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译注 分别瑜伽品第六▪P9

  ..续本文上一页诸圣教不得随欲②是毗钵舍那障;乐相杂住,于少喜足,当知俱障。由第一故不能造修,由第二故所修加行不到究竟。

  世尊!于五盖③中几是奢摩他障?几是毗钵舍那障?几是俱障?

  善男子!掉举恶作是奢摩他障;昏沉、睡眠、疑是毗钵舍那障;贪欲、嗔恚,当知俱障。

  世尊!齐何名得奢摩他道圆满清净?

  善男子!乃至所有惜沉睡眠正善除遣,齐是名得奢摩他道圆满清净。

  世尊!齐何名得尾钵舍那道圆满清净?

  善男子!乃至所有掉举恶作正善除遣,齐是名得毗钵舍那道圆满清净。

  注释

  ①二缚:两种系缚,即指下文的“相缚”和“鹿重缚”,前者指认知活动中的实体观念,后者指实体观念的心理潜势力。二者都能束缚生命自由进化的本性,所以被称作“缚” 。

  ②于诸圣教不得随欲:奘译此句较难解,菩提留支的译文是“圣人所说一切善法得闻不喜”,意甚明朗。

  ③五盖:盖,覆护、障蔽之义,指五种障蔽心识的心理状态。这五盖是:(一)贪欲盖,指贪恋贪著于世俗享受;(二)嗔恚盖,指对不利于已不合于已的对象环境产生恨恶怨愤的情绪;(三)睡眠盖,指无知无觉、失去思维功能;(四)掉举恶作盖,指精神不能专注于对象及由之引起的后悔情绪;(五)疑盖,指没有决断决择的能力,心灵常处于怀疑状态。

  译文

  弥勒菩萨又问:世尊!如果一个菩萨致力于培养修行精神结构,已经能现实地控制自己的修行状态,这时他要特别提防哪几种错误的运思方式?

  佛陀回答说:此时修行人要特别注意五种错误的运思,它们都能诱导心识,破坏刚刚创获的修行精神结构。第一种叫做错误的意念走向:第二种叫做错误的外境追逐:第三种叫做错误的内心贪恋:第四种叫做错误的客体观念之执著;第五种叫做错误的主体观念之执著。

  善男子!如果一个修行人在精神改变即将成功之际,突然放弃了先前誓愿成佛的广大志向,用“放弃生命活动”的要求代替了“追求圆满觉悟”的初衷,这就叫做错误的意念走向,如果一个修行人突然对美色、柔音、异香、奇味、妙触这五类极富诱惑力的外界事物产生浓烈兴趣,由自己的生存欲望为主干,携带种种伴随著的心理情绪,肆无忌惮地向外境扑去,这就叫做错误的外境追逐:如果一个修行人一心一意地投入到那种一切思维活动不再发生的精神感受里,牢牢守著这一似睡非睡的境界,或者他的精神更被此一状态中的邪恶情绪所染污了,以上这种运思就叫做错误的内心贪恋:如果修行人在培植新思维即将成功之际,却把修行精神所变现的认识对象当作外部实体来思考,这就是错误的客体观念之执著:如果修行人把自己的运思方向指向身体内部,他会对自己修行状态下的身体产生出极为真切的感受,根据内在的真切感受,他就在身体内部追求主宰性的自我,并由此激发骄慢之气,这就是错误的主体观念之执著。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根据我的理解,培育心念相续的思维和观照思维,这项工作是贯穿在修行人的整个修行活动过程中的。那么从菩萨初次迈入菩萨修行阶位一直到成就最高觉悟为止,在修行生活的每一级别、每一阶位上,精神改变活动特别著眼于消除何种身心障碍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精神改变活动在菩萨修行的初地,主要对治邪恶情绪、生命行为、生存活动等染污生命本性的事物的现实作用,诸种染污生命本性的事物之现实作用能将生命引导到更痛苦、更无希望的生存状态:在菩萨修行的二地,精神改变活动主要对治邪恶情绪极其细微的失控状态,邪恶情绪失控后的任何细微作用都将对生命的净化带来不利的影响:在菩萨修行的三地,精神改变活动主要著力清除对教法 的贪著心情,这种贪著情绪会妨害修行人对教法真谛的理解:在菩萨修行的四地,精神改变活动主要著力消除对修行境界的贪恋,修行人往往走不出内在感受的玄妙迷障:在菩萨修行的五地,精神改变活动致力于消除那种一向害怕生死流转,一向欣羡圆满安宁的心理,修行人的这种心理将引发错误的运思方式:在菩萨修行的六地,精神改变活动著力改变主观意向的心理提示作用,在修行人的持续努力中,此种主观意 的提示作用十分重要,但“提示,”不断外化为心理上的现实活动,自然就成了认识上的障碍;在菩萨修行的七地,精神改变活动主要著眼于消除主观意向极为隐蔽的“提示”作用,只有当一切提示作用不再存在时,修行人的生命活动方与真理融成一片: 在菩萨修行的八地,精神改变活动全力以赴地致力于开发生命中的巨大能量:在菩萨修行的九地,精神改变活动致力于清除语言障碍,开发出与真理相应的语言功能:在菩萨修行的第十地,精神改变活动致力于扩大生命的深度和广度,使自由和真理能在生命中完完全全地实现出来。

  善男子!精神改变活动在成佛的阶位上,主要致力于消除那些最细微的心理障碍和知识障碍,由于彻底消除了以自我主体的实体化执著为中心的心理障碍,生命就达到自由、安乐,由于彻底消除了以对对象客体的实体化执著为中心的知识障碍,真理就能在一切存在上圆满地获得昭示:依据最圆满的智慧与充分实现的真理,这就把存在的本性及生命的本性真实地开展出来了。

  原典

  世尊!若诸菩萨于奢摩他毗钵舍那现在前时,应知几种心散动法?

