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空性相,此由空空能正除遣。
注释
①彼所依之相:遁伦解释说:“唯识门中,名依于识,识是所依。”这是说,事物的名称、概念以及名称、概念所诠表的对象本身都以“识”作为依据,换句话说,即事物的名称概念、名称概念所诠表的对象都是心识活动的产物。但是,心识活动也是依据因缘条件而起的,它自身也没有绝对的存在性,如果执著于心识活动的存在,那就仍然属于执著实体的认识方式,因此说,不仅对于“名”、“名自性”,而且对于二者所依据的心识活动都要除遣其实体执著。
②依了别真如作如是说:遁伦解释这一段话说:“喻中既任清水、净镜、不挠泉池堪观面像,时知合中,若善修心堪观真如者,知是唯识了别真如。以唯识门,一切境界皆是心影,初观境唯识,后观识如,名了别如,故云依了别真如作如是说。”遁伦的解释说明,对于“一切法唯识所现”的学理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一切存在现象都是心识活动的产物;其次,存在的真实样子、存在的真实本性也是净化了的心识活动之显现。这样,所谓大乘止观,所谓心念相续和观照思维,事实上都是把唯识学理提出来作为修行的方法和归宿。
译文
弥勒菩萨又问:世尊!当修行人在努力消除以上所列十种实体观念时,他究竟是在消除什么呢?他究竟从什么样的实体观念中解脱出来而实现生命自由?
佛陀回答说:消除以上所列十种实体观念时,事实上是在消除修行精神活动所变现的产物。修行人从束缚生命、染污生命本性的实体观念中解脱出来,举凡能染污生命、束缚生命的事物都在修行精神所清除之列。
善男子!有一个问题需要在此提醒,我说通过体会某种“实体不存在”的道理来消除某种实体执著,这并非是说对某种“实体不存在”的道理之领会不能同时消除其他各种实体执著,只是说,体会一种“不存在”的道理对于消除某一实体观念显得格外有力量而已。这正好比我们在有关流转生命过程的学理中所碰到的情形一样,举例说来,[对真理的愚昧无知”这一现象并非不能引发出“生命产生”乃至于“生命衰老死亡”等等诸多流转环节,但是,“对真理的愚昧无知”对于引发出“各种生存行为”这一环节特别有力量,它是后者最接近的条件,所以我说由“对真理的愚昧无知”就引发出“各种生存行为”来。上述道理正与此类似。
当时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曾经在“般若”中阐述过各种各样的“实体不存在”的道理,那么,对于“实体不存在”这一道理,总体上说应说怎样把握呢?我觉得,如果修行人能透视“实体不存在”的深奥道理,那么他就绝不至于因此犯错误,不会因为他对这一道理的特别研究而在心理上滋生可怕的骄气,我看到许多研究“般若”教法的人最后都可悲地陷入此种境地。
当时佛陀赞叹弥勒菩萨说:好呀,这个问题提得太切中时弊了。善男子!你现在能向佛请教这样深奥的问题,你事实上已经完全领会了“无实体存在”的教法真谛,你的提问旨在帮助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修行人,让他们不至因对“无实体存在”这一教法的误解而陷入更大的痛苦烦恼中。为什么这样说呢?善男子!我坦诚地告诉你们:如果菩萨对于“无实体存在”在学理上有错误,那也就把整个的成佛教法都给败坏了,因此你要一心静听,我现在就对以前的“般若”教法作一个总结,换句话说,我现在就将对各种“实体不存在”的道理之总体作一个概述。
善男子!如果在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和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这两类存在样态中,或者在这两类样态的诸多变形、诸多表现形式中,能够完全不执著意识处处计较处处虚构的实体观念,并且在不执著实体观念的同时,也根本不发生不执著实体的想法,这就是成佛教法对“实体不存在”的理念之根本理解。
原典
世尊!除遣如是十种相时,除遣何等?从何等相而得解脱?
善男子!除遣三摩地所行影像相,从杂染缚相而得解脱,彼亦除遣。
善男子!当知就胜说如是空治如是相,非不一一治一切相。譬如无明非不能生乃至老死诸杂染法,就胜但说能生于行,由是诸行亲近缘故。此中道理当知亦尔。
尔时,慈氏菩萨复白佛说:世尊!此中何等空是总空性相①?若诸菩萨了知是已,无有失坏于空性相,离增上慢?
尔时,世尊叹慈氏菩萨曰:善战!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令诸菩萨于空性相无有失坏。何以故?善男子!若诸菩萨于空性相有失坏者,便为失坏一切大乘。是故汝应谛听谛听,当为汝说总空性相。
善男子!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一切品类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毕竟远离性,及于此中都无所得,如是名为于大乘中总空相性。
注释
①总空性相:从总体上来说,实体不存在这一学理具有什么特征?
