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译注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解深密经译注(七)——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作者:程恭让释译 星云大师总监修

  7菩萨净化生命的修行阶位

  译文

  当时,观自在菩萨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曾经说过菩萨净化生命的十个修行阶位。这十个阶位按次序是极大欢喜的阶位、摆脱非自觉调控的阶位、智慧生起的阶位、焚烧一切烦恼的阶位、把对真理的认识与对事物个别特性的认识调和起来的阶位、直接观察生命流转状态的阶位、真理念念相绩不再间断的阶位、任何现实的生命活动不再触动的阶位、彻底透破语言障碍的阶位,获得广大智慧和功业的阶位,最后,您又说过,菩萨净化生命的第十一个修行阶位即成佛的阶位。世尊!我现在想知道,以上这些修行阶位共讲了几种净化?十一个阶位所表征的修行过程里,又包括哪些方面的修行内容呢?

  当时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你应当知道,十一个修行阶位中共包括了四种净化和十一个方面的净化、修行内容,也就是说,这四种净化和十一个方面的净化内容可以概括菩萨修行生活的内容和实质。为什么说四种净化能概括修行阶位的特质呢?具体说来,一种净化了的超然愉悦能够概括第一阶位的特质,一种净化了的意志调控能力可以概括第二阶位的特质:一种净化了的认识功能可以概括第三阶位的特质:一种净化了的与真理相应的智慧从第四阶位开始,愈向修行生活的高层次迈进,愈能得到更深更广的开发,所以它能概括从第四阶位一直到成佛阶位的修行特质。善男子!以上就是用四种净化概括修行生活的具体意思。

  从十一个方面来概括修行内容,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详细情况是这样的:菩萨在跃入菩萨阶位之前的修行过程中,他依靠书写经典、诵读经典等十条途径勤勉地修学著教法,这样久而久之后,就会获得与真理相契符的确定性的观念、见解,这就使修行人超出了漫长的准备阶段,而进入菩萨阶位的第一个层次,根据这一原因,修行生活这一方面内容得到了满足;但是菩萨还不能自觉调节精神活动中出现的偶然失控状态,他还不能完全避免心理潜势力偶现的作用,根据这一原因,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内容就未能满足,为了使这一方面得到满足,他要勤勉不懈地继续努力,最后他就能自觉控制精神生活的一切现实作用 ;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内容虽然满足了,但他静中思维的能力还不发达,也还没有记忆不忘的本领,因此他还需要勤勉不懈地继续努力,最后他就能获得圆满的静中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内容虽已得到满足,但他还不能对“四种真理”表述的存在道理进行直接的静观,他只是贪恋于自己的内心感受,无法从自己的精神幻觉里走出来,因此他还需要勤勉不懈的继续努力,最后他就能突破精神幻觉,而对存在各方面的本性作直接的静观;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内容虽已得到满足,但他还不能摆脱一向厌恶生死流转、一向眷恋宁静安乐的心理,因此他还需要勤勉不懈地继续努力,最后他就能摆脱那种不正确的心理倾向: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内容虽已得到满足,但他还没有直接静观流转变动的生命过程之认识能力,又因为他对于生命抱著厌恶的态度,所以他未能如实领会生命过程其实没有主宰实体的道理,未能把握到生命过程即是存在本性的昭示,因此他还需要勤勉不懈地继续努力,最后他就能如实静观到流转生命的真正本性;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内容虽已得到满足,但他还不能使真理在自己的观念中不间断地发挥作用,因此他还需要勤勉不懈地继续努力,最后他就能使认识结构与真理时时相应: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内容虽已得到满足,但是他还是把真理当作一个观念、一个工具,他还未能使真理和现实的生命活动完全融合起来,同时他还未获得对一切存在的圆满知识,所以他还需要勤勉不懈地继续努力,最后他就能把真理贯彻在生命现象的一切活动里: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内容虽已得到满足,但他还不能对无穷无尽的教法观念、教法系统达到融会贯通,他也没有彻底清除语言障碍,所以他还需要勤勉不懈地继续努力,最后他就能彻底突破语言功能障碍,圆满解决真理陈说方面的一切困难,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内容虽已得到满足,但他还没有现实地体会到那最圆满的真理之呈现,因此他仍需要勤勉不懈地继续努力,最后他就能亲身见到那圆满实现的真理: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虽已得到满足,但他还不具备体认一切对象个性、特殊性的奇妙智慧,因此他还需要勤勉不懈地继续努力,最后他就能获得体认一切现象特殊性的圆满认识能力。到此阶位,菩萨修行的一切方面内容就已经得到了满足,净化生命的修行过程就已圆满完成了。因此我说,以上十一个方面概括了菩萨阶位上的一切修行内容。

  原典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尔时,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十地,所谓极喜地、离垢地①、发光地、焰慧地②、极难胜地③、现前地④、远行地⑤、不动地⑥、善慧地⑦、法云地⑧,复说佛地⑨为第十一,如是诸地几种清净?几分所摄?

