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把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别简略提示出来。如果修行人把总体教法作为思考对象,通过研究总体教法来培养两种修行精神结构,这样开发出来的奇妙认识能力就叫做一智慧”:如果修行人不是把教法总体作为思考对象,而是把某一个教法作为思考对象,据此研究来培养修行精神结构,这样开发出来的奇妙认识能力,就叫做“见地”。
原典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闻所成慧①了知其义,若思所成慧②了知其义,若奢摩他毗钵舍那修所成慧③了知其义,此何差别?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闻所成慧依止于文,但如其说未善意趣,未现在前, 随顺解脱,未能领受成解脱义;思所成慧亦依于文,不唯如说能善意趣,未现在前, 转顺解脱,未能领受成解脱义;若诸菩萨修所成慧,亦依于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说亦不如说,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现前;极顺解脱,已能领受成解脱义。善男子!是名三种知义差别。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吡钵舍那诸菩萨众,知法知义,云何为智?云何为见?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我无量门宣说智见二种差别,今当为汝略说其相。若缘总法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所有妙慧是名为智;若缘别法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所有妙慧是名为见。
注释
①闻所成慧:指听闻、接受佛法所得的智慧。经文以下对“闻所成慧”特征之分析,慧景做了非常贴切的解释,他说:“闻所成慧,依文比度,但如其说,未善文下意趣,末现证知,即非现量,但比量,但远随顺涅槃解脱,未现领受解脱义利。”译文参考了慧景的这一解说。
②思所成慧:指思考教法所得的智慧,慧景分析“思所成慧”的特征说:“思所成慧 ,亦依于文,不唯如说,亦善意趣,未现证知,胜前闻慧,名为转顺,虽胜闻慧,亦未现受解脱义利。”译文参考了慧景的这一疏释。 ③修所成慧:通过修学心念相续的思维和观照思维所获得的智慧,慧景解释说:“修所成慧,亦依于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说,亦不如说。据有漏修慧及后得智,缘理及事,影像相起现前,故云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三慧中胜,名极顺解脱,又能领受解脱义利,不同毗昙。”译文也参考十慧景的这一疏释。
译文
弥勒菩萨再次禀告佛陀说:世尊!那些致力于改变精神结构的菩萨们究竟根据什么来决定其思考方向?他们希望有什么样的思考方向?他们怎样避免把认知对象看成外在的独立实体?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我们前此一切讨论的前提是,所谓真理,就是存在本性与精神结构的同一,所以修行人是根据存在的本性来决定其思考方向的,他们希望在精神锻链过程中避免把认知对象及教法理念当成外在化的实体概念。如果不执著于对象的名称概念,不执著于名称概念所诠表的事物自身,也不执著于认知对象只是认识活动之产物这样一个事实,不因此又反转身来执著于精神活动的存在,这就能够把一切实体概念彻底地从认知活动中驱逐出去。对于名称概念是这样,对于命题、语词、一切关于存在的道理,也应该这样避免实体化的错误。广而言之,乃至于对各种存在类别的分析,也都应当在上述意义下予以理解:不能执著于存在种类的概念,不能执著抄概念所诠表的存在种类自身,也不执著于存在种类只是认知活动之显现这样一个事实,不因此又执著于认知活动的存在,这样也就能把实体化的存在种类之概念彻底地消除掉了。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人们谈到对存在本性的认识,那么,这个被称作“存在本性”的事物也需要通过修行精神活动予以进一步的排除吗?
佛陀回答说:你这个问题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因为照你的问法,就好像那被认识的“存在本性”真的是某种事物、某件东西似的,好像它显现在修行人的精神结构前面,就像一般事物呈现在世俗认识面前那样。你们要知道,那被认识的存在本性根本就不是一件东西、一个事物,修行人也绝没有涌生这样一个念头,说:我得到对存在本性的认识了:这样一来,究竟还留下什么需要排除呢?我每当谈到对存在本性的认识时,我指的就是这样一种认识,它足以驱除有关一切存在之现象及存在之本质的任何实体化观念,而绝对不是说,这对事物本性的认识活动又需要更高的认识阶段来修正它的错误。
弥勒菩萨又问:世尊!您在其他经典中曾提到几个譬喻,像浑浊的盛水器、不洁净的镜子、被扰动的泉水池等等,您说这几样东西都不能用作观察面像的工具,能够用来观察面像的应当是清澈的盛水器、洁净的镜子和平静的水池。同样道理,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地改变自己的精神结构,他的心识就不足以成为认识事物本性的工具,如果他能正确地改变其精神结构,净化其精神活动,那么,他的心识就可以用作认识事物本性的工具了。世尊!您这里所说的能认知事物本性的心识究竟是指什么样的能认知之心识呢?您是根据存在本性中的哪个方面这样说呢?
