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極真理爲目的的,他最後必然能引發出與真理相應的智慧;第二,他的思維結構是圓滿無欠缺的:第叁,他的靜中思維是與觀照思維一起發生作用的:第四,他的思維功能是愈來愈得到強化的:第五,他的思維結構是與體認一切現象沒有實體存在的智慧相適應的:第六,他的靜中思維能消除諸多邪惡情緒的現實作用:第七,他能在思維狀態裏更深入更親切地體會真理教法,又通過體會真理教法不斷深化自己的思維結構。
如果一個修行人按照“與真理相應的智慧”這一修學方法來踐修,在他的修行生活裏就會有下面七種淨化的表現:第一,修行人既不在存在之上增加什麼,也不在存在之上減少什麼,他遠遠舍棄了[增加]和[減少]這兩種偏見執著,這樣他就能很好地領會有關[叁種走入真理之路”的教法道理,這就是說,對于“沒有實體存在”、“沒有認知對象的存在”以及“不應對世俗之事貪戀追求”這叁條“走入真理之路”能在遠離極端、遠離偏見執著的意義下加以深切體會:第二,他能如實理解存在的叁種樣態,這就是意識處處計較所虛構的實體樣態,依據因緣條件流轉的生命樣態以及圓滿成就的存在實態;第叁,他能如實理解沒有實體存在的存在真實本性,知道所謂“沒有實體存在”是從意識執著、生命過程以及存在實態這叁個角度立論的;第四,他能如實理解種種世俗學問,這涉及建築、醫藥、邏輯、語言等諸方面;第五,—他能如實理解存在的本質屬性,這就是有關七種存在本性的教法道理:第六,他能把教法總體作爲對象進行研究,形成佛教哲學的理論系統:第七,他能運用觀照思維對無窮無盡的事物屬性進行多方面的觀察、分析,因此他的超越性智慧不僅能成就真理而且也能成就與真理相應的一切道業。
原典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是一切波羅蜜多有幾清淨?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我終不說波羅蜜多除上五相有余清淨。然我即依如是諸事總別,當說波羅蜜多清淨之相。總說一切波羅蜜多清淨相者,當知七種。何等爲七?一者菩薩于此諸法不求他知;二者于此諸法見已不生執著;叁者即于如是諸法不生疑惑,謂爲能得大菩提不;四者終不自贊毀他有所輕蔑;五者終不情傲放逸;六者終不少有所得便生喜足;七者終不由此諸法于他發起嫉妒、悭恪。
別說一切波羅蜜多清淨相者,亦有七種。何等爲七?謂諸菩薩如我所說七種布施清淨之相,隨順修行:一者由施物清淨行清淨施;二者由戒清淨行清淨施;叁者由見清淨行清淨施;四者由心清淨行清淨施;五者由語清淨行清淨施;六者由智清淨行清淨施;七者由垢清淨行清淨施,是名七種施清淨相。
又諸菩薩能善了知製立律儀一切學處,能善了知出離所犯,具常屍羅①,堅固屍羅②,常作屍羅③,常轉屍羅④,受學一切所有學處,是名七種戒清淨相。
若諸菩薩于自所有業果異熟深生依信,一切所有不饒益事現在前時,不生憤發;亦不反罵,不嗔不打不恐不弄,不以種種不饒益事反相加害;不懷怨結;若谏誨時不令恚惱;亦複不待他來谏誨;不由恐怖有染愛心而行忍辱;不以作恩而便放舍,是名七種忍清淨相。
若諸菩薩通達精進平等之性;不由勇猛勤精進故,自舉陵他;具大勢力;具大精進;有所堪能;堅固勇猛;于諸善法終不舍轭,如是名爲七種精進清淨之相。
若諸菩薩有善通達相叁摩地靜慮;有圓滿叁摩地靜慮;有俱分叁摩地靜慮;有運轉叁摩地靜慮⑤;有無所依叁摩地靜慮;有善修治叁摩地靜慮;有于菩薩藏聞緣修習無量叁摩地靜慮,如是名爲七種靜慮清淨之相。
若諸菩薩遠離增益損減二邊,行于中道,是名爲慧;由此慧故,如實了知解脫門義,謂空、無願、無相叁解脫門;如實了知有自性義,謂遍計所執、若依他起、若圓成實叁種自性;如實了知無自性義,謂相、生、勝義叁種無自性性;如實了知世俗谛義,謂于五明處;如實了知勝義谛義,謂于七真如,又無分別離諸戲論純一理趣多所住故,無量總法爲所緣故,及毗缽舍那故;能善成辦法隨法⑥行,是名七種慧清淨相
注釋
①具常屍羅:指時時刻刻遵守戒律。
②堅固屍羅:指以極大的決心和毅力遵守著戒律。
③常作屍羅:鼓勵善行的戒律。
④常轉屍羅:防惡禁非的戒律。 ·
⑤運轉叁摩地靜慮:大意是,他靜中思維的能力是愈來愈強化了的。
⑥法隨法:“法”是真理,指生命活動與真理相契合;“隨法”是指與真理相應或與真理不相違背的一切思想、行爲、事業等。
譯文
觀自在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菩薩的五種行爲在其修行生活中究竟有何作用?
