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译注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P2

  ..续本文上一页供养经典,如佛塔庙;㈢把所听到的教法向他人辗转解说;㈣别人讲授经典时恭敬往听;㈤披阅经典,经常温习;㈥忆持教法,记而不失;㈦开演正法,利乐有情;㈧讽诵教法,让人听而起敬;㈨反复研究,思考教法中的义理;㈩修学教法,永不止息。

  ⒀等持、等至:禅定学术语,此取仅其大意,译为“静中思维的工夫”。

  ⒁闻持陀罗尼:即记忆不失的能力。

  ⒂无缺无间:无缺失、无间断,指精神结构已得到全面的净化,精神生活已能与真理念念相续。

  译文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现在我想知道,为什么菩萨修行的第一地叫做“极大欢喜的阶位”,乃至于为什么菩萨修行的最后一个阶位叫做“成佛地”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菩萨修行阶位的得名,主要依据该阶位的修行内容和修行特质,具体说来,菩萨初步成就了修行精神结构,其心识第一次从世俗认识模式里摆脱出来,精神上产生极度的欢喜愉悦感,所以最初这个修行地就叫做“极大欢喜愉悦的阶位”:第二地叫做“脱离一切污垢的阶位”,在此阶位,菩萨能舍弃不能自觉调控的精神状态:第三地叫做“智慧开发的阶位”,在此阶位他所得到的修行精神结构和广大记忆能力成为一切智慧的基础;第四地叫做[智慧炽盛、焚烧一切烦恼的阶位”,在此阶位,菩萨所开发的与真理相应的认识能力能焚烧一切发生现实作用的邪恶情绪,就像烈火能焚烧柴木一样:第五地叫做“把对真理的认识与对事物个别特性的认识相调和的阶位”,在此阶位,菩萨通过艰苦的修行工作,终于彻底掌握了与真理相应的认知方式:第六地叫做“直接观察生命流转状态的阶位”,在此阶位,菩萨能亲身静观生命的流转过程,对流转生命的真实本性获得直接的体认;第七地叫做“真理观念在精神生活中念念相绩的阶位”,在此阶位,菩萨的生命活动才能与真理息息相应:第八地叫做“任何现实的生命活动不再触动的阶位”,在此阶位,菩萨把真理与现实生命活动完全统一起来,生命现象的一切活动一切动作都不再影响、染污生命的真实本性:第九地叫做“圆满陈说真理的阶位”,在此阶位,菩萨对阐述真理的一切语言系统已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第十地叫做“获得广大智慧和功业的阶位”,在此阶位,菩萨的身体就会变得广大如虚空,他的生命与存在已融成一片,就像虚空无所不覆、广湛无涯,菩萨那智慧和功业凝聚而成的身体在存在中也无所不在;第十一地叫做“成佛的阶位”,在此阶位,他把最细微的痛苦烦恼全然舍弃掉了,他把最细微的知识障碍也全都舍弃掉了,他对一切的认知境界都产生出圆满的觉悟,他亲身“看见”一切存在的真实样态了。

  

  原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缘最初名极喜地?乃至何缘说名佛地?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成就大义,得未曾得出世间心,生大欢喜,是故最初名极喜地;远离一切徽细犯戒,是故第二名离垢地;由彼所得三摩地及闻持陀罗尼,能为无量智光依止,是故第三名发光地;由彼所得菩提分法烧诸烦恼智如火焰,是故第四名焰慧地;由即于彼菩提分法方便修习,最极艰难方得自在,是故第五名极难胜地;现前观察诸行流转,又于无相多修作意方现在前①,是故第六名现前地;能远证入无缺无问无相作意,与清净地②共相邻接,是故第七名远行地;由于无相得无功用,于诸相中不为现行烦恼所动,是故第八名不动地;于一切种说法自在,获得无罪广大智慧,是故第九名善意地;粗重之身广如虚空,法身圆满譬如大云,皆能遍覆,是故第十名法云地;永断最极微细烦恼及所知障,无著无凝,于一切种所知境界现正等觉,故第十一说名佛地。

  注释

  ①于无相多修作意方现在前:大意是,还必须有意识地把精神生活凝聚在“一切实体不存在”这一教法道理之上,这样通过长时间的修持努力,终于使存在的真实本性清清楚楚地显现出来了。译文姑取大意。

