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轉舍,即舍棄之義。
④轉生善戒:“叁聚戒”之一,其中心意旨在策勵爲善,衆善奉行,凡善而不能行者,即視爲犯戒。轉生,即生發之義。
⑤轉生饒益有情戒“叁聚戒”之一,其中心意旨是,凡有利于其他生命向上進化之事,都是菩薩份內所必爲,如有利于其他生命進化之事,而菩薩不爲者,即視爲犯戒。
⑥果異熟:即“異熟果”,據《成唯識論》,“異熟果”可分爲兩個部分,其一是“異熟識”,這裏指由于勤修六度萬行而引發的未來生命周期中統攝一切生命活動的深層心識,是生命活動的潛在形式;其二是“異孰生”,即“由異熟識而生”,實指前六識,它們是深層心識中諸種生命潛能變現的産物,是生命活動的顯在形式。這裏取其大意,譯爲“按六種方法修學所招感的當來世苦樂之果”。
譯文
觀自在菩薩又問:世尊!與修行生活的要求相違背的事情指哪些呢?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以下六件事是與修行意旨完全違背的:其一,深深陶醉于自己喜歡和愛好的事物中,陶醉于財富及權力之中,把這些世俗事物看成是最值得追求的,看成是能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巨大幸福的:其二,一切根據自己的興趣欲望,隨心所欲地縱容自己的思想和行爲,認爲只有這樣做才能給人生帶來意義和價值:其叁,對于他人的迫害、環境的逼迫不能安甯的接受,而是起而反抗之,認爲這才符合生存活動的要求;其四,在修行生活中不能持之以恒,老是心有旁骛,老是依戀于感官愉樂的境界,認爲只有這些才能給自己的生活賦予真實意義:其五,不能離群索居,超越于世間政治之上,來靜心思考真理,認爲人群政治的虛僞、動亂和腐敗等,都是人類生活課題中本來就有之意義:最後,無法使自己的精神生活超越受現實生命拘束的種種立場、觀點、學理、偏見之上,深深執著于世間的形而上學,認爲它們才是真理的表述。
觀自在菩薩又問:世尊!如果一個修行人遵照六種修學方法去實踐,他能招感些什麼果報呢?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遵照六種修學方法踐修的果報大略說來有下面幾個方面:其一是獲得巨大的財富:其二,修行人未來生命周期的生存狀態將會是良善的:其叁,現實生活中沒有怨家的迫害,身心常常安逸、滿足:其四,他將成爲巨大權力的擁有者;其五,身體健康,沒有什麼病患:其六,子孫衆多,家族興旺。
觀自在菩薩又請問佛陀:世尊!您說有些修行人在按照六種修學方法踐修時,可能會下知不覺地摻雜一些不正確的思想和行爲,我現在想知道,這些思想和行爲是指什麼?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你們仔細觀察修行生活就會發現,在現實的踐修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下面四種情況,在這四種情況下,雖然修行人仍然勉力而行,可是他並不能真正斷除痛苦煩惱,因爲他的修行生活被錯誤的思想和行爲汙染了。其一,他雖然勉力而行,但缺乏對其他衆生的同情心,無法真切感受其他衆生的痛苦和歡樂:其二,他雖然勉力而行,但卻不與真理相應:其叁,他雖然勉力而行,卻不能持之以恒,矢志不忘:其四,他雖然勉力而行,但卻沒有“非如此行不可”的那種珍重情懷,踐修生活仍然是他生命中的外在性行爲。這裏還需要解釋一下什麼叫做“雖然勉力而行,卻不與真理相應”,這是說在按照六種修學方法或是其它諸種輔助性的方法踐修時,沒有正確地理解其精神,反而把它們給破壞了。
觀自在菩薩又請問佛陀:世尊!什麼叫做“並非真正有益于衆生生命的行爲”呢?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如果一些修行人在根據教法指導從事利他之行時,他僅僅拿財物資助其他人,便覺得滿足了,沒有想到還應該把對方從非良善的生存方式引導到良善的生存方式裏來,這種利他之行就叫做[並非真正有益于衆生生命的行爲]。爲什麼這樣說呢?修學佛法的善人,並不是僅僅靠用財物資助衆生,就能使接受資助的衆生得到真實的幸福和安樂呀!打個比方說,汙穢的東西,不管數量是多是少,其品性終究是有臭味的,你也不可能通過增加或減少其數量,使之變得潔淨、芬芳。世俗生命在其現實的存在中,由于其生理、心理的一切方面都具有流轉變化的特點,所以它的本性就是苦惱的、受環境逼迫的、不得自由安樂的,你如果不采取適當的引導方法,想僅僅通過財物上的資助使其獲得真實的安樂,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修行人只有通過方便善巧的方式,把教法中的道理顯示給他們,把他們漸漸引到真理的道路上來,引導到正確的生活方式裏來,這樣才能改變世俗生命的流轉本性!
原典
世尊!何等名爲波羅蜜多諸相違事?
善男子!當知此事略有六種:一者于喜樂欲財富自在①諸欲樂中,深見功德及與勝利;二者于隨所樂,縱身語意而現行中,深見功德及與勝利;叁者于他輕蔑不堪忍中,深見功德及與勝利;四者于不勤修著欲樂中,深見功德及與勝利,五者于處憤闌世雜亂行,深見功德及與勝利;六者于見聞覺知言說戲論,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世尊!如是一切波羅蜜多何果異熟?