  尔时,世尊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诸地四种清净⑩,十一分摄。云何名为四种清净能摄诸地?谓增上意乐清净摄于初地;增上戒清净摄第二地;增上心清净摄第三地;增上慧清净于后后地,转胜妙故,当知能摄从第四地乃至佛地。善男子!当知如是四种清净普摄诸地。

  云何名为十一种分能摄诸地?谓诸菩萨先于胜解行地⑾依十法行⑿极善修习胜解忍故,超过彼地证人菩萨正性离生,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微细毁犯误现行中,正知而行,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得世间圆满等持、等至⒀及圆满闻持陀罗尼⒁,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令随所获得菩提分法多修习住,心未能舍诸等至爱及与法爱,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诸谛道理如实观察,又未能于生死涅槃弃舍一向背趣作意,又未能修方便所摄菩提分法,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生死流转如实观察,又由于彼多生厌故,未能多住无相作意,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令无相作意无缺无问⒂多修习住,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无相住中舍离功用,又未能得于相自在,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异名众相训词差别一切品类,宜说法中得大自在,由是因缘,于此分而未能得圆满法身现前证受,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得遍抄一切所知境界无著无碍妙智妙见,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由是因缘此分圆满,此分满故于一切分皆得圆满。善男子!当知如是十一种分普摄诸地。

  注释

  ①离垢地:菩萨十地中的第二地,在此阶位,菩萨已能完全自觉地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思想和行为不会再出现无意的过失,可译为“摆脱非自觉调控状态的阶位”,也可直接译为“摆脱污垢的阶位”。

  ②焰慧地:菩萨十地中的第四地,在此阶位菩萨以智慧焚烧一切发生现实作用的邪恶情绪,所以可译作“焚烧一切邪恶情绪的阶位”。

  ③极难胜地:菩萨十地中的第五地,在此阶位菩萨一方面要坚持对存在本性的认识,一方面又要极力观察事物各方面的特性,把对存在本性的认识同对存在现象的认识相互贯通、调和、融合起来,这在修行生活中是极为困难极其艰巨的任务,所以说这个阶位是“极难胜地”,意译为“把对真理的认识与对事物特殊性的认识相互融合起来的阶位”。

  ④现前地:菩萨十地中的第六地,在此阶位菩萨观察事物特殊性的智慧得到加强,能直接静观生命流转变动的真实过程,因此可译为“直接观察生命流转过程的阶位”

  ⑤远行地:菩萨十地中的第七地,在此阶位菩萨对存在真实本性的认识不再被对现象的认识所打扰、所动摇,真理已可在精神生活中念念相续,因此译为“真理念念相续不再间断的阶位”。

  ⑥不动地:菩萨十地中的第八地,在此阶位菩萨已不必运用自己的意志力量、观念暗示来保守真理,任何现实的生命活动也都不再影响真理,真理在生命的任何现实活动中也都不会遭受染污,所以此地叫做“不动地”,意译为“任何现实生命活动不再触动生命本性的阶位”。

  ⑦善慧地:菩萨十地中的第九地,在此阶位菩萨已克服语言障碍,任何真理的表述系统都能得到透彻的理解,同时,菩萨还获得者得珍贵的语言能力,能恰如其分地把真理陈说出来,意译为“对于真理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能够透彻理解的阶地”。

  ⑧法云地:菩萨十地中的第十地,在此阶位菩萨开发出了生命中的巨大功业和智慧,如大云普覆地面,智慧和功业也普覆一切众生,意译为“获得巨大功业智慧的阶位”。

  ⑨佛地:成佛的阶位,此地以体证“真正生命”为其特征。

  ⑩清净:即净化之义。

  ⑾胜解行地:菩萨跃入菩萨地前的修行阶段,在这一阶段,修行人以研究教法所得的正确观念来指导、调节行、住、坐、卧等一切日常活动,解行相应,为引发与真理相应的超越智慧打下了基础。

  ⑿十法行:指菩萨在“胜解行地”的修行内容,“十法行”意即“与教法相应的十种修行行为”,这十种行为是:㈠书写经典,广为流通;㈡…

《解深密经译注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