  ②清净地:即第八阶位,菩萨第八地中精神结构已得到全面的净化,真理已与现实生命活动打成一片,所以第八地又被称作“清净地”,意即全面净化的阶位地。

  译文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菩萨在修行的每一阶位上,各有哪些愚昧无知的表现?各有哪些邪恶的潜在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菩萨修行的十一个阶位上共有二十二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共有十一种邪恶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具体说来,在修行第一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执著于生命实体和存在实体的存在,其二是将会引导生命沦入更痛苦生存状态的种种染污性的事物,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二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那种微细的、失控的精神活动状态,其二是会引起未来生命周期流转生命的各种行为,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三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能妨害修行精神结构的各种贪欲心理,其二是妨害圆满记忆能力的浑沌力量,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四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对修行境界、内心感受的贪恋心理,其二是对佛教教法的贪恋执著,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五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一向害怕生死流转、一向厌恶生命活动的心理,其二是一向欣慕安宁安乐、一向渴望圆满自由的心理,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心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六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不能现实地、直接地体会生命流转的实际情状,其二是精神活动始终存留主观意向的暗示作用、达不到自然而然的境地,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七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微细的实体观念仍然起著作用,其二是执著于没有实体存在的存在本性,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八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仍然把存在本性当作抽象理念来把握,其二是在现实生命活动中无法体会到圆满安乐的存在本性,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放弃的。

  在修行第九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对陈说真理的语言系统无法融会贯通、对于觉者以最高智慧所创立的概括存在法则之简略文字无法把握,其二是缺乏创立相应于真理的语言系统之能力,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十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无法开发出生命中潜伏的巨大能量,其二是无法使真正的生命在全宇宙的一切存在现象中圆满地实现出来,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在成佛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对一切认知境界存留著极微细的实体执著,其二是对一切认知对象存在极微细的无知状态,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善男子!所谓最高最圆满的觉悟正是指从上述二十二种愚昧无知的生命表现活动及其心理潜势力的重重污染、重重束缚中完全摆脱出来。

  观自在菩萨就对佛陀说:世尊!您的圆满觉悟真是宇宙间最惊奇、赞叹的事!您的觉悟不仅成就了自利、利他的宏伟功业,而且能帮助诸菩萨冲出愚昧无知的重重罗网,让一切生命都有了觉醒的希望和机缘!

  

  原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于此诸地有几愚痴?有几粗重为所对治?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此诸地中有二十二种愚痴、十一种粗重①,为所对治。

  谓于地有二愚痴:一者执著补特伽罗及法愚痴;二者恶趣杂染愚痴,及彼粗重

  于第二地有二愚痴:一者徽细误犯愚痴,二者种种业趣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三地有二愚痴:一者欲贪愚痴,二者圆满闻持陀罗尼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四地有二愚痴:一者等至爱愚痴,二者法爱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封台。

  于第五地有二愚痴:一者一向作意弃背生死愚痴,二者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六地有二愚痴:一者现前观察诸行流转愚痴,二者相多现行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七地有二愚痴:一者徽细相现行愚痴,二者一向无相作意方便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八地有二愚痴:一者于无相作功用愚痴,二者于相自在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九地有二愚痴:一者于无量说法无量法句文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痴,二者辩守自在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十地有二愚痴:一者大神通愚痴②,二者悟入微细秘密愚痴③,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如来地有二愚痴:一者于一切所知境界极徽细著愚痴,二者极徽细碍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善男子!由此二十二种愚痴及十一种粗重故,安立诸地;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离彼系缚。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奇希有,乃至成就大利大果,令诸菩萨能破如是大愚痴罗网,能越如是大粗重稠林,现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释

  ①十一种粗重:十一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

  ②大神通愚痴:意即无法开发出生命中潜伏的巨大能量。

  ③悟入微细秘密愚痴:意即无法使生命与真理完全合而为一。微细秘密,即指存在的真实本性,存在的本性微细难见、幽深难知,所以用“微细秘密”来形容它。

  

  译文

  观自在菩萨接著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所说的修行皆位,就其表征菩萨的精神活动而言,与一…

《解深密经译注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