善男子!當知此亦略有六種:一者得大財富,二者往生善趣,叁者無怨無壞多諸喜樂,四者爲衆生主,五者身無惱害,六者有大宗葉。
世尊!何等名爲波羅蜜多間雜染法?
善男子!當知略由四種加行:一者無悲加行故,二者不如理加行故,叁者不常加行故,四者不殷重加行故。不如理加行者,謂修行余波羅蜜多時,于余波羅蜜多遠離失壞。
世尊!何等名爲非方便行?
善男子!若諸菩薩以波羅蜜多饒益衆生時,但攝財物饒益衆生,便爲喜足,而不令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如是名爲非方便行。何以故?善男子!非于衆生唯作此事名實饒益,譬如糞穢若多若少終無有能令成香潔。如是衆生由行苦故,其性是苦,無有方便,但以財物暫相饒益,可合成樂,唯有安處妙善法中,方可得名第一饒益。
注釋
①自在:這裏指“權力”、“權勢”。
譯文
觀自在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聳!您說的這些能把修行人由生死流轉狀態引導到自由安樂狀態的修學方法裏,究竟有哪些淨化的表現呢?
佛陀告訴觀自在菩薩說:善男子!我已經說過,這些修行方法,總的說來有五種淨化的表現,還可以根據以前教法的總原則對此稍作發揮。大略講起來,修行人按照諸種修學方法去踐修時,如果他所做正確,那麼在他的修行生活裏肯定會有以下七種淨化的表現:第一,菩薩按照這些修學方法來修行,並不強求別人了解他,雖人不知而不愠;第二,在接受這些方法之後,不執著它們,不因此而把自己封閉在其他學理之外:第叁,對這些方法不會産生懷疑、困惑,不會心裏問:我依靠它們真能獲得最高最圓滿的覺悟嗎?第四,按這些方法修行的人終不致于擡舉自己、輕視別人:第五,修行人終不致于學有所成就驕傲自滿,或者放松對自己的要求:第六,他終不致于淺嘗辄止:第七,對于同樣按這些方法修行而成就極大的人終不致産生嫉妒心理,對于按照同樣方法修行而學無所成的人終不致産生吝啬的心理。
如果更加具體地對待這個問題,那麼,我們可以說,修行人按照每種修學方法去踐修,如果他所做正確,在他的修行生活裏也肯定會有七種淨化的表現。以財物智慧幫助其他衆生的修行人,在其修行生活裏有下面這七種淨化的表現:第一,用來幫助其他衆生的財富和智慧是正當的、清白的、淨化了的:第二,在幫助其他衆生時,他恪守著全部的戒律:第叁,他對修行生活的認識和理解是與真理相應的;第四,他獲得的修行精神結構是完全淨化的:第五,他修行生活中的語言功能是完全淨化的;第六,他獲得與真理相應的智慧:第七,他能一切邪惡情緒的現實活動裏擺脫出來。
修行人按照持守戒律所要求的方式去踐修,在他的修行生活裏有下面七種淨化的表現:第一,他了解爲什麼要製定某些戒律,哪些戒律針對何種情況才有效:第二,他了解一旦觸犯某一戒律後,應如何修正自己的行爲:第叁,他時時刻刻遵守著戒律,絕不時斷時續;第四,他以極大的誠心和毅力持守著戒律,絕不掉以輕心;第五, 他了解哪些戒律是鼓勵善行的:第六,他了解哪些戒律是製止惡行的:第七,他對戒
律學已獲得全面的詳盡的知識。
修行人修學“安忍逼迫”時,他的修行生活會有下面這七種淨化的表現:第一,他知道自己現在所遭受的一切都是自己過去行爲的必然結果:第二,在碰到一切不利于己的環境、不利于己的事情發生時,不憤怒、不責罵別人、不在心裏記恨、不與別人爭鬥、不恐懼憂患、不出言嘲弄等:第叁,不會睚眦必報,不打擊報複,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第四,不會把對別人的怨恨之情在深層心識中牢牢隱伏起來:第五,如果要去勸谏他人時,說話的方式一定很巧妙,不致觸怒對方,同時自己對自己的行爲常加反省,不需要別人來提醒自己或指責自己的錯誤:第六,不會因爲恐懼什麼而忍受逼迫,已經消除了恐懼這一心理經驗,因爲恐懼一樣東西,就表明你還深深地執著著它的存在:第七,不會因爲別人對自己有恩惠就聽從對方的話,放棄修行生活。
修行人在按照“自身策勵”這一修學方法踐修時,在他的修行生活裏就會有以下七種淨化的表現:第一,他知道對于修行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必須適中而行,不能走極端:第二,不因爲自己有自強不息的意志,就擡舉自己,看不起他人:第叁,能勤勉不懈地製止一切邪惡的思想和行爲:第四,能勤勉不懈地從事改變自己精神結構的工作:第五,把實現真理、轉化生命看成自己責無旁貸的義務,第六,不遺余力地鼓勵、倡導良善行爲:第七,不遺余力地鼓勵、推行一切利生濟群的行爲。
修行人在練習靜中思維工夫時,在他的修行生活裏就有下面七種淨化的表現:第一,他的靜中思維是以體認終…
《解深密經譯注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