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譯注 分別瑜伽品第六▪P8

  ..續本文上一頁,有空性相,此由空空能正除遣。

  注釋

  ①彼所依之相:遁倫解釋說:“唯識門中,名依于識,識是所依。”這是說,事物的名稱、概念以及名稱、概念所诠表的對象本身都以“識”作爲依據,換句話說,即事物的名稱概念、名稱概念所诠表的對象都是心識活動的産物。但是,心識活動也是依據因緣條件而起的,它自身也沒有絕對的存在性,如果執著于心識活動的存在,那就仍然屬于執著實體的認識方式,因此說,不僅對于“名”、“名自性”,而且對于二者所依據的心識活動都要除遣其實體執著。

  ②依了別真如作如是說:遁倫解釋這一段話說:“喻中既任清水、淨鏡、不撓泉池堪觀面像,時知合中,若善修心堪觀真如者,知是唯識了別真如。以唯識門,一切境界皆是心影,初觀境唯識,後觀識如,名了別如,故雲依了別真如作如是說。”遁倫的解釋說明,對于“一切法唯識所現”的學理應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首先,一切存在現象都是心識活動的産物;其次,存在的真實樣子、存在的真實本性也是淨化了的心識活動之顯現。這樣,所謂大乘止觀,所謂心念相續和觀照思維,事實上都是把唯識學理提出來作爲修行的方法和歸宿。

  譯文

  彌勒菩薩又問:世尊!當修行人在努力消除以上所列十種實體觀念時,他究竟是在消除什麼呢?他究竟從什麼樣的實體觀念中解脫出來而實現生命自由?

  佛陀回答說:消除以上所列十種實體觀念時,事實上是在消除修行精神活動所變現的産物。修行人從束縛生命、染汙生命本性的實體觀念中解脫出來,舉凡能染汙生命、束縛生命的事物都在修行精神所清除之列。

  善男子!有一個問題需要在此提醒,我說通過體會某種“實體不存在”的道理來消除某種實體執著,這並非是說對某種“實體不存在”的道理之領會不能同時消除其他各種實體執著,只是說,體會一種“不存在”的道理對于消除某一實體觀念顯得格外有力量而已。這正好比我們在有關流轉生命過程的學理中所碰到的情形一樣,舉例說來,[對真理的愚昧無知”這一現象並非不能引發出“生命産生”乃至于“生命衰老死亡”等等諸多流轉環節,但是,“對真理的愚昧無知”對于引發出“各種生存行爲”這一環節特別有力量,它是後者最接近的條件,所以我說由“對真理的愚昧無知”就引發出“各種生存行爲”來。上述道理正與此類似。

  當時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曾經在“般若”中闡述過各種各樣的“實體不存在”的道理,那麼,對于“實體不存在”這一道理,總體上說應說怎樣把握呢?我覺得,如果修行人能透視“實體不存在”的深奧道理,那麼他就絕不至于因此犯錯誤,不會因爲他對這一道理的特別研究而在心理上滋生可怕的驕氣,我看到許多研究“般若”教法的人最後都可悲地陷入此種境地。

  當時佛陀贊歎彌勒菩薩說:好呀,這個問題提得太切中時弊了。善男子!你現在能向佛請教這樣深奧的問題,你事實上已經完全領會了“無實體存在”的教法真谛,你的提問旨在幫助現在和未來的一切修行人,讓他們不至因對“無實體存在”這一教法的誤解而陷入更大的痛苦煩惱中。爲什麼這樣說呢?善男子!我坦誠地告訴你們:如果菩薩對于“無實體存在”在學理上有錯誤,那也就把整個的成佛教法都給敗壞了,因此你要一心靜聽,我現在就對以前的“般若”教法作一個總結,換句話說,我現在就將對各種“實體不存在”的道理之總體作一個概述。

  善男子!如果在依據因緣條件流轉的生命樣態和圓滿成就的存在實態這兩類存在樣態中,或者在這兩類樣態的諸多變形、諸多表現形式中,能夠完全不執著意識處處計較處處虛構的實體觀念,並且在不執著實體觀念的同時,也根本不發生不執著實體的想法,這就是成佛教法對“實體不存在”的理念之根本理解。

  原典

  世尊!除遣如是十種相時,除遣何等?從何等相而得解脫?

  善男子!除遣叁摩地所行影像相,從雜染縛相而得解脫,彼亦除遣。

  善男子!當知就勝說如是空治如是相,非不一一治一切相。譬如無明非不能生乃至老死諸雜染法,就勝但說能生于行,由是諸行親近緣故。此中道理當知亦爾。

  爾時,慈氏菩薩複白佛說:世尊!此中何等空是總空性相①?若諸菩薩了知是已,無有失壞于空性相,離增上慢?

  爾時,世尊歎慈氏菩薩曰:善戰!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請問如來如是深義,令諸菩薩于空性相無有失壞。何以故?善男子!若諸菩薩于空性相有失壞者,便爲失壞一切大乘。是故汝應谛聽谛聽,當爲汝說總空性相。

  善男子!若于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中,一切品類雜染清淨遍計所執相畢竟遠離性,及于此中都無所得,如是名爲于大乘中總空相性。

  

  注釋

  ①總空性相:從總體上來說,實體不存在這一學理具有什麼特征?

