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譯注 分別瑜伽品第六▪P7

  ..續本文上一頁我把它們之間的主要差別簡略提示出來。如果修行人把總體教法作爲思考對象,通過研究總體教法來培養兩種修行精神結構,這樣開發出來的奇妙認識能力就叫做一智慧”:如果修行人不是把教法總體作爲思考對象,而是把某一個教法作爲思考對象,據此研究來培養修行精神結構,這樣開發出來的奇妙認識能力,就叫做“見地”。

  

  原典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若聞所成慧①了知其義,若思所成慧②了知其義,若奢摩他毗缽舍那修所成慧③了知其義,此何差別?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聞所成慧依止于文,但如其說未善意趣,未現在前, 隨順解脫,未能領受成解脫義;思所成慧亦依于文,不唯如說能善意趣,未現在前, 轉順解脫,未能領受成解脫義;若諸菩薩修所成慧,亦依于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說亦不如說,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叁摩地所行影像現前;極順解脫,已能領受成解脫義。善男子!是名叁種知義差別。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吡缽舍那諸菩薩衆,知法知義,雲何爲智?雲何爲見?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我無量門宣說智見二種差別,今當爲汝略說其相。若緣總法修奢摩他毗缽舍那,所有妙慧是名爲智;若緣別法修奢摩他毗缽舍那,所有妙慧是名爲見。

  

  注釋

  ①聞所成慧:指聽聞、接受佛法所得的智慧。經文以下對“聞所成慧”特征之分析,慧景做了非常貼切的解釋,他說:“聞所成慧,依文比度,但如其說,未善文下意趣,末現證知,即非現量,但比量,但遠隨順涅槃解脫,未現領受解脫義利。”譯文參考了慧景的這一解說。

  ②思所成慧:指思考教法所得的智慧,慧景分析“思所成慧”的特征說:“思所成慧 ,亦依于文,不唯如說,亦善意趣,未現證知,勝前聞慧,名爲轉順,雖勝聞慧,亦未現受解脫義利。”譯文參考了慧景的這一疏釋。 ③修所成慧:通過修學心念相續的思維和觀照思維所獲得的智慧,慧景解釋說:“修所成慧,亦依于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說,亦不如說。據有漏修慧及後得智,緣理及事,影像相起現前,故雲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叁摩地所行影像,叁慧中勝,名極順解脫,又能領受解脫義利,不同毗昙。”譯文也參考十慧景的這一疏釋。

  譯文

  彌勒菩薩再次禀告佛陀說:世尊!那些致力于改變精神結構的菩薩們究竟根據什麼來決定其思考方向?他們希望有什麼樣的思考方向?他們怎樣避免把認知對象看成外在的獨立實體?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我們前此一切討論的前提是,所謂真理,就是存在本性與精神結構的同一,所以修行人是根據存在的本性來決定其思考方向的,他們希望在精神鍛鏈過程中避免把認知對象及教法理念當成外在化的實體概念。如果不執著于對象的名稱概念,不執著于名稱概念所诠表的事物自身,也不執著于認知對象只是認識活動之産物這樣一個事實,不因此又反轉身來執著于精神活動的存在,這就能夠把一切實體概念徹底地從認知活動中驅逐出去。對于名稱概念是這樣,對于命題、語詞、一切關于存在的道理,也應該這樣避免實體化的錯誤。廣而言之,乃至于對各種存在類別的分析,也都應當在上述意義下予以理解:不能執著于存在種類的概念,不能執著抄概念所诠表的存在種類自身,也不執著于存在種類只是認知活動之顯現這樣一個事實,不因此又執著于認知活動的存在,這樣也就能把實體化的存在種類之概念徹底地消除掉了。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人們談到對存在本性的認識,那麼,這個被稱作“存在本性”的事物也需要通過修行精神活動予以進一步的排除嗎?

  佛陀回答說:你這個問題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因爲照你的問法,就好像那被認識的“存在本性”真的是某種事物、某件東西似的,好像它顯現在修行人的精神結構前面,就像一般事物呈現在世俗認識面前那樣。你們要知道,那被認識的存在本性根本就不是一件東西、一個事物,修行人也絕沒有湧生這樣一個念頭,說:我得到對存在本性的認識了:這樣一來,究竟還留下什麼需要排除呢?我每當談到對存在本性的認識時,我指的就是這樣一種認識,它足以驅除有關一切存在之現象及存在之本質的任何實體化觀念,而絕對不是說,這對事物本性的認識活動又需要更高的認識階段來修正它的錯誤。

  彌勒菩薩又問:世尊!您在其他經典中曾提到幾個譬喻,像渾濁的盛水器、不潔淨的鏡子、被擾動的泉水池等等,您說這幾樣東西都不能用作觀察面像的工具,能夠用來觀察面像的應當是清澈的盛水器、潔淨的鏡子和平靜的水池。同樣道理,如果一個人沒有正確地改變自己的精神結構,他的心識就不足以成爲認識事物本性的工具,如果他能正確地改變其精神結構,淨化其精神活動,那麼,他的心識就可以用作認識事物本性的工具了。世尊!您這裏所說的能認知事物本性的心識究竟是指什麼樣的能認知之心識呢?您是根據存在本性中的哪個方面這樣說呢?