译文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这里所说的两种修行精神之思维方法,包括心念相续的思维和观照思维,它们究竟能包容、涵盖哪些种类奇妙的精神锻炼活动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我曾经说过,无穷无尽的修行人,就有无穷无尽的精神锻炼方法,你应当懂得,我这里所谈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是揭示修行精神的基本思维结构,因此,它们能包容、涵盖、统摄其他任何精神锻炼方法,那无穷无尽、千奇百怪的修行方法无非修行精神基本结构的变形和表现形式。
弥勒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这里所说以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作为其表征的修行精神结构,究竟以什么作为产生它的条件呢?
佛陀说:善男子!如果一个人能够严格地遵守正确的生活方式,他在接受佛教教法之后又能勤勉不懈地进行研究和思考,这样引发出来的正确见识就是引发修行精神结构的重要条件。
弥勒菩萨又问:世尊!培养心念相续的思维方法和观照思维方法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
佛陀说:善男子!消除了邪恶情绪的净化心识以及与真理相契合的智慧就是两种修行思维直接引发的结果。其次,一切修行人,包括要求放弃生命活动的修行人,以同情利济其他生命的修行人,追求最高觉悟的修行人,他们所获得的生命状态的美德和善行,诸如人格上的提高、人生事业的发达等等,这些也都是修行精神活动的产物 。
弥勒菩萨又问:世尊!培养两种思维能力的修行方法,在其现实活动里究竟有什么功效呢?
佛陀说:善男子!我们可以这样说,具体的践修能把生命从两种沉重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活动,就是修行生活的功效。哪两种事物能束缚生命的自由进化能力呢?其一是认知活动中的实体观念,其二是沈积在深层生命结构中的心理潜势力。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世尊!您曾经说过,有五样事情能够拖累生命,使其不能自由从事于向上的发达和进化。您说的这五样事情,哪些能阻碍心念相续思维方法的培养?哪些能阴碍观照思维的方法的培养?哪些能同时阻碍两种思维方法的培养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顾恋身家性命、顾恋经济财产,这两样事对培养心念相续的思维极有妨害:在听到真理教法之后不能从心理上真诚地激发出欢喜愉悦的感受,这种情况对培养观照思维极有妨害:喜欢住在热闹的地方,或者是听到一点教法之后就心满意足了,这两种情况能同时妨碍践修两种思维方法,为什么呢?由于他喜欢人烟稠密、喧喧攘攘的闹市,他根本就不可能痛下决心要去改变自己的精神活动:由于他浅尝辄止,稍有所得,即很自足,他就不可能沿著净化生命的正确道路彻底地走下去。
弥勒菩萨又问:世尊!您曾经说过,有五种心理状态对修行人认识能力的开发极有妨害,它们把生命活动的心识本性给障蔽了。现在,我想知道,这五种心理状态,哪些能妨害践修心念相续的思维,哪些能妨害践修观照思维?哪些既能妨害践修前者、又能妨害践修后者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精神在各种认识对象上晃来荡去,事后又对先前的作为不断地感到后悔,这种心理状态对于修行心念相续的思维很不利;精神处在昏昏沉沈的状态,或者干脆陷入无知无觉的睡眠之中,对一切道理抱著怀疑态度,从不肯承认有任何确定性的真理,这三种心理状态对修行观照思维很不利;对身家性命财产名誉等世俗事物的贪欲执著,对一切不利于己的事物抱著敌忾之心,这两种心理状态对修行两种思维均极不利。
弥勒菩萨又问:世尊!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我们方可判断说修行人心念相续的思维能力已经极为完善了?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如果一个修行人能把昏沉睡眠的精神状态从他的日常生活中彻底地排除掉,这就说明他心念相绩的思维能力已经极为完善了!
弥勒又问:那么,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我们方可判断说修行人的观照思维能力已经非常完善了?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如果一个修行人能把精神游离于认识对象及事后后悔的心理状态从他的日常生活中排除掉,那就说明他观照思维的能力已经非常完善了。
原典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能摄几种胜三摩地?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我所说无量声闻、菩萨、如来,有无量种胜三摩地,当知一切皆此所摄。
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以何为因?
善男子!清净尸罗清净闻思所成正见,以为其因。
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以何为果?
善男子!善清净戒、清净心、善清净慧以为其果。复次,善男子!一切声闻及如来等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
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能作何业?
善男子!此能解脱二缚①为业,所谓相缚及粗重缚。
世尊!如佛所说五种系中,几是奢摩他障?几是毗钵舍那障?几是俱障?
善男子!顾恋身财是奢摩他障;于…
《解深密经译注 分别瑜伽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