  善男子!应知五种:一者作意散动,二者外心散动,三者内心散动,四者相散动,五者粗重散动。

  善男子!若诸菩萨舍抄大乘相应作意,堕在声闻独觉相应诸作意中,当知是名作意散动;若于其外五种妙欲诸杂乱相,所有寻思随烦恼中,及于其外所缘境中,从心流散,当知是名外心散动;若由惜沈及以睡眠,或由沈没或由爱味三摩钵底,或由随一三摩钵底诸随烦恼之所染污,当知足名内心散动;若依外相,于内等持所行诸相,作意思惟名相散动;若内作意为缘,生起所有诸受,由粗重身计我起慢,当知是名粗重散动。

  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从初菩萨地乃至如来地,能对治何障?

  善男子!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于初地中对治恶趣烦恼业生杂染障;第二地中对治微细误犯现行障;第三地中对治欲贪障;第四地中对治定爱①及法爱②障;第五地中对治生死涅槃一向背趣障;第六地中封治相多现行障;第七地中对治细相现行障;第八地中对治于无相作功用,及于有相不得自在障;第九地中封治于一切种善巧言辞不得自在障;第十地中对治不得圆满法身证得障。

  善男子!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于如来地对治极微细、最极徽细烦恼障及所知障,由能永害如是障故,究竟证得无著无碍一切智见,依于所作成满所缘,建立最极清净法身。

  注释

  ①定爱:对于安宁安乐的精神感受之执著和偏爱。

  ②法爱:对教法的执著和贪恋。

  译文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菩萨是怎样通过培养修行精神结构,勤勉地改变著自己的精神活动,以致于最后亲身实现了最高最圆满的觉悟?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现实修行生活的具体展开过程是这样的:当菩萨们已经对修行精神结构的要领有所体会后,他就运用奇妙的认识方式对自己所接受所思考的有关存在真实本性的七种道理,进行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在与真理相应的思维方式里深入思考著存在的真实本性:由于他们对对象的认识是根据存在之本性而来,所以在他们的认知活动里能舍弃微细实体观念的任何现实作用,连微细的实体观念都舍弃掉了,更何竞争那些粗显的实体执著呢?

  善男子!让我们在此稍稍仔细地讨论一下。那所谓的“微细实体观念]是多种多样的,修行人愈是深切地改变著自己的思维结构,也就愈能逼真地体会到它们的纠缠。举例说来,有心识对对象的执取、对对象的感受、对对象的分析判断、心识或染污或净化的活动等等,每一种精神活动每一种生命动作里都有实体观念掺杂于其间:有关于内部主体的观念,有关于外部客体的观念,有时候这两种观念又混杂在一起发挥作用,有执著于利济其他生命的观念,有执著于正确知识的观念,有执著于存在本陆的观念、有执著于四种真理的观念,有执著于生命现象生灭造作、变动不居的观念,有执著于生命现象无生灭无造作的观念,有执著于事物常住不动的观念,有执著于事物刹那变迁的观念,有执著于生命现象痛苦烦恼的观念,有执著于一切烦恼痛苦均不存在的观念,有执著于生命型态种类差别的观念,有执著于贯穿种类差别的共性之观念,有执著于语言称谓背后实体存在的观念,有执著于生命活动主宰实体不存在的观念,有执著一切存在现象中主宰实体不存在的观念,等等:针对教法道理的每一理解里,也都有实体观念介入于其间。

  以上诸种细密繁杂的实体执著之现实活动均能被修行中的心识活动所摒弃,心识既然恒常地处在此一自我改变的修行过程中,在修行活动的每时每刻,修行人就能针对著束缚生命自由的事物、覆盖生命本性的事物以及引诱精神错误运思的事物,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强化著克服这些邪恶事物的方法。

  在此之后,修行人对有关七种存在本性的道理,就分别产生出亲切体认它们的奇妙智慧,到此地步,就可以说,修行人已经“看见”存在的真实本性了。他此时不必再运用知性、理性去推测存在本性是什么,他直接地现实地认识到了存在之本性。由于创获亲切体认存在本性的奇妙智慧,就可以说修行人已经步入舍弃世俗生命形式的正确道路,已经进入真理的家园,这就为修行人赢得菩萨修行中的第一地。再者,修行人在“看见”存在本性以前,已经可以对两种思维对象进行认知,即有分析判断的作为认知精神活动之产物的思维对象和无分析判断的作为认知精神活动之产物的思维对象。现在,修行人既已能现实地“看见”真理,他在认知功能上自然会…

《解深密经译注 分别瑜伽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