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译注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P4

  ..续本文上一页神力量,修行人就可以练习静中思维工夫,可以从事改变精神结构的修学实践了,所以我说,“从他人那里获得力量的修行方法”为培养静中思维工夫提供了辅助性的手段。

  如果一个修行人对阐述成佛教法的经典,接受之后加以思考,思考之后能认真践修,这就能帮助修行人引发出修行精神结构来,这就叫做“理解的修行方法”。由于这一方法,那与真理相应的超越性智慧就能被进一步地开发出来,所以我说,“理解的修行方法]为体认一切现象没有实体的智慧之开发提供了辅助性的手段。

  原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凡有几种所应学事?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菩萨学事略有六种:所谓布施、持成、忍辱、精进、静虑、慧到彼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种所应学事,几是增上戒学所摄?几是增上心学所摄?几是增上慧学所摄?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初三但是增上戒学所摄,静虑一种但是增上心学所摄,慧是增上慧学所摄,我说精进遍于一切。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种所应学事,几是福德资粮①所摄?几是智慧资粮所摄?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若增上戒学所摄者,是名福德资粮所摄;若增上慧学所摄者,是名智慧资粮所摄;我说精进、静虑二种遍于一切。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于此六种所学事中,菩萨云何应当修学?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由五种相应当修学:一者最初于菩萨藏波罗蜜多相应微妙正法教中,猛利信解;二者次于十种法行,以闻思修所成妙智精进修行;三者随护菩提之心;四者亲近真善知识;五者无间勤修善品。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施设如是所应学事但有六数?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二因缘故:一者饶益诸有情故,二者对治诸烦恼故。当知前三饶益有情,后三对治一切烦恼。前三饶益诸有情者,谓诸菩萨由布施故,摄受资具,饶益有情;由持戒故,不行损害逼迫恼乱,饶益有情;由忍辱故,于彼损害逼迫恼乱,堪能忍受,饶益有情。后三对治诸烦恼者,谓诸菩萨由精进故,虽未永伏一切烦恼,亦未永害一切随眠,而能勇猛修诸善品,彼诸烦恼不能倾动善品加行;由静虑故,永伏烦恼;由般若故,永害随眠。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施设所余波罗蜜多但有四数?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由前六种波罗蜜多为助伴故。谓诸菩萨于前三种波罗蜜多所摄有情,以诸摄事方便善巧而摄受之,安置善品②,是故我说方便善巧波罗蜜多,与前三种而为助伴。

  若诸菩萨于现法中烦恼多故,于修无间无有堪能,赢劣意乐故,下界胜解@故,于内心住②无有堪能,于菩萨藏不能闻缘善修习故,所有静虑不能引发出世间慧,彼便摄受少分狭劣福德资粮,为未来世烦恼轻微心生正愿,如是名愿波罗蜜多,由此愿故,烦恼微薄,能修精进,是故我说愿波罗蜜多与精进波罗蜜多而为助伴。

  若诸菩萨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为因缘故,转劣意乐成胜意乐,亦能获得上界⑦胜解,如是名力波罗蜜多,由此力故,于内心住有所堪能,是故我说力波罗蜜多与静虑波罗蜜多而为助伴。

  若诸菩萨于菩萨藏已能闻缘善修习故,能发静虑,如是名智波罗蜜多,由此智故,堪能引发出世间慧,是故我说智波罗蜜多与慧波罗蜜多而为助伴。

  

  注释

  ①资粮:基础或准备。

  ②安置善品:把他导向通向真理的道路。

  ③下界胜解:下界,指三重世俗生命世界;胜解,指确定性的观念。下界胜解,犹言“限制在世俗世界经验范围内的观点”,意译为“真理观念始终限制在世俗生活的经验框架裹”。

  ④内心住:即“定心”,指心念相续的思维。

  ⑤上界:与“下界”相对,意为超出世俗生命世界之外的生命世界,即指净化生命。

  译文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把菩萨应当修学的六件事排成现在这样一个次序,这其间有什么因缘呢?

