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義者,謂叁界中叁種雜染:一者煩惱雜染,二者業雜染,叁者生雜染。
清淨義者,謂即如是叁種雜染,所有離系菩提分法。
善男子!如是十種,當知普攝一切諸義。
注釋
①拘胝:數量單位,指極大量之義。
譯文
佛陀又說:善男子,那些菩薩因爲對存在的五個方面情況有著透徹的把握,我就說他們全面領會了真理教法中的道理。這是指存在哪五個方面的情況呢?
其一是他能全面把握存在現象的質體,這就是說,對于生命構造中的五類成分聚集體,認知活動中的主觀方面及客觀方面等等,菩薩對這一切認識對象的自身特質都已獲得全面的詳盡的知識。
其二是他能全面把握存在現象的各種屬性,我們知道,每一個認識對象有著各種屬性的差別,例如:事物促成流轉變動的屬性,事物與真理相應的屬性,有助于生命進化的屬性,有害于生命進化的屬性,事物由諸種條件推動的屬性,過去、現在和未來這叁際時間間隔的屬性,每一事物産生、持續及變化的階段性,生命病變的永遠可能性,逼迫苦惱的世俗生命品性,生命墮落的自身必然性,存在的本性,存在本性的
終極性,一切現象與存在本性的不離性等等,以上是有關存在現象和生命活動的:至于我的真理性教法,在具體施設及安排上也有各種特性的不同,例如,廣說與略說的差別,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普遍適用的教法,只對某些時間地點適用、另外一些時間地點則不適用的教法,只提出問題而不正面回答問題的教法,一概置而不答的教法,真實意蘊深藏不露的教法,一切意蘊顯露無遺的教法等等。以上關于事物各個方面屬性、特性的認識,也就是關于差別性的認識,它們能使有關質體的知識,進一步准確、豐富和深化起來。
其叁是他能全面把握認識質體和屬性的認識方法,這實際上指的是旨在改變精神結構的各種修行方法,包括培養注意力的方法、培養去惡行善的意志力的方法等等。
由于這些修行方法是生命轉化、進化的基本原因,所以,我們說菩薩把握了認識質體及其屬性的認識方法,也就等于說菩薩把握了生命淨化的原因和條件。
其四是菩薩全面把握了生命淨化的表現和結果,菩薩從以下諸方面觀察生命淨化的結果:舍棄掉了邪惡情緒的現實活動或把這些邪惡情緒置于有效的精神控製下,完全控製邪惡情緒一切現實活動後的身心安甯狀態,要求放棄生命活動的修行人與佛陀共具的美德、智慧和力量,佛陀獨具而其他修行聖人不具備的美德、智慧和力量等等。菩薩對上述修行活動的諸種表現和結果已經獲得全面而詳盡的知識。
其五是菩薩把握了教化其他生命的智慧和方法,這是說,菩薩不僅能通過切實修行使淨化生命的理想在自身中實現出來,而且能把自己體會的真理以適當的方式向其他生命闡述出來,以便于他人的進行。善男子!以上五義,普攝一切諸義。
其次,善男子!那些菩薩由于能透徹把握存在四個方面的意義,我就說他們對于佛教教法中的道理已經完全理解了。這裏說的是存在哪四個方面的意義呢?第一,他把握了“執受”的意義,所謂執受,這是指深層心識把感覺器官、身體以及外界事物領會爲是屬于自己的、是自己所有的;第二,他把握了“領納”的意義,所謂領納,是指當外界事物刺激身心時,會在心理上産生叁種感受功能,包括痛苦之感受、快樂之感受、既不痛苦又不快樂之感受;第叁,他把握了“了別”的意義,所謂了別,就是分析、區別的意思,指意識對于認識對象的認知功能,意識在對象身上出作出一定的判斷,區分它們“是此”或“是彼”等,這就是意識的“了別”功能;第四,他把握了“染汙”和“淨化”的意義,所謂染汙,這是指心識被潛能、欲念等各種生命活動中的邪惡成分所玷汙,由于這些邪惡成分的存在,生命的真實本性就被障蔽、束縛 、染汙了:所謂淨化,則克指通過改變精神結構突破染汙成分而使生命向上發達向上淨化。善男子!以上四義,普攝一切諸義。
再次,善男子!那些菩薩由于能把握存在叁個方面的意義,我就說他們對于佛陀教法中包涵的道理已經完全理解了。這是指存在哪叁個方面的意義呢?其一是語言文字的自身意義,其二是事物本性方面的道理,其叁是有關存在類別的知識。
善男子!所謂語言文字的意義,這可包括名稱、命題及單詞等叁個方面。關于事物本性方面的道理,可以從十個方面來概括:一是存在的真實本性,二是生命痛苦煩惱的日常狀態,叁是需要徹底予以清除的、造成生命痛苦煩惱的基本原因,四是親身實現的圓滿生命狀態,五是通向這一狀態的道路、方法,六是對以上諸方面進行更細密的分類、力圖揭示出存在各方面的本質屬性,七是研究語言與存在相互聯系的親密關系,八是研究痛苦煩惱及其造成的原因等這類事物,它們障礙著真理的揭示、生命自由的實現,九是研究對于真理的實現有著有益影響的事物,十是研究各種修行行爲的過失和功德。