  當時佛陀回答彌勒菩薩說:善男子!我這裏說的是叁種能認知之心識,即根據聽聞教法而來的能認知之心識,根據思考教法而來的能認知之心識,以及根據修行所激發的能認知之心識。我是根據認識活動過程的真實本性作出這一陳說的。

  彌勒菩薩又問:世尊!那些研究存在現象和存在本性的菩薩,爲驅除實體執著而辛勤、刻苦的修行,那麼,究竟有哪些種類的實體觀念最難消除呢?如何才能夠消除它們呢?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有十個種類的實體觀念最爲執著、頑固,通過體會“一切存在現象都沒有實體存在”這一道理就能夠消除它們。這十種實體觀念及相應的克製方法如下:第一,對于語言文字的執著,通過體會“一切現象都沒有實體存在”這一道理就可消除此種執著;第二,對産生、保持、變化、消亡這生命活動四階段相續轉變的實體執著,通過體會“任何認知對象都沒有實體存在”、“運動、變化的過程無窮無盡、無終無始”等道理就可以消除此種執著:第叁,由于對生命中主觀方面的研究,就産生對身體的執著以及自我觀念的驕矜,通過體會“身體現象中沒有實體存在”、“生命內部沒有主宰自我的存在”等道理就可以消除此種執著:第四,由于對認識活動中客觀方面的研究,就有對財産的執著,通過體會“一切外界現象均無實體存在”的道理就可以消除此種執著;第五,由于生命向外界環境的攝取,這就有了種種資生工具,從物質的供給一直到男侍女婢的奉承都在“資生工具”之列,于是引起對財産、家資、家庭地位的執著,由于世俗生活的成功,還更可引發內心中的自得、自足感,通過體會“身內身外一切事物都沒有絕對的存在價值”、“世俗生命從根本上說來是沒有存在價值”等道理就可以消除此種執著:第六,對無窮大的宇宙之執著,通過體會“空間沒有實體存在”這一道理就可以消除此種執著;第七,對修行生活中安甯安樂的精神境界之執著,通過體會“精神活動有生有滅、變動不居”這一道理就可以消除此種執著:第八,對種種教法中包涵的理念、道理進行執著,通過體會“一切存在歸根結底沒有實體”、“一無所有的非存在自身也不存在”、 “沒有實體的生命現象之一切活動終歸沒有實體存在”以及“圓滿安樂的生命實態排斥任何世俗存在性”等道理就可以消除這些執著;第九,由于對淨化了的生命自由狀態之認識,就産生對沒有造作沒有生滅變動的自由生命境界之執著,通過體會“沒有造作沒有生滅變動的自由生命境界本質上排斥任何世俗存在性”就可以消除此種執著:第十,爲了消除各種錯誤的實體觀念,在運思時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能消除各種錯誤觀念的“實體不存在”這一教法道理之上,于是又引起對“實體不存在”這一教法道理的執著,通過體會“實體不存在的這一觀念也不存在”就可消除此種執著。

  

  原典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毗缽舍那諸菩薩衆,由何作意何等?雲何除遣諸相?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與義相,若于其名及名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之相①如是除遣。如于其名于句于文,于一切切義,當知亦爾。乃至于界及界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

  世尊!諸所了知真如義相,此真如相亦可遣不?

  善男子!于所了知真如義中,都無有相,亦無所得,當何所遣?善男子!我說了知真如義時,能伏一切法義之相,非此了達余所能伏。

  世尊!如世尊說濁水器喻、不淨鏡喻、撓泉池喻,不任觀察自面影相,若堪任者與上相違。如是若有不善修心,則不堪任如實觀察所有真如,若善修心,堪任觀察。此說何等能觀察心?依何真如而作是說?

  善男子!此說叁種能觀察心,謂聞所成能觀察心,若思所成能觀察心,若修所成能觀察心,依了別真如作如是說②。

  世尊!如是了知法義菩薩,爲遣諸相勤修加行,有幾種相難可除遣?誰能除遣?

  善男子!有十種相,空能除遣。何等爲十?一者了知法義故,有種種文字相,此由一切法空能正除遣;二者了知安立真如義故,有生滅住異性相續隨轉相,此由相空及無先後空能正遣遺;叁者了知能取義故,有顧戀身相及我慢相,此由內空及無所得空能正除遣;四者了知所取義故,有顧戀財相,此由外空能正除遣;五者了知受用義,男女承事資具相應故,有內安樂相,外淨妙相,此由內外空及本性空能正除遣;六者了知建立義故,有無量相,此由大空能正除遣;七者了知無色故,有內寂靜解脫相,此由有爲空能正除遣;八者了知相真如義故,有補特伽羅無我相、法無我相,若唯識相及勝義相,此由畢竟空、無性空、無性自性空及勝義空能正除遣;九者由了知清淨真如義故,有無爲相無變異相,此由無爲空、無變異空能正除遣;十者即于彼相對治空性作意思惟故…

《解深密經譯注 分別瑜伽品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