮助别人,那就能使他人从物质和精神上的饥馑状态中摆脱出来,身心得到安乐:由于持守戒律,自觉杜绝一切邪恶行为,就不会对其他生命造成逼迫和损害,这就能使其他生命得到安乐;由于安忍一切不利于己的环境和对象,这样当其他生命来迫害自己时,就能毫无怨言地接受之,而不与之对抗,这就能消解那些残害他的众生内心中的怨气,使他们得到安乐。由于菩萨能培养自策自励的可贵意志品质,他虽然还不能杜绝贪欲、恨恶、愚昧等等邪恶情绪的现实活动,也不能把这些邪恶情绪的心理潜势力尽除,但他能勤勉不懈地改变著自己的精神结构,那些邪恶情绪对他的修学实践不致产生影响:由于菩萨修学静中思维的工夫,他就能消除邪恶情绪的现实活动:由于他修学体认一切现象没有实体存在的正知正见,他就能彻底扫荡痛苦烦恼的心理潜势力。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为什么在六件事之外,您说修行人还应修学其它四件事,它们也能将生命由生死流转状态引导到自由安乐状态吗?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我之所以说修行人还应当修学另外四件事,原因在于,这四件事能够辅助前面所说的六件事,能同它们合在一起发挥作用,从而使得生命真正实现向上的发达和进化。具体说来,当菩萨在从事帮助他人、持守戒律、安忍逼迫这些有利于其他生命的修学实践时,他必须根据时间、地点及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方便善巧的把其他生命引到真理的道路上来,菩萨这种因材施教、灵活机动的做法就叫做“方便善巧的修行方法”,它为前面三项利他性的修学实践提供了辅助性的手段。
如果一个修行人在他现象生命中烦恼深重,他被种种身内身外的条件拘束、限制著,不能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从事修学实践,他很容易从一些世俗的琐碎的事情中得到满足,他的真理观念限制在现实生活的经验框架里,因此他不可能练习那种存在改变精神结构的静中思维工夫,更由于他对成佛教法不能运用理性能力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即使他练习静中思维的修行方法,也不能引发出超越于现实生存活动与真理相应的智慧,这种情况下的修行人就应该牢牢守护著自己所做的那么一份功业、那么一份善心,他万万不可连这份功业、这份善心也丢掉了,他心里应该产生这样一个志愿:我现在虽然烦恼深重,但我决不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停顿下来,希望在未来时代的生命周期里,我的身心烦恼将会轻薄得多!这就叫做“未来志愿的修行方法”:一个人虽然有向上的决心,但如果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学少有成,他就会懈怠下来,可是如果他有未来志愿在前方引导著,他即使懈怠下来,却终不致完全废弃修行生活,因此我说,“未来志愿的修行方法”为勤勉不懈的修行意志之培养,提供了辅助性手段。
如果修行人能虔敬地与那些有修养有学问的人亲近,诚恳地向他们讨教,从他们那里学习到正确的教法,并按照这些老师的指导在内心中思考这些教法,这样一来,修行人在身心上就会起重大的变化:先前他们在世俗的事情上就能得到满足,现在却只有真理才能使他安乐,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帮助最终将使修行人获得超越于世俗生活经验范围之上的真理观念,这就叫做“从他人那里获得力量的修行方法”。依靠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相应与真理的精…
《解深密经译注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