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神力量,修行人就可以練習靜中思維工夫,可以從事改變精神結構的修學實踐了,所以我說,“從他人那裏獲得力量的修行方法”爲培養靜中思維工夫提供了輔助性的手段。
如果一個修行人對闡述成佛教法的經典,接受之後加以思考,思考之後能認真踐修,這就能幫助修行人引發出修行精神結構來,這就叫做“理解的修行方法”。由于這一方法,那與真理相應的超越性智慧就能被進一步地開發出來,所以我說,“理解的修行方法]爲體認一切現象沒有實體的智慧之開發提供了輔助性的手段。
原典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凡有幾種所應學事?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菩薩學事略有六種:所謂布施、持成、忍辱、精進、靜慮、慧到彼岸。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種所應學事,幾是增上戒學所攝?幾是增上心學所攝?幾是增上慧學所攝?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當知初叁但是增上戒學所攝,靜慮一種但是增上心學所攝,慧是增上慧學所攝,我說精進遍于一切。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種所應學事,幾是福德資糧①所攝?幾是智慧資糧所攝?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若增上戒學所攝者,是名福德資糧所攝;若增上慧學所攝者,是名智慧資糧所攝;我說精進、靜慮二種遍于一切。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于此六種所學事中,菩薩雲何應當修學?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由五種相應當修學:一者最初于菩薩藏波羅蜜多相應微妙正法教中,猛利信解;二者次于十種法行,以聞思修所成妙智精進修行;叁者隨護菩提之心;四者親近真善知識;五者無間勤修善品。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施設如是所應學事但有六數?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二因緣故:一者饒益諸有情故,二者對治諸煩惱故。當知前叁饒益有情,後叁對治一切煩惱。前叁饒益諸有情者,謂諸菩薩由布施故,攝受資具,饒益有情;由持戒故,不行損害逼迫惱亂,饒益有情;由忍辱故,于彼損害逼迫惱亂,堪能忍受,饒益有情。後叁對治諸煩惱者,謂諸菩薩由精進故,雖未永伏一切煩惱,亦未永害一切隨眠,而能勇猛修諸善品,彼諸煩惱不能傾動善品加行;由靜慮故,永伏煩惱;由般若故,永害隨眠。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施設所余波羅蜜多但有四數?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由前六種波羅蜜多爲助伴故。謂諸菩薩于前叁種波羅蜜多所攝有情,以諸攝事方便善巧而攝受之,安置善品②,是故我說方便善巧波羅蜜多,與前叁種而爲助伴。
若諸菩薩于現法中煩惱多故,于修無間無有堪能,贏劣意樂故,下界勝解@故,于內心住②無有堪能,于菩薩藏不能聞緣善修習故,所有靜慮不能引發出世間慧,彼便攝受少分狹劣福德資糧,爲未來世煩惱輕微心生正願,如是名願波羅蜜多,由此願故,煩惱微薄,能修精進,是故我說願波羅蜜多與精進波羅蜜多而爲助伴。
若諸菩薩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爲因緣故,轉劣意樂成勝意樂,亦能獲得上界⑦勝解,如是名力波羅蜜多,由此力故,于內心住有所堪能,是故我說力波羅蜜多與靜慮波羅蜜多而爲助伴。
若諸菩薩于菩薩藏已能聞緣善修習故,能發靜慮,如是名智波羅蜜多,由此智故,堪能引發出世間慧,是故我說智波羅蜜多與慧波羅蜜多而爲助伴。
注釋
①資糧:基礎或准備。
②安置善品:把他導向通向真理的道路。
③下界勝解:下界,指叁重世俗生命世界;勝解,指確定性的觀念。下界勝解,猶言“限製在世俗世界經驗範圍內的觀點”,意譯爲“真理觀念始終限製在世俗生活的經驗框架裹”。
④內心住:即“定心”,指心念相續的思維。
⑤上界:與“下界”相對,意爲超出世俗生命世界之外的生命世界,即指淨化生命。
譯文
觀自在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把菩薩應當修學的六件事排成現在這樣一個次序,這其間有什麼因緣呢?