  

  譯文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您這裏所說的兩種修行精神之思維方法,包括心念相續的思維和觀照思維,它們究竟能包容、涵蓋哪些種類奇妙的精神鍛煉活動呢?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我曾經說過,無窮無盡的修行人,就有無窮無盡的精神鍛煉方法,你應當懂得,我這裏所談的心念相續思維和觀照思維,是揭示修行精神的基本思維結構,因此,它們能包容、涵蓋、統攝其他任何精神鍛煉方法,那無窮無盡、千奇百怪的修行方法無非修行精神基本結構的變形和表現形式。

  彌勒又禀告佛陀說:世尊!您這裏所說以心念相續思維和觀照思維作爲其表征的修行精神結構,究竟以什麼作爲産生它的條件呢?

  佛陀說:善男子!如果一個人能夠嚴格地遵守正確的生活方式,他在接受佛教教法之後又能勤勉不懈地進行研究和思考,這樣引發出來的正確見識就是引發修行精神結構的重要條件。

  彌勒菩薩又問:世尊!培養心念相續的思維方法和觀照思維方法到底會産生什麼樣的結果呢?

  佛陀說:善男子!消除了邪惡情緒的淨化心識以及與真理相契合的智慧就是兩種修行思維直接引發的結果。其次,一切修行人,包括要求放棄生命活動的修行人,以同情利濟其他生命的修行人,追求最高覺悟的修行人,他們所獲得的生命狀態的美德和善行,諸如人格上的提高、人生事業的發達等等,這些也都是修行精神活動的産物 。

  彌勒菩薩又問:世尊!培養兩種思維能力的修行方法,在其現實活動裏究竟有什麼功效呢?

  佛陀說:善男子!我們可以這樣說,具體的踐修能把生命從兩種沈重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的活動,就是修行生活的功效。哪兩種事物能束縛生命的自由進化能力呢?其一是認知活動中的實體觀念,其二是沈積在深層生命結構中的心理潛勢力。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世尊!您曾經說過,有五樣事情能夠拖累生命,使其不能自由從事于向上的發達和進化。您說的這五樣事情,哪些能阻礙心念相續思維方法的培養?哪些能陰礙觀照思維的方法的培養?哪些能同時阻礙兩種思維方法的培養呢?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顧戀身家性命、顧戀經濟財産,這兩樣事對培養心念相續的思維極有妨害:在聽到真理教法之後不能從心理上真誠地激發出歡喜愉悅的感受,這種情況對培養觀照思維極有妨害:喜歡住在熱鬧的地方,或者是聽到一點教法之後就心滿意足了,這兩種情況能同時妨礙踐修兩種思維方法,爲什麼呢?由于他喜歡人煙稠密、喧喧攘攘的鬧市,他根本就不可能痛下決心要去改變自己的精神活動:由于他淺嘗辄止,稍有所得,即很自足,他就不可能沿著淨化生命的正確道路徹底地走下去。

  彌勒菩薩又問:世尊!您曾經說過,有五種心理狀態對修行人認識能力的開發極有妨害,它們把生命活動的心識本性給障蔽了。現在,我想知道,這五種心理狀態,哪些能妨害踐修心念相續的思維,哪些能妨害踐修觀照思維?哪些既能妨害踐修前者、又能妨害踐修後者呢?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精神在各種認識對象上晃來蕩去,事後又對先前的作爲不斷地感到後悔,這種心理狀態對于修行心念相續的思維很不利;精神處在昏昏沈沈的狀態,或者幹脆陷入無知無覺的睡眠之中,對一切道理抱著懷疑態度,從不肯承認有任何確定性的真理,這叁種心理狀態對修行觀照思維很不利;對身家性命財産名譽等世俗事物的貪欲執著,對一切不利于己的事物抱著敵忾之心,這兩種心理狀態對修行兩種思維均極不利。

  彌勒菩薩又問:世尊!究竟到了什麼程度,我們方可判斷說修行人心念相續的思維能力已經極爲完善了?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如果一個修行人能把昏沈睡眠的精神狀態從他的日常生活中徹底地排除掉,這就說明他心念相績的思維能力已經極爲完善了!

  彌勒又問:那麼,究竟到了什麼程度,我們方可判斷說修行人的觀照思維能力已經非常完善了?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如果一個修行人能把精神遊離于認識對象及事後後悔的心理狀態從他的日常生活中排除掉,那就說明他觀照思維的能力已經非常完善了。

  

  原典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此奢摩他毗缽舍那能攝幾種勝叁摩地?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如我所說無量聲聞、菩薩、如來,有無量種勝叁摩地,當知一切皆此所攝。

  世尊!此奢摩他毗缽舍那以何爲因?

  善男子!清淨屍羅清淨聞思所成正見,以爲其因。

  世尊!此奢摩他毗缽舍那以何爲果?

  善男子!善清淨戒、清淨心、善清淨慧以爲其果。複次,善男子!一切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毗缽舍那所得之果。

  世尊!此奢摩他毗缽舍那能作何業?

  善男子!此能解脫二縛①爲業,所謂相縛及粗重縛。

  世尊!如佛所說五種系中,幾是奢摩他障?幾是毗缽舍那障?幾是俱障?

  善男子!顧戀身財是奢摩他障;于…

《解深密經譯注 分別瑜伽品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