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譯注 分別瑜伽品第六▪P10

  ..續本文上一頁發生巨大的飛躍,現在,作爲修行人思維對象的東西,就在前兩樣事物上添加上存在各方面的屬性和特性。此後,修行人在逐級升高的修行階位上更加勤奮地修學實踐,他把自己精神功能的方向集中到前面述及的叁種對象上,愈來愈真切地迫近對象。

  這種情形就好比鉚工在日常生活中所體會的,鉚工爲了把粗釘子從物體中敲打出來,往往要巧妙地利用細釘子,菩薩們爲了驅逐實體觀念的種種執著,就把所有認知對象都體會是精神活動之産物,這樣一來,對精神生活、精神生命構成嚴重染汙的實體觀念就被完全排除掉了,由于排除了實體觀念的現實作用,染汙生命本性的心理潛勢力也最終得以放棄。

  菩薩在修行階位上一步比一步加功用力,這情形就跟淘金一樣,淘金者要不斷淘煉金塊,排除其雜質,方能得到純金,菩薩由于對實體觀念及實體觀念的心理潛勢力進行反複破斥、反複排除,他最後就能淨化心識,獲得全面淨化了的精神結構。與此同時,修行人就能把圓滿顯現的存在實態作爲自己的認識對象。就這樣,菩薩在把一切事物收歸心識活動的精神修行過程中,親身開發出最高最圓滿的覺悟之心。

  

  原典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依奢摩他毗缽舍那勤修行故,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諸菩薩已得奢摩他毗缽舍那,依七真如,于如所聞所思法中,由勝定心,于善審定,于善思量,于善安立,真如性中內正思惟;彼于真如正思惟故,心于一切細相現行街能棄舍,何況粗相。

  善男子!言細相者,謂心所執受相,或領納相,或了別相,或雜染清淨相,或內相,或外相,或內外相,或謂我當修行一切利有情相,或正智相,或真如相,或苦集滅道相,或有爲相,或無爲相,或有常相,或無常相,或苦有變異性相,或苦無變異性相,或有爲異相相,或有爲同相相,或知一切是一切已有一切相,或補特伽羅無我相或法無我相,于彼現行心能棄舍,彼既多住如是行故,于時時間從其一切系蓋散動善修治心,從是已後,于七真如有七各別自內所證通達智生,名爲見道。由得此故,名人菩薩正性離生,生如來家證得初地,又能受用此地勝德。彼于先時由得奢摩他毗缽舍那故,已得二種所緣,謂有分別影像所緣及無分別影像所緣。彼于今時得見道故,更證得事邊際所緣,複于後後一切地中,進修修道,即于如是叁種所緣作意思惟。

  譬如有人以其細楔出于粗楔,如是菩薩依此以楔出楔方便遣內相故,一切隨順雜染分相皆悉除遣,相除遣故粗重亦遣,永害一切相粗重故,漸次于彼後後地中,如煉金法陶煉其心,乃至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又得所作成滿所緣。善男子!如是菩薩于內止觀正修行故,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譯文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修行人應當怎樣引發出菩薩利濟群生的巨大威德呢?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如果修行人善于觀察精神活動六個方面的表現,他就一定能夠引發出利濟群生的巨大威德來。第一,他要如實觀察各種各樣的心識是怎樣産生的:第二,他要如實觀察心識與對象間的關系:第叁,他要如實觀察心識是怎樣從束縛和染汙中解脫出來的:第四,他要如實觀察心識功能強化的情況;第五,他要如實觀察心識功能弱化的情況:第六,他要如實觀察心識作用厭棄流轉、欣羨真理的自由品性。

  所謂要如實觀察心識作用産生時的情況,即要求修行人透徹了解十六種流轉變動的心識作用在生起時的差別狀況。

  具體說來,第一個是被稱作“阿陀那”的深層心識,它的感知功能極其細微、不易了解,它的內容時時刻刻都在變遷著,但在流轉生滅中心識作用又維持著生命活動的自身同一性;此外,總的來說,深層心識把作爲生命依據的自然界當作自己的感受對象。第二個是以種種事物作爲對象的第六意識,它既可指能把物質、精神各個方面事物作爲自己認識對象的有分析判斷的第六意識,又可指能夠伴隨一切感覺活動、能夠感受身心內外刺激的第六意識,還可以指在修行過程中獲得了提高的第六意識,這個意識能夠在極短時間內把無窮無盡的內容放進自己的認知框架中,例如,它可以在一刹那之間進入好幾種靜中思維狀態,也可以同時看見許多佛國世界,還可以同時看見在那些佛國世界中許多大修行正在不同地點所從事的利群濟生的莊嚴事業,等等。第叁個是指只能以少量事物少量內容作爲自己認知對象的心識,這指的是系縛于欲念生命生存狀況中的心識。第四個是能以大量事物大量內容作爲自己認知對象的心識,這指的是沒有欲念而有身體的那一生命狀態中的心識。第五個是以無窮無盡的事物或內容作爲認知對象的心識,這是在“無邊的虛空”、“無邊的思維”這兩種生存狀況中的心識。第六個是以極爲微細的觀念作爲自己認知對象的心識,這指的是在“物質和思維似乎部不存在了”這一生存狀況中的心識。第七個是住在叁重世俗世界最邊際的那一類生命的心識,即指處在“既沒有思想活動、又並非沒有思想活動]這一生存狀況中的心識。第八個是沒有實體觀念的心識,這既指超越于流轉生命之上的真正生命之心識,也指把認知對象融合到精神活動中來的心識狀況。第九個是與痛苦煩惱相伴而生的心識,這是指處在“地獄”這一生存狀況中的生命之心識。第十個是指可伴有各種感受活動的心識,這指的是欲念生命的心識狀況。第十一個是指伴隨著喜悅感受的心識,這是指在心念相續的修行狀況中處于第一、第二個層次上的心識狀況。第十二個是指伴隨著快樂感受的心識,這是指在心念相續的思維狀況中處于第叁層次上的心識狀況。第十叁個是伴隨著不苦不樂感受活動的心識,這是指在心念相續的思維狀況中處于第四至第八五個修行層次上的心識狀況。第十四個是與染汙相伴而生的心識,這是指處在生滅流轉、痛苦煩惱這一世俗生命狀況中的心識。第十五個是與良善心理情緒相伴而生的心識,這裏所謂的良善情緒,指無貪欲、無恨惡、無愚昧、信念佛法等,這是指正處在修行生活中的心識狀況。第十六個是既不與良善情緒相伴、又不與邪惡情緒相伴的心識,人們在世俗生活中常常能經驗到那種“非善非惡”的心識狀況。