佛陀回答他說:因緣是這樣的:在前的事爲在後的事提供基礎與准備,由前者就能引發出後者來。具體說來,如果一個修行人爲了真理的緣故能對身家性命、名譽財産等無所顧惜,那麼他就肯定能夠遵守製惡揚善的嚴格戒律,爲了保護這些戒律,他就必然能忍受常人難堪的傷害和苦痛,這樣持久強化自我控製的精神鍛煉後,修行人就必然産生出勤勉不懈、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這種意志品質就使改變思維結構的精神訓練成爲可能,而改變思維結構的精神訓練工作最後又必然激發出與真理相應的超越性智慧。以上就是我把六種修學事項排成現在這個次序的理由所在。
觀自在菩薩又禀告佛陀說:您所說的六種修學事項又各自包含哪些更詳細的內容呢?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每一件修學事項裏又各自包括叁個方面的內容。具體說來,以財産智慧幫助其他衆生這一項裏有以下叁個內容:其一是用知識、智慧和真理幫助其他衆生;其二是用衣服、財物、金錢幫助其他衆生:其叁是以生命幫助其他衆生。持守戒律這一項裏有以下叁個內容:其一是防止邪惡行爲的,這就是說,凡是惡的行爲都不應該去做;其二是鼓勵良善行爲的,這就是說,凡是良善的行爲都應該努力地去做;其叁是以救濟生命爲原則的行爲,這就是說,凡是有利于其他衆生、能把其他衆生引導到良善道路上來的行爲,都應該努力去完成。安忍于逼迫這一項有以下叁個內容:其一是能安甯忍受怨家對頭的迫害:其二是能安甯忍受身心中種種病痛的折磨:其叁是在處理一切事情時,均以真理爲標准,用真理來協調一切身心行爲,所以心安理得。自身策勵這一項有以下叁個內容:其一是勤勉不懈地製止邪惡行爲:其二是勤勉不懈地從事良善行爲;其叁是勤勉不懈地從事一切救濟行爲。靜中思維這一項有以下叁個內容:其一是以改變思維結構、消除身心煩惱爲目的的:其二是以開發內在德性爲目的的:其叁是以引發幫助衆生的能力爲目的的。與真理相應的智慧這一項有以下叁個內容:其一是對世俗學問觀察了解的智慧:其二是認識存在本性的智慧;其叁是研究生命特質、本性和要求的智慧。這第叁種智慧爲救濟衆生的慈悲行爲提供了前提和條件。
觀自在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您爲什麼說菩薩這六種修學事項、修行方法能將修行人由生死流轉狀態引導到自由安樂狀態呢?
佛陀告訴觀自在菩薩:我是根據五個理由作出這一判斷的。善男子!那些依據六種修學事項改變精神活動的修行人,他們必然能夠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不執著于邪惡的心理情緒,不爲之所染汙:二、消除了貪戀的心理:叁、修行生活中不夾雜錯誤的思想和行爲:四、不執著修行方法;五、把生命的最高、最真實境界作爲自己修物生活的歸宿。
什麼叫做不執著于邪惡情緒、不爲之所染汙呢?這就是說,凡違背于修行要求的事情都能堅決地避免之。什麼叫做消除了貪念心理呢?這是說對于按照六種方法修行所招感的果報不會去貪戀執著,對于他人向自己表達的感激之情也不會去貪戀執著。什麼叫做不夾雜錯誤的思想和行爲呢?這是說,在修行生活中不摻雜自己錯誤的思想、觀念、見解和行爲等,一切均以理性和真理爲標准:同時能根據環境的限製,恰當地選擇從事合適的修行事業。什麼叫做不執著于修行方法呢?這是說,六種修學方法都是根據實現真理的需要,假借語言概念成立的,其自身皆無絕對的價值,因此不會去執著它們。什麼叫做以最高最真實的生命境界作爲自己修行生活的歸宿呢?這是說,在修行人按照六種修學事項從事精神改變工作時,他都能明確意識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爲了追求最高最圓滿的覺悟,這樣修行人就能夠持久地堅持下去,絕不會中途停頓下來。
原典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宣說六種波羅蜜多如是次第?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能爲後後引發依故。謂諸菩薩若于身財無所顧恪,便能受持清淨禁戒,爲護禁戒便修忍辱,修忍辱已能發精進,發精進已能辦靜慮,具靜慮已便能獲得出世間慧。是故我說波羅蜜多如是次第。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種波羅蜜多各有幾種品類差別?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各有叁種。施叁種者:一者法施,二者財施,叁者無畏施①。戒叁種②者:一者轉舍不善戒③,二者轉生善戒④,叁者轉生饒益有情戒⑤。忍叁種者:一者耐怨害忍,二者安受苦忍,叁者谛察法忍。精進叁種者:一者被甲精進,二者轉生善法加行精進,叁者饒益有情加行精進。靜慮叁種者:一者無分別寂靜、極寂靜、無罪故,對治煩惱衆苦樂住靜慮;二者引發功德靜慮;叁者引發饒益有情靜慮。慧叁種者:一者緣世俗谛慧,二者緣勝義谛慧,叁者緣饒益有情慧。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波羅蜜多說名波羅蜜多?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五因緣故:一者無染著故,二者無顧戀故,叁者無罪過故,四者無分別故,五者正迥向故。
無染著者,謂不染著波羅蜜多諸相違事;無顧戀者,謂于一切波羅蜜多諸果異熟⑥及報恩中,心無系縛;無罪過者,謂于如是波羅蜜多,無間雜染法,離非方便行;無分別者,謂于如是波羅蜜多不如言詞執著自相;正迥向者,謂以如是的作所集波羅蜜多迥求無上大菩提果。
注釋
①無畏施:救度衆生,爲其祛除種種怖畏之意。
②戒叁種:即“叁聚戒”,聚,聚集之義,指叁種類型的戒律。《菩薩戒義疏》並《法苑珠林》都列爲以下叁種:㈠攝律儀戒;㈡攝善法戒;㈢攝衆生戒。此即相當于下文的“轉舍不善戒、轉生善戒、轉生饒益有情戒”。
③轉舍不善戒:“叁聚戒”之一,其中心意旨在防過禁非,諸惡莫作,凡惡而不能止者,即視爲犯戒…
《解深密經譯注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