当时佛陀回答弥勒菩萨说:善男子!我这里说的是三种能认知之心识,即根据听闻教法而来的能认知之心识,根据思考教法而来的能认知之心识,以及根据修行所激发的能认知之心识。我是根据认识活动过程的真实本性作出这一陈说的。
弥勒菩萨又问:世尊!那些研究存在现象和存在本性的菩萨,为驱除实体执著而辛勤、刻苦的修行,那么,究竟有哪些种类的实体观念最难消除呢?如何才能够消除它们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有十个种类的实体观念最为执著、顽固,通过体会“一切存在现象都没有实体存在”这一道理就能够消除它们。这十种实体观念及相应的克制方法如下:第一,对于语言文字的执著,通过体会“一切现象都没有实体存在”这一道理就可消除此种执著;第二,对产生、保持、变化、消亡这生命活动四阶段相续转变的实体执著,通过体会“任何认知对象都没有实体存在”、“运动、变化的过程无穷无尽、无终无始”等道理就可以消除此种执著:第三,由于对生命中主观方面的研究,就产生对身体的执著以及自我观念的骄矜,通过体会“身体现象中没有实体存在”、“生命内部没有主宰自我的存在”等道理就可以消除此种执著:第四,由于对认识活动中客观方面的研究,就有对财产的执著,通过体会“一切外界现象均无实体存在”的道理就可以消除此种执著;第五,由于生命向外界环境的摄取,这就有了种种资生工具,从物质的供给一直到男侍女婢的奉承都在“资生工具”之列,于是引起对财产、家资、家庭地位的执著,由于世俗生活的成功,还更可引发内心中的自得、自足感,通过体会“身内身外一切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存在价值”、“世俗生命从根本上说来是没有存在价值”等道理就可以消除此种执著:第六,对无穷大的宇宙之执著,通过体会“空间没有实体存在”这一道理就可以消除此种执著;第七,对修行生活中安宁安乐的精神境界之执著,通过体会“精神活动有生有灭、变动不居”这一道理就可以消除此种执著:第八,对种种教法中包涵的理念、道理进行执著,通过体会“一切存在归根结底没有实体”、“一无所有的非存在自身也不存在”、 “没有实体的生命现象之一切活动终归没有实体存在”以及“圆满安乐的生命实态排斥任何世俗存在性”等道理就可以消除这些执著;第九,由于对净化了的生命自由状态之认识,就产生对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动的自由生命境界之执著,通过体会“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动的自由生命境界本质上排斥任何世俗存在性”就可以消除此种执著:第十,为了消除各种错误的实体观念,在运思时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能消除各种错误观念的“实体不存在”这一教法道理之上,于是又引起对“实体不存在”这一教法道理的执著,通过体会“实体不存在的这一观念也不存在”就可消除此种执著。
原典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毗钵舍那诸菩萨众,由何作意何等?云何除遣诸相?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与义相,若于其名及名自性无所得时,亦不观彼所之相①如是除遣。如于其名于句于文,于一切切义,当知亦尔。乃至于界及界自性无所得时,亦不观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
世尊!诸所了知真如义相,此真如相亦可遣不?
善男子!于所了知真如义中,都无有相,亦无所得,当何所遣?善男子!我说了知真如义时,能伏一切法义之相,非此了达余所能伏。
世尊!如世尊说浊水器喻、不净镜喻、挠泉池喻,不任观察自面影相,若堪任者与上相违。如是若有不善修心,则不堪任如实观察所有真如,若善修心,堪任观察。此说何等能观察心?依何真如而作是说?
善男子!此说三种能观察心,谓闻所成能观察心,若思所成能观察心,若修所成能观察心,依了别真如作如是说②。
世尊!如是了知法义菩萨,为遣诸相勤修加行,有几种相难可除遣?谁能除遣?
善男子!有十种相,空能除遣。何等为十?一者了知法义故,有种种文字相,此由一切法空能正除遣;二者了知安立真如义故,有生灭住异性相续随转相,此由相空及无先后空能正遣遗;三者了知能取义故,有顾恋身相及我慢相,此由内空及无所得空能正除遣;四者了知所取义故,有顾恋财相,此由外空能正除遣;五者了知受用义,男女承事资具相应故,有内安乐相,外净妙相,此由内外空及本性空能正除遣;六者了知建立义故,有无量相,此由大空能正除遣;七者了知无色故,有内寂静解脱相,此由有为空能正除遣;八者了知相真如义故,有补特伽罗无我相、法无我相,若唯识相及胜义相,此由毕竟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及胜义空能正除遣;九者由了知清净真如义故,有无为相无变异相,此由无为空、无变异空能正除遣;十者即于彼相对治空性作意思惟故…
《解深密经译注 分别瑜伽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