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译注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P8

  ..续本文上一页态,他的精神结构已具备这样一个特征:他对自己表层意识和深层心识中的一切行为、一切动作都保持著清醒的反思能力,所以我说,这些烦恼绝不会染污修行生命的真实本性,绝不会阻碍他向上的发达和进化:菩萨修行阶位上发生著作用的烦恼情绪不致于对其身心构成压迫,不致于引起生命的流转、变动和沦没等,所以说它们不会产生什么过失。更有甚者,菩萨修行阶位上这些发生现象作用的烦恼情绪?对于其他众生来说,正是帮助他们解除身心苦痛的重要外部条件,所以说它们拥有巨大的作用和功能。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十分奇特!世尊!无上的圆满觉悟乃有这样的大功德利益,能令希求成佛的修行人生起烦恼,且还胜过一切有情众生、体会四种真理的修行人、思考生命流转过程的修行人,更何况其他的无量功德?

  原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诸地中烦恼随眠可有几种?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略有三种:一者害伴随眠①,谓于前五地。何以故?善男子!诸不俱生现行烦恼,是俱生烦恼现行助伴,彼于尔时永无复有,是故说名害伴随眠;二者赢劣随眠,谓于第六第七地中徽细现行,若修所伏不现行故;三者徽细随眠,谓于第八地已上,从此已去,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唯有所知障为依止故。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诸随眠几种粗重断所显示?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但由二种:谓由在皮粗重断故,显彼初二;复由在肤粗重断故,显彼第三。若在于骨粗重断者,我说永离一切随眠,位在佛地。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经几不可数劫,能断如是粗重?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经于三大不可数劫,或无量劫,所谓年、月、半月、昼夜、一时、半时、须臾、瞬息、刹那量劫不可数故。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于诸地中所生烦恼,当知何相?何失?何德?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无染污相。何以故?是诸菩萨于初地中定,于一切诸法法界已善通达,由此因缘,菩萨要知方起烦恼,非为不知,是故说名无染污相;于自身中不能生苦,故无过失。菩萨生起如是烦恼,于有情界能断苦因,是故彼有无量功德。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甚奇世尊!无上菩提乃有如是大功德利,令诸菩萨生起烦恼,尚胜一切有情、声闻、独觉善根,何况其余无量功德?

  注释

  ①害伴随眼:指菩萨修行前五地中那些后天而起的烦恼,这些后起烦恼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之助伴,能辅助与生俱来的烦恼,使之发挥出强烈的破坏作用,所以它被称为害伴随眠”,意即它是那些与生俱来的烦恼之“有害的伙伴”。

  译文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曾经说过,您为那些要求放弃生命活动的修行人所陈说的教法,和为追求成佛目标的修行人所陈说的教法,都是同一个教法。您这一说法的真实意蕴是什么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我在为那些企求放弃一切生命活动的修行人陈说教法时,曾经对存在现象,生命现象作过种种分类、种种描述,例如,构成生命的成分聚集体、引发认识的六种感知功能及意识功能,感觉知觉及意识活动的六种对象等等,就是属于这一种情况:在给希求成佛目标的修行人陈说教法时,我就说先前讲过的种种存在现象、种种存在形式、存在类别等,其实都只是同一种、同一类的存在现象,它们都是依据事物的真实本性而说的,它们都归宿于事物的真实本性,我不觉得上述两类教法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可是人们在听到我这些说法后,就往往抓住我的只言片辞,对我教法中的道理妄加推断,对我陈说教法的方式妄作评判。其中有些人一听说不同的教法都是事物真实本性的显现,就认为旨在解除全部生命活动的教法在价值上是和旨在成佛的教法相等的,这一类人看不到前面那种教法的诸多欠缺和不足:另外一些人就说旨在成佛的教法和旨在解除生命活动的教法,它们在意义上都是一样的,不必在二者之间评判孰优孰劣,这类人也不了解两种教法的差别,看不到成佛教法的意义到底何在:还有一类人就说不同类型的教法在内容上是互相抵触的,这样他们就对我的教法反复争论,莫衷一是,寻不出个正确的判教方法。要知道,不同类型的教法在其共同依据的真理上是绝对一致的,但不同的教法针对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对象而说,因而它们在具体内容与价值上就理所当然地存在著差别。这就是我所谓“一切教法都是同一个教法”这一命题的真实意蕴之所在。

