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发生巨大的飞跃,现在,作为修行人思维对象的东西,就在前两样事物上添加上存在各方面的属性和特性。此后,修行人在逐级升高的修行阶位上更加勤奋地修学实践,他把自己精神功能的方向集中到前面述及的三种对象上,愈来愈真切地迫近对象。
这种情形就好比铆工在日常生活中所体会的,铆工为了把粗钉子从物体中敲打出来,往往要巧妙地利用细钉子,菩萨们为了驱逐实体观念的种种执著,就把所有认知对象都体会是精神活动之产物,这样一来,对精神生活、精神生命构成严重染污的实体观念就被完全排除掉了,由于排除了实体观念的现实作用,染污生命本性的心理潜势力也最终得以放弃。
菩萨在修行阶位上一步比一步加功用力,这情形就跟淘金一样,淘金者要不断淘炼金块,排除其杂质,方能得到纯金,菩萨由于对实体观念及实体观念的心理潜势力进行反复破斥、反复排除,他最后就能净化心识,获得全面净化了的精神结构。与此同时,修行人就能把圆满显现的存在实态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就这样,菩萨在把一切事物收归心识活动的精神修行过程中,亲身开发出最高最圆满的觉悟之心。
原典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依奢摩他毗钵舍那勤修行故,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诸菩萨已得奢摩他毗钵舍那,依七真如,于如所闻所思法中,由胜定心,于善审定,于善思量,于善安立,真如性中内正思惟;彼于真如正思惟故,心于一切细相现行街能弃舍,何况粗相。
善男子!言细相者,谓心所执受相,或领纳相,或了别相,或杂染清净相,或内相,或外相,或内外相,或谓我当修行一切利有情相,或正智相,或真如相,或苦集灭道相,或有为相,或无为相,或有常相,或无常相,或苦有变异性相,或苦无变异性相,或有为异相相,或有为同相相,或知一切是一切已有一切相,或补特伽罗无我相或法无我相,于彼现行心能弃舍,彼既多住如是行故,于时时间从其一切系盖散动善修治心,从是已后,于七真如有七各别自内所证通达智生,名为见道。由得此故,名人菩萨正性离生,生如来家证得初地,又能受用此地胜德。彼于先时由得奢摩他毗钵舍那故,已得二种所缘,谓有分别影像所缘及无分别影像所缘。彼于今时得见道故,更证得事边际所缘,复于后后一切地中,进修修道,即于如是三种所缘作意思惟。
譬如有人以其细楔出于粗楔,如是菩萨依此以楔出楔方便遣内相故,一切随顺杂染分相皆悉除遣,相除遣故粗重亦遣,永害一切相粗重故,渐次于彼后后地中,如炼金法陶炼其心,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得所作成满所缘。善男子!如是菩萨于内止观正修行故,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译文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修行人应当怎样引发出菩萨利济群生的巨大威德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如果修行人善于观察精神活动六个方面的表现,他就一定能够引发出利济群生的巨大威德来。第一,他要如实观察各种各样的心识是怎样产生的:第二,他要如实观察心识与对象间的关系:第三,他要如实观察心识是怎样从束缚和染污中解脱出来的:第四,他要如实观察心识功能强化的情况;第五,他要如实观察心识功能弱化的情况:第六,他要如实观察心识作用厌弃流转、欣羡真理的自由品性。
所谓要如实观察心识作用产生时的情况,即要求修行人透彻了解十六种流转变动的心识作用在生起时的差别状况。
具体说来,第一个是被称作“阿陀那”的深层心识,它的感知功能极其细微、不易了解,它的内容时时刻刻都在变迁著,但在流转生灭中心识作用又维持著生命活动的自身同一性;此外,总的来说,深层心识把作为生命依据的自然界当作自己的感受对象。第二个是以种种事物作为对象的第六意识,它既可指能把物质、精神各个方面事物作为自己认识对象的有分析判断的第六意识,又可指能够伴随一切感觉活动、能够感受身心内外刺激的第六意识,还可以指在修行过程中获得了提高的第六意识,这个意识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把无穷无尽的内容放进自己的认知框架中,例如,它可以在一刹那之间进入好几种静中思维状态,也可以同时看见许多佛国世界,还可以同时看见在那些佛国世界中许多大修行正在不同地点所从事的利群济生的庄严事业,等等。第三个是指只能以少量事物少量内容作为自己认知对象的心识,这指的是系缚于欲念生命生存状况中的心识。第四个是能以大量事物大量内容作为自己认知对象的心识,这指的是没有欲念而有身体的那一生命状态中的心识。第五个是以无穷无尽的事物或内容作为认知对象的心识,这是在“无边的虚空”、“无边的思维”这两种生存状况中的心识。第六个是以极为微细的观念作为自己认知对象的心识,这指的是在“物质和思维似乎部不存在了”这一生存状况中的心识。