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极真理为目的的,他最后必然能引发出与真理相应的智慧;第二,他的思维结构是圆满无欠缺的:第三,他的静中思维是与观照思维一起发生作用的:第四,他的思维功能是愈来愈得到强化的:第五,他的思维结构是与体认一切现象没有实体存在的智慧相适应的:第六,他的静中思维能消除诸多邪恶情绪的现实作用:第七,他能在思维状态里更深入更亲切地体会真理教法,又通过体会真理教法不断深化自己的思维结构。
如果一个修行人按照“与真理相应的智慧”这一修学方法来践修,在他的修行生活里就会有下面七种净化的表现:第一,修行人既不在存在之上增加什么,也不在存在之上减少什么,他远远舍弃了[增加]和[减少]这两种偏见执著,这样他就能很好地领会有关[三种走入真理之路”的教法道理,这就是说,对于“没有实体存在”、“没有认知对象的存在”以及“不应对世俗之事贪恋追求”这三条“走入真理之路”能在远离极端、远离偏见执著的意义下加以深切体会:第二,他能如实理解存在的三种样态,这就是意识处处计较所虚构的实体样态,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以及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第三,他能如实理解没有实体存在的存在真实本性,知道所谓“没有实体存在”是从意识执著、生命过程以及存在实态这三个角度立论的;第四,他能如实理解种种世俗学问,这涉及建筑、医药、逻辑、语言等诸方面;第五,—他能如实理解存在的本质属性,这就是有关七种存在本性的教法道理:第六,他能把教法总体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形成佛教哲学的理论系统:第七,他能运用观照思维对无穷无尽的事物属性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分析,因此他的超越性智慧不仅能成就真理而且也能成就与真理相应的一切道业。
原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一切波罗蜜多有几清净?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我终不说波罗蜜多除上五相有余清净。然我即依如是诸事总别,当说波罗蜜多清净之相。总说一切波罗蜜多清净相者,当知七种。何等为七?一者菩萨于此诸法不求他知;二者于此诸法见已不生执著;三者即于如是诸法不生疑惑,谓为能得大菩提不;四者终不自赞毁他有所轻蔑;五者终不情傲放逸;六者终不少有所得便生喜足;七者终不由此诸法于他发起嫉妒、悭恪。
别说一切波罗蜜多清净相者,亦有七种。何等为七?谓诸菩萨如我所说七种布施清净之相,随顺修行:一者由施物清净行清净施;二者由戒清净行清净施;三者由见清净行清净施;四者由心清净行清净施;五者由语清净行清净施;六者由智清净行清净施;七者由垢清净行清净施,是名七种施清净相。
又诸菩萨能善了知制立律仪一切学处,能善了知出离所犯,具常尸罗①,坚固尸罗②,常作尸罗③,常转尸罗④,受学一切所有学处,是名七种戒清净相。
若诸菩萨于自所有业果异熟深生依信,一切所有不饶益事现在前时,不生愤发;亦不反骂,不嗔不打不恐不弄,不以种种不饶益事反相加害;不怀怨结;若谏诲时不令恚恼;亦复不待他来谏诲;不由恐怖有染爱心而行忍辱;不以作恩而便放舍,是名七种忍清净相。
若诸菩萨通达精进平等之性;不由勇猛勤精进故,自举陵他;具大势力;具大精进;有所堪能;坚固勇猛;于诸善法终不舍轭,如是名为七种精进清净之相。
若诸菩萨有善通达相三摩地静虑;有圆满三摩地静虑;有俱分三摩地静虑;有运转三摩地静虑⑤;有无所依三摩地静虑;有善修治三摩地静虑;有于菩萨藏闻缘修习无量三摩地静虑,如是名为七种静虑清净之相。
若诸菩萨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行于中道,是名为慧;由此慧故,如实了知解脱门义,谓空、无愿、无相三解脱门;如实了知有自性义,谓遍计所执、若依他起、若圆成实三种自性;如实了知无自性义,谓相、生、胜义三种无自性性;如实了知世俗谛义,谓于五明处;如实了知胜义谛义,谓于七真如,又无分别离诸戏论纯一理趣多所住故,无量总法为所缘故,及毗钵舍那故;能善成办法随法⑥行,是名七种慧清净相
注释
①具常尸罗:指时时刻刻遵守戒律。
②坚固尸罗:指以极大的决心和毅力遵守著戒律。
③常作尸罗:鼓励善行的戒律。
④常转尸罗:防恶禁非的戒律。 ·
⑤运转三摩地静虑:大意是,他静中思维的能力是愈来愈强化了的。
⑥法随法:“法”是真理,指生命活动与真理相契合;“随法”是指与真理相应或与真理不相违背的一切思想、行为、事业等。
译文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菩萨的五种行为在其修行生活中究竟有何作用?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你应了解,如是五种行为,有五种作用。大致说来,由于菩萨们心无染著,在现世生活中,就能够恒常地郑重地修习各种方便方法,不会松懈或懒惰。由于菩萨们对于世俗生活无所顾恋,就不会放纵自己,沉迷声色,这将为来世的良善生活作奸准备。由于菩萨们坚守戒律,绝不犯罪,因而其修行方法能够圆满、清净、纯洁,能够引向彼岸。由于菩萨们不去妾加分别,所以各种有益于修行的助缘,也就不会白白地丢弃。最后,由于菩萨们随时、随地把自己的修行功德,归诸人群、众生,所以其未来生生世世的果报都会良善而奇妙,乃至最终会将他引向最高最圆满的觉悟。