  当时佛陀想把以上教法的要领用简略语言概括出来,以便于一般人记忆和掌握,就说了下面这些偈颂。他说:

  在菩萨修行的阶位上,统摄了以下诸多内容:即,应予彻底消除的烦恼潜势力,奇妙的、净化了的生存方式,济度一切生命的浩大志向,引导生命进化的诸多修学方法等等,这些构成[菩萨修行皆位]的内容。根据佛所说的这些修学方法,勤勉进修,最终必然能把众生由生死流转状态引导到自由安乐状态,从而实现最高最圆满的觉悟。

  我曾说不同现象有不同的性质和分类,又说一切现象都是存在本性的显现,我说真理既表现在初级教法中,又表现在高级教法中,所以不同教法在根本原理上乃为一贯。

  有些人执著于分只言片辞,对于教法中的道理妄加推断,有人就把初级教法抬举到高级教法的阶位,也有人硬把高级教法降到初级教法的水平,还有人说两类教法在性质上互相乖悖,这些人本性愚昧,又固执己见,所以争论不休。

  当时观自在菩萨又请问佛陀说:世尊!在解析深奥意蕴的教法中,以上教法应该叫做什么名字呢?我们应当怎样去保护它、奉行它?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以上教法叫做“陈说菩萨修行阶位的、能引导生命向上进化的教法”,你应当按照教法揭示的修学方法展开进修、净化生命,这就是对教法的保护和奉行。

  在佛陀陈说这一教法时,与会大众中有七万五千个菩萨获得静中思维的修行精神结构,开发出了体认存在现象的无边智慧。

  

  原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声闻乘,若复大乘,唯是一乘①,此何密意?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如我于彼声闻乘中,宣说种种诸法自性,所谓五蕴或内六处、或外六处,如是等类;于大乘中,即说彼法同一法界②,同一理趣③故,我不说乘差别性④。于中或有如言于义妄起分别,一类增益,一类损减⑤,又于诸乘差别道理谓互相违,如是展转递兴诤论。如是名为此中密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诸地摄想所对治,殊胜生愿及诸学,

  由依佛说是大乘,于此善修成大觉。

  宣说诸法种种性,复说皆同一理趣,

  谓于下乘或上乘,故我说乘无异性。

  如言于义妄分别,或有增益或损减,

  谓此二种互相违,愚痴意解成乖诤。

  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于是解深密法门中,此名何教?我当云何奉持?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此名诸地波罗蜜多了义之教,于此诸地波罗蜜多了义之教汝当奉持。

  说此诸地波罗蜜多了义教时,于大会中,有七十五千菩萨皆得菩萨大乘光明三摩地。

  

  注释

  ①一乘:同一种教法。

  ②同一法界:种种类型的存在现象其实都是同一种存在现象。

  ③同一理趣:一切教法同样依据存在的真实本性而说,又同样将修行人引回到存在的真实本性。

  ④我不说乘差别性:我不认为在为以上两类人所陈说的教法中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⑤一类增益,一类损减:遁伦解释说:“闻说三乘同一如性,或执二乘同彼大乘,名为增益,或执大乘同彼二乘,名损减。”意谓,在听说不同的教法都是事物真实本性的显现后,有人就说旨在解除全部生命活动的教法在价值上是和成佛教法相等的,这一类人看不到初级教法的不足,这是在初级教法上“增益”了它所不具备的价值和品性;另外一些人就说旨在成佛的教法同旨在解除生命活动的教法在意义上是一致的,这些人也没有了解两种教法的差别,看不到成佛教法的优越性,把高级教法和初级教法在意义上给予抹平,这事实上就是在高级教法上“损减”了它本来具有的优越价值和品性。

  

  

  

《解深密经译注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