第七个是住在三重世俗世界最边际的那一类生命的心识,即指处在“既没有思想活动、又并非没有思想活动]这一生存状况中的心识。第八个是没有实体观念的心识,这既指超越于流转生命之上的真正生命之心识,也指把认知对象融合到精神活动中来的心识状况。第九个是与痛苦烦恼相伴而生的心识,这是指处在“地狱”这一生存状况中的生命之心识。第十个是指可伴有各种感受活动的心识,这指的是欲念生命的心识状况。第十一个是指伴随著喜悦感受的心识,这是指在心念相续的修行状况中处于第一、第二个层次上的心识状况。第十二个是指伴随著快乐感受的心识,这是指在心念相续的思维状况中处于第三层次上的心识状况。第十三个是伴随著不苦不乐感受活动的心识,这是指在心念相续的思维状况中处于第四至第八五个修行层次上的心识状况。第十四个是与染污相伴而生的心识,这是指处在生灭流转、痛苦烦恼这一世俗生命状况中的心识。第十五个是与良善心理情绪相伴而生的心识,这里所谓的良善情绪,指无贪欲、无恨恶、无愚昧、信念佛法等,这是指正处在修行生活中的心识状况。第十六个是既不与良善情绪相伴、又不与邪恶情绪相伴的心识,人们在世俗生活中常常能经验到那种“非善非恶”的心识状况。
所谓善于观察认识活动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就是说要善于理解认识活动过程的真实本性,也就是要把一切现象领会为是精神活动的产物。
所谓善于观察心识从束缚中摆脱出来的情况,也即指正确地了解什么是束缚生命自由本性的事物,如果了解了实体观念及其心理潜势力的存在,那么就必然能通过修行活动把生命从这两重系缚中解放出来。
所谓善于观察心识作用功能强化的情况,就是说能如实了解那些能对治两重系缚力量的精神结构,当实体执著及其潜势力的影响增强时,精神结构功能也会相应地得到强化。
所谓善于观察心识功能弱化的情况,就是能如实了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精神结构的功能会弱化,修行人在践修过程中经常体会到,一旦实体执著及其潜势力的影响减弱时,修行精神功能的对治作用也会相应地弱化下来。
所谓观察心识作用的自由品性,也即是了解什么是精神期求摆脱的,什么是精神希望达成的?修行人在其精神生活中无不深深体会到:精神生命深切厌恶于痛苦烦恼、深切欣慕著自由安乐,这就是心识本质上的自由, 品性,我们几乎可以说,此种心识自由品性才是生命转化、进化和净化的真正基础。
原典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修行引发菩萨广大威德?
善男子!若诸菩萨善知六处,便能引发菩萨所有广大威德。一者善知心生,二者善知心住①,三者善知心出,四者善知心增,五者善知心减,六者善知方便。
云何善知心生?谓如实知十六行心生起差别,是名善知心生。十六行心生起差别者:
一者不可觉知坚住器识②生,谓阿陀那识:二者种种行相所缘识③生,谓顿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别意识,及顿取内外境界觉受,或顿于一念瞬息须臾现人多定,见多佛土、见多如来分别意识:三者小相所缘识生,谓欲界系识;四者大相所缘识生,谓色界系识;五者无量相所缘识生,谓空识无边处系识;六者徽细相昕缘识生,谓无所有处系识;七者边际相所缘识生,谓非想非非想处系识:八者无相识生,谓出世识及缘 灭识;九者苦俱行识生,谓地狱识:十者维受俱行识生,谓欲行识;十一喜俱行识生,谓初二静虑识;十二乐俱行识生,谓第三静虑识;十三不苦不乐俱行识生,谓从第四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识;十四染污俱行识生,谓诸烦恼及随烦恼相应识;十五善俱行识生,谓信等相应识;十六无记俱行识生,谓彼俱不相应识。
云何善知心住?谓如实知了别真如。
云何善知心出?谓如实知出二种缚,所谓相缚及粗重缚,此能善知,应令其心从如是出。
云何善知心增?谓如实知能治相缚粗重缚心,彼增长时彼积集时,亦得增长亦得积集,名善知增。
云何善知心减?谓如实知彼所封治相,及粗重所杂染心,彼衰退时彼揖减时,此亦衰退此亦损减,名善知减。
云何善知方便?谓如实知解脱、胜处,及与遍处,或修或遣。善男子!如是菩萨于诸菩萨广大威德,或已引发,或当引发,或现引发。
注释
①心住:认识与对象间的关系。
②不可觉知坚住器识:遁伦释为:“不可觉知者,赖耶行相难知,坚住相续名坚住;器识生者,能变能缘外器世界。”这是从三个方面来质定深层心识的特征:其一,深层心识的作用方式,尤其是它感知外境的方式,极其微细深密,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觉察列它的存在;其二,深层心识的感知活动虽然具有心识活动刹那流变的共性,但它在流变之中又保持自身的相续和绵延,它是自身同一的心识,看上去好像是常住不变动似的;第三,深层心识的活动内容是“缘外…
《解深密经译注 分别瑜伽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