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以上所谓引向清净解脱的修行方法中,何种方法最为广大?何种方法没有染污?何种方法最为智慧?何种方法不可倾动?何种方法最为清静?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心无染著,心无顾恋,以及把功德归诸众生,这些修行方法最为广大。不违犯戒律,不妄加分别,这些修行方法没有染污。运用智慧简择分析,此一方法最为智慧。已经处于第八阶位的菩萨,其修行方法不可倾动。佛地所领摄的一切方法,最为清净,最为圆满。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世尊!菩萨所获得的清净解脱的修行方法,以及靠这些方法得到的生命形式,无穷无尽,无有终端,这些究竟是什么缘故?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善男子!清净解脱的修行方法,以及奇妙美好的生命形式,是相互作为对方的条件而存在的,菩萨在生生世世的生活中,又能精进努力,从不间断,故而其生命无尽,其清净解脱方法相应无尽。
原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五相①各有何业?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彼相有五种业。谓诸菩萨无染著故,于现法中于所修习波罗蜜多,恒常殷重勤修加行无有放逸;无顾恋故,摄受当来不放逸因;无罪过故,能正修习极善圆满、极善清净、极善鲜白波罗蜜多;无分别故,方便善巧波罗蜜多速得圆满;正迥向故,一切生处波罗蜜多,及彼可爱诸果异熟,皆得无尽,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所说波罗蜜多,何者最广大?何者无染污?何者最明盛?何者不可动?何者最清净?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无染著性、无顾恋性、正迥向性,最为广大;无罪过性、无分别性、无有染污;思择所作,最为明盛;已入无退转法地者②,名不可动;若十地摄、佛地摄者,名最清净。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菩萨所得波罗蜜多诸可爱果,及诸异熟常无有尽?波罗蜜多亦无有尽?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展转相依生起,修习无间断故。
注释
①五相:即前文之无染著、无顾恋、无罪过、无分别、正回向等五因缘。
②入无退转法地者:此指菩萨地修行阶位中之第八地。
译文
观自在菩萨再次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根据什么道理说那些按照诸种修学方法去践修的人,是深深信念和爱乐著引导生命进化的修行方法本身,而不是贪恋于依据诸种修行方法所获得的美好果报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我是根据五个理由作出这一陈说的:第一,引导生命向上进化的修行方法自身即是无上快乐的源泉:第二,引导生命向上进化的修行方法是能够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真实福祗的真正原因:第三,引导生命向上进化的修行方法是帮助修行人获得未来世良善生存状态的直接的、现实的基础;第四,引导生命向上进化的修行方法,能消除染污生命真实本性的一切染污性事物:第五,引导生命向上进化的修行方法,不属于世俗生命世界中那些终究会变动消亡的无意义的东西之列。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那些引导生命向上进化的修行方法,在修行生活中有哪些重要的现实功能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以上诸种修学方法,在修行人的现实生命活动中都具有以下四种重要功能:其一,在按照这些方法践修时,修行人能够舍弃吝啬身命财产、违犯戒律、怨恨愤怒“懒惰懈怠、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偏见执著等各种心理障碍:其二,在按照这些方法践修时,能为最高觉悟提供最真实的修行基础;其三,在按照这些方法践修时,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利济其他生命,为之提供利益和安乐:其四,在按照这些方法践修时,修行人就能为无穷无尽的未来世提供无穷无尽的有益影响。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由哪些前提、条件才能引发出以上诸种修学方法,以上诸种修学方法又能招感什么果报,又能给修行人带来什么利益呢?
佛陀说:善男子!一切引导生命向上进化的修学方法都以对其他生命的真切慈悲为前提、条件,这些修学方法不仅能为修行人的未来世规画出净化的生存方向,而且能使修行人在现实生活里帮助其他生命,使之得到安乐和幸福:根据引导生命向上进化的修学方法,展开切实的修行活动,修行人最终就能获得最高最圆满的觉悟。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如果那些从事改变精神、净化生命工作的菩萨们有无穷无尽的财产和珍宝…
《解深密经译注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