佛陀告訴觀自在菩薩說:善男子!你應了解,如是五種行爲,有五種作用。大致說來,由于菩薩們心無染著,在現世生活中,就能夠恒常地鄭重地修習各種方便方法,不會松懈或懶惰。由于菩薩們對于世俗生活無所顧戀,就不會放縱自己,沈迷聲色,這將爲來世的良善生活作奸准備。由于菩薩們堅守戒律,絕不犯罪,因而其修行方法能夠圓滿、清淨、純潔,能夠引向彼岸。由于菩薩們不去妾加分別,所以各種有益于修行的助緣,也就不會白白地丟棄。最後,由于菩薩們隨時、隨地把自己的修行功德,歸諸人群、衆生,所以其未來生生世世的果報都會良善而奇妙,乃至最終會將他引向最高最圓滿的覺悟。
觀自在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以上所謂引向清淨解脫的修行方法中,何種方法最爲廣大?何種方法沒有染汙?何種方法最爲智慧?何種方法不可傾動?何種方法最爲清靜?
佛陀告訴觀自在菩薩說:善男子!心無染著,心無顧戀,以及把功德歸諸衆生,這些修行方法最爲廣大。不違犯戒律,不妄加分別,這些修行方法沒有染汙。運用智慧簡擇分析,此一方法最爲智慧。已經處于第八階位的菩薩,其修行方法不可傾動。佛地所領攝的一切方法,最爲清淨,最爲圓滿。
觀自在菩薩又禀告佛陀:世尊!菩薩所獲得的清淨解脫的修行方法,以及靠這些方法得到的生命形式,無窮無盡,無有終端,這些究竟是什麼緣故?
佛陀告訴觀自在菩薩:善男子!清淨解脫的修行方法,以及奇妙美好的生命形式,是相互作爲對方的條件而存在的,菩薩在生生世世的生活中,又能精進努力,從不間斷,故而其生命無盡,其清淨解脫方法相應無盡。
原典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是五相①各有何業?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當知彼相有五種業。謂諸菩薩無染著故,于現法中于所修習波羅蜜多,恒常殷重勤修加行無有放逸;無顧戀故,攝受當來不放逸因;無罪過故,能正修習極善圓滿、極善清淨、極善鮮白波羅蜜多;無分別故,方便善巧波羅蜜多速得圓滿;正迥向故,一切生處波羅蜜多,及彼可愛諸果異熟,皆得無盡,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是所說波羅蜜多,何者最廣大?何者無染汙?何者最明盛?何者不可動?何者最清淨?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無染著性、無顧戀性、正迥向性,最爲廣大;無罪過性、無分別性、無有染汙;思擇所作,最爲明盛;已入無退轉法地者②,名不可動;若十地攝、佛地攝者,名最清淨。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菩薩所得波羅蜜多諸可愛果,及諸異熟常無有盡?波羅蜜多亦無有盡?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展轉相依生起,修習無間斷故。
注釋
①五相:即前文之無染著、無顧戀、無罪過、無分別、正回向等五因緣。
②入無退轉法地者:此指菩薩地修行階位中之第八地。
譯文
觀自在菩薩再次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根據什麼道理說那些按照諸種修學方法去踐修的人,是深深信念和愛樂著引導生命進化的修行方法本身,而不是貪戀于依據諸種修行方法所獲得的美好果報呢?
佛陀告訴觀自在菩薩說:善男子!我是根據五個理由作出這一陳說的:第一,引導生命向上進化的修行方法自身即是無上快樂的源泉:第二,引導生命向上進化的修行方法是能夠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真實福祗的真正原因:第叁,引導生命向上進化的修行方法是幫助修行人獲得未來世良善生存狀態的直接的、現實的基礎;第四,引導生命向上進化的修行方法,能消除染汙生命真實本性的一切染汙性事物:第五,引導生命向上進化的修行方法,不屬于世俗生命世界中那些終究會變動消亡的無意義的東西之列。
觀自在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那些引導生命向上進化的修行方法,在修行生活中有哪些重要的現實功能呢?
佛陀告訴觀自在菩薩說:以上諸種修學方法,在修行人的現實生命活動中都具有以下四種重要功能:其一,在按照這些方法踐修時,修行人能夠舍棄吝啬身命財産、違犯戒律、怨恨憤怒“懶惰懈怠、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偏見執著等各種心理障礙:其二,在按照這些方法踐修時,能爲最高覺悟提供最真實的修行基礎;其叁,在按照這些方法踐修時,在現實生活中就能夠利濟其他生命,爲之提供利益和安樂:其四,在按照這些方法踐修時,修行人就能爲無窮無盡的未來世提供無窮無盡的有益影響。
觀自在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由哪些前提、條件才能引發出以上諸種修學方法,以上諸種修學方法又能招感什麼果報,又能給修行人帶來什麼利益呢?
佛陀說:善男子!一切引導生命向上進化的修學方法都以對其他生命的真切慈悲爲前提、條件,這些修學方法不僅能爲修行人的未來世規畫出淨化的生存方向,而且能使修行人在現實生活裏幫助其他生命,使之得到安樂和幸福:根據引導生命向上進化的修學方法,展開切實的修行活動,修行人最終就能獲得最高最圓滿的覺悟。
觀自在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如果那些從事改變精神、淨化生命工作的菩薩們有無窮無盡的財産和珍寶…
《解深密經譯注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