關于存在類別的知識總的看來,應該是這樣的,我們把存在分成五個類型:其一是純粹的自然界,在所有存在現象中,自然界自成一類:其二是生命現象,在所有存在現象中,生命以其獨有的德性品性而自成一類:其叁是指與真理相應的各種教法,教法作爲真理的诠釋形式,具有獨特的品性和功能,因而應當自成一類;其四是指生命圓滿實現自由的最高安樂狀態,這一狀態代表生命重重進化、重重淨化後的真實形式,因而自成一類:最後是通向生命自由的方法與道路,這些方法和道路對于修行生活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而在研究上也可自成一類。善男子!以上五義,普攝一切諸義。
原典
複次,善男子!彼諸菩薩由能了知五種義故,名爲知義。何等五義?一者遍知事,二者遍知義,叁者遍知因,四者得遍知果,五者于此覺了。
善男子!此中遍知事者,當知即是一切所知,謂或諸蘊,或諸內處,或諸外處,如是一切。
遍知義者,乃至所有品類差別所應知境,謂世俗故,或勝義故,或功德故,或過失故,緣故,世故,或生、或住、或壞相①故,或如病等故,或苦集等故,或真如實際法界等故,或廣略故,或一向記故,或分別記故,或反問記故,或置記故,或隱密故,或顯了故,如是等類,當知一切名遍知義。
言遍知因者,當知即是能取前二菩提分法,所謂念住或正斷等。
得遍知果者,謂貪恚癡永斷毗奈耶,及貪恚癡一切永斷諸沙門果,及我所說聲聞如來若共不共世出世間所有功德,于彼作證。
于此覺了者,謂即于此作證法中,諸解脫智,廣爲他說宣揚開示。善男子!如是五義,當知普攝一切諸義。
複次,善男子!彼諸菩薩由能了知四種義故,名爲知義。何等四義?一者心執受義,二者領納義,叁者了別義,四者維染清淨義。善男子!如是四義,當知普攝一切諸義。
複次,善男子!彼諸菩薩由能了知叁種義故,名爲知義。何等叁義?一者文義, 二者義義,叁者界義。
善男子!言文義者,謂名身等。義義當知複有十種:一者真實相,二者遍知相, 叁者永斷相,四者作證相,五者修習相,六者即彼真實相等品差別相,七者所依能依相屬相②,八者即遍知等障凝法相,九者即彼隨順法相,十者不遍知等及遍知等過蔔功德相。
言界義者,謂五種界:一者器世界,二者有情界,叁者法界,四者所調伏界③,五者調伏方便界④。善男子!如是五義,當知普攝一切諸義。
注釋
①或生、或住、或壞相:有爲法存在的叁個階段。生,指産生;住,指保持;壞,指消亡。
②所依能依相屬相:所依是“義”,能依是“名”,即指語言與存在的相互關系。
③調伏界:即滅谛涅槃,指圓滿安樂自由的生命狀態。
④調伏方便界:即道谛,指通向真理的方法與道路。
譯文
彌勒菩薩再度禀告佛陀說:世尊!修行人運用聽聞佛法所得的智慧能對教法中的道理有所認識:運用思考教法所得的智慧能對教法中的道理有所認識;如果修行人一心培養心念相續的思維能力和觀照思維能力,運用修行所得的智慧也能認識教法中的道理。現在,我想知道,以上叁種認識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聽聞所得的智慧是根據教法語言而來的,它只是把教法語言所表達的理念加以比較、猜測、推理和引申,卻沒有對語言背後的蘊味給予深切的體會:它不是自己親身體會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識:它有助于生命從痛苦煩惱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但它還沒有讓修行人現實地體會到生命解脫的真實效果。運用思考所得的智慧也是根據教法語言而來的,但它不僅僅把教法語言所表達的理念加以比較、推理和引申,並且能對語言背後的意蘊加以深切的領會:它也還不是修行人親身體會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識,它對生命的解脫有著更大的促進作用,但它也還沒有讓修行人現實地體會到生命解脫的真實效果。至于說菩薩通過改變日常思維結構,通過培養心念相續的思維和觀照思維所開發的智慧,它既根據語言文字而來,又不僅僅依據語言文字,既可根據語言文字的理念比較、推理而出,又不僅僅局限于比較、推理的理性認識之範圍:它能對語言背後的意蘊加以透切的體會,已能把一切的認識對象都正確地領會爲是修行精神活動之産物,從而得以徹底消除外在實體的錯誤觀念:它能對生命自由的實現起著最大的促進作用,它已能讓修行人親身體會到生命自由的真實效果。善男子,以上即解析叁種認識間的主要區別。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著力培養心念相續思維能力和觀照思維能力的那些菩薩們能認識存在的現象和本質,那麼什麼叫做智慧呢?什麼叫做見地呢?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我曾經在很多場合談及智慧與見地這二者之間的差別,現在,…
《解深密經譯注 分別瑜伽品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