  所謂善于觀察認識活動與對象之間的關系,就是說要善于理解認識活動過程的真實本性,也就是要把一切現象領會爲是精神活動的産物。

  所謂善于觀察心識從束縛中擺脫出來的情況,也即指正確地了解什麼是束縛生命自由本性的事物,如果了解了實體觀念及其心理潛勢力的存在,那麼就必然能通過修行活動把生命從這兩重系縛中解放出來。

  所謂善于觀察心識作用功能強化的情況,就是說能如實了解那些能對治兩重系縛力量的精神結構,當實體執著及其潛勢力的影響增強時,精神結構功能也會相應地得到強化。

  所謂善于觀察心識功能弱化的情況,就是能如實了解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精神結構的功能會弱化,修行人在踐修過程中經常體會到,一旦實體執著及其潛勢力的影響減弱時,修行精神功能的對治作用也會相應地弱化下來。

  所謂觀察心識作用的自由品性,也即是了解什麼是精神期求擺脫的,什麼是精神希望達成的?修行人在其精神生活中無不深深體會到:精神生命深切厭惡于痛苦煩惱、深切欣慕著自由安樂,這就是心識本質上的自由, 品性,我們幾乎可以說,此種心識自由品性才是生命轉化、進化和淨化的真正基礎。

  原典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雲何修行引發菩薩廣大威德?

  善男子!若諸菩薩善知六處,便能引發菩薩所有廣大威德。一者善知心生,二者善知心住①,叁者善知心出,四者善知心增,五者善知心減,六者善知方便。

  雲何善知心生?謂如實知十六行心生起差別,是名善知心生。十六行心生起差別者:

  一者不可覺知堅住器識②生,謂阿陀那識:二者種種行相所緣識③生,謂頓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別意識,及頓取內外境界覺受,或頓于一念瞬息須臾現人多定,見多佛土、見多如來分別意識:叁者小相所緣識生,謂欲界系識;四者大相所緣識生,謂色界系識;五者無量相所緣識生,謂空識無邊處系識;六者徽細相昕緣識生,謂無所有處系識;七者邊際相所緣識生,謂非想非非想處系識:八者無相識生,謂出世識及緣  滅識;九者苦俱行識生,謂地獄識:十者維受俱行識生,謂欲行識;十一喜俱行識生,謂初二靜慮識;十二樂俱行識生,謂第叁靜慮識;十叁不苦不樂俱行識生,謂從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識;十四染汙俱行識生,謂諸煩惱及隨煩惱相應識;十五善俱行識生,謂信等相應識;十六無記俱行識生,謂彼俱不相應識。

  雲何善知心住?謂如實知了別真如。

  雲何善知心出?謂如實知出二種縛,所謂相縛及粗重縛,此能善知,應令其心從如是出。

  雲何善知心增?謂如實知能治相縛粗重縛心,彼增長時彼積集時,亦得增長亦得積集,名善知增。

  雲何善知心減?謂如實知彼所封治相,及粗重所雜染心,彼衰退時彼揖減時,此亦衰退此亦損減,名善知減。

  雲何善知方便?謂如實知解脫、勝處,及與遍處,或修或遣。善男子!如是菩薩于諸菩薩廣大威德,或已引發,或當引發,或現引發。

  

  注釋

  ①心住:認識與對象間的關系。

  ②不可覺知堅住器識:遁倫釋爲:“不可覺知者,賴耶行相難知,堅住相續名堅住;器識生者,能變能緣外器世界。”這是從叁個方面來質定深層心識的特征:其一,深層心識的作用方式,尤其是它感知外境的方式,極其微細深密,因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很難覺察列它的存在;其二,深層心識的感知活動雖然具有心識活動刹那流變的共性,但它在流變之中又保持自身的相續和綿延,它是自身同一的心識,看上去好像是常住不變動似的;第叁,深層心識的活動內容是“緣外…

《解深密經譯注 分別瑜伽品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