  佛陀回答他说:因缘是这样的:在前的事为在后的事提供基础与准备,由前者就能引发出后者来。具体说来,如果一个修行人为了真理的缘故能对身家性命、名誉财产等无所顾惜,那么他就肯定能够遵守制恶扬善的严格戒律,为了保护这些戒律,他就必然能忍受常人难堪的伤害和苦痛,这样持久强化自我控制的精神锻炼后,修行人就必然产生出勤勉不懈、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这种意志品质就使改变思维结构的精神训练成为可能,而改变思维结构的精神训练工作最后又必然激发出与真理相应的超越性智慧。以上就是我把六种修学事项排成现在这个次序的理由所在。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您所说的六种修学事项又各自包含哪些更详细的内容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每一件修学事项里又各自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说来,以财产智慧帮助其他众生这一项里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用知识、智慧和真理帮助其他众生;其二是用衣服、财物、金钱帮助其他众生:其三是以生命帮助其他众生。持守戒律这一项里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防止邪恶行为的,这就是说,凡是恶的行为都不应该去做;其二是鼓励良善行为的,这就是说,凡是良善的行为都应该努力地去做;其三是以救济生命为原则的行为,这就是说,凡是有利于其他众生、能把其他众生引导到良善道路上来的行为,都应该努力去完成。安忍于逼迫这一项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能安宁忍受怨家对头的迫害:其二是能安宁忍受身心中种种病痛的折磨:其三是在处理一切事情时,均以真理为标准,用真理来协调一切身心行为,所以心安理得。自身策励这一项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勤勉不懈地制止邪恶行为:其二是勤勉不懈地从事良善行为;其三是勤勉不懈地从事一切救济行为。静中思维这一项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以改变思维结构、消除身心烦恼为目的的:其二是以开发内在德性为目的的:其三是以引发帮助众生的能力为目的的。与真理相应的智慧这一项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对世俗学问观察了解的智慧:其二是认识存在本性的智慧;其三是研究生命特质、本性和要求的智慧。这第三种智慧为救济众生的慈悲行为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为什么说菩萨这六种修学事项、修行方法能将修行人由生死流转状态引导到自由安乐状态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我是根据五个理由作出这一判断的。善男子!那些依据六种修学事项改变精神活动的修行人,他们必然能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不执著于邪恶的心理情绪,不为之所染污:二、消除了贪恋的心理:三、修行生活中不夹杂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四、不执著修行方法;五、把生命的最高、最真实境界作为自己修物生活的归宿。

  什么叫做不执著于邪恶情绪、不为之所染污呢?这就是说,凡违背于修行要求的事情都能坚决地避免之。什么叫做消除了贪念心理呢?这是说对于按照六种方法修行所招感的果报不会去贪恋执著,对于他人向自己表达的感激之情也不会去贪恋执著。什么叫做不夹杂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呢?这是说,在修行生活中不掺杂自己错误的思想、观念、见解和行为等,一切均以理性和真理为标准:同时能根据环境的限制,恰当地选择从事合适的修行事业。什么叫做不执著于修行方法呢?这是说,六种修学方法都是根据实现真理的需要,假借语言概念成立的,其自身皆无绝对的价值,因此不会去执著它们。什么叫做以最高最真实的生命境界作为自己修行生活的归宿呢?这是说,在修行人按照六种修学事项从事精神改变工作时,他都能明确意识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追求最高最圆满的觉悟,这样修行人就能够持久地坚持下去,绝不会中途停顿下来。

  

  原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宣说六种波罗蜜多如是次第?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能为后后引发依故。谓诸菩萨若于身财无所顾恪,便能受持清净禁戒,为护禁戒便修忍辱,修忍辱已能发精进,发精进已能办静虑,具静虑已便能获得出世间慧。是故我说波罗蜜多如是次第。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种波罗蜜多各有几种品类差别?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各有三种。施三种者:一者法施,二者财施,三者无畏施①。戒三种②者:一者转舍不善戒③,二者转生善戒④,三者转生饶益有情戒⑤。忍三种者:一者耐怨害忍,二者安受苦忍,三者谛察法忍。精进三种者:一者被甲精进,二者转生善法加行精进,三者饶益有情加行精进。静虑三种者:一者无分别寂静、极寂静、无罪故,对治烦恼众苦乐住静虑;二者引发功德静虑;三者引发饶益有情静虑。慧三种者:一者缘世俗谛慧,二者缘胜义谛慧,三者缘饶益有情慧。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波罗蜜多说名波罗蜜多?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五因缘故:一者无染著故,二者无顾恋故,三者无罪过故,四者无分别故,五者正迥向故。

  无染著者,谓不染著波罗蜜多诸相违事;无顾恋者,谓于一切波罗蜜多诸果异熟⑥及报恩中,心无系缚;无罪过者,谓于如是波罗蜜多,无间杂染法,离非方便行;无分别者,谓于如是波罗蜜多不如言词执著自相;正迥向者,谓以如是的作所集波罗蜜多迥求无上大菩提果。

  注释

  ①无畏施:救度众生,为其祛除种种怖畏之意。

  ②戒三种:即“三聚戒”,聚,聚集之义,指三种类型的戒律。《菩萨戒义疏》并《法苑珠林》都列为以下三种:㈠摄律仪戒;㈡摄善法戒;㈢摄众生戒。此即相当于下文的“转舍不善戒、转生善戒、转生饶益有情戒”。

  ③转舍不善戒:“三聚戒”之一,其中心意旨在防过禁非,诸恶莫作,凡恶而不能止者,即视为犯戒…

《解深密经译注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