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譯注 一切法相品第四▪P2

  ..續本文上一頁執毛輪故、熏識成種生後時依他。如淨眼人見法本性,譬根本智,證圓成實。”按照慧景的解說,眼睛有 毛病的人,因爲視覺器官上的病變,看見一些正常人不應該看到的視覺圖像,這就是“遍計執性”;病眼人的視覺錯誤在持久延續後,會化爲潛在勢力影響他未來的視覺功能,這就是“依他起性”。神泰的解說則與慧景不同,神泰說:“眩翳過患者,執爲定實發毛等,名過愚,喻遍計所執定有性法;若眩翳識變爲發毛等,從因緣生無有定性,喻依他性。”這是說,視覺器官有毛病的人看見一般人看不到的視覺圖像,這並不是“遍計執性”,因爲從有毛病的視覺功能引發出錯誤的視覺圖像來,這恰恰是依據因緣條件而産生的現象,是“依他起性”;但是視覺功能不正常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視覺功能有毛病,也不肯承認視覺功能有毛病,相反他們會執著于自己的視覺圖像,把它們看成是真正實在的,這種執著才是“過愚” ,才是“遍計所執性”。按,以上二說中,慧景之說略顯迂曲,于經文義脈又極難貫達,神泰所說則明快暢通,應取泰說。

  ③頗胝迦寶:佛典所記諸種寶物之一。

  ④帝青大青末尼寶像:即帝釋之青如意珠,亦爲佛典所記諸種寶物之一。

  ⑤末羅羯多:即車渠,亦爲佛典所記諸種寶物之一。

  

  譯文

  德本!其次,我們看到,一般人在研究存在現象時,通常認定名稱概念總是和相應的對象連結在一起的,對象是名稱所依據的,名稱則能稱述對象,因此,只要有某一名稱存在著,那就必定有名稱所稱述的對象存在著,這種思維方法就會導致在一切語言名稱背後去尋找被稱謂、被指向的對象之實體,據此我們就能了解到什麼是意識處處計較所虛構的實體存在樣態了:由對語言背後實體的執著,導致對一切認知對象、一切存在現象的實體執著,由于這些執著會在生命活動中化爲潛在勢力,積累在生命結構的深層,因此能決定著未來生命活動的方向,據此我們就能了解什麼是依據因緣條件而流轉的生命現象了:在因緣流轉的生命活動中,如果排除了對存在的實體執著,這就淨化了生命,使生命的真實本性得以顯現,據此我們就能了解什麼是圓滿成就的存在實態了。

  善男子!如果菩薩們在依據因緣條件流轉的生命樣態中,能如實理解意識處處虛構的實體樣態,那麼他也就懂得什麼東西是絕對不存在的了:如果菩薩們能如實理解依據因緣條件流轉的生命樣態,那麼他也就懂得什麼是有染汙的生命活動了:再者,如果菩薩們能如實理解生命圓滿成就的真實樣態,那麼他也就懂得什麼是淨化的生命活動了。

  善男子!如果那些菩薩在依據因緣條件流轉的生命樣態中如實認識到什麼是絕對不存在的東西,那麼他就必然能消除一切有染汙的生命活動,如果他能消除一切有染汙的生命活動,那他就必然能把生命由染汙狀態提升到淨化狀態。

  總起來說,德本!由于那些菩薩如實認識了意識處處虛構的實體樣態,依據因緣條件流轉的生命樣態以及存在的真實本性,那麼他也就能如實理解什麼是絕對不存在的東西,什麼是相對存在有染汙的生命活動,什麼是絕對存在淨化的生命活動;如果他們如實理解了什麼是絕對不存在的東西,那他就必然能排除生命活動中的染汙成分,如果他能排除生命活動中的一切染汙成分,那麼他的生命活動就必然能過渡到淨化狀態。到此地步,就可以說他已經能透徹認識存在的叁種樣態了,所以,佛才成立一類菩薩,他們就叫做“已經能夠透徹認識存在叁種樣態的菩薩”。

  當時佛陀想把以上教法的大意用簡略語言概括出來,以便于一般人記憶和掌握,就說了下面這些偈頌。他說:

  如果修行人不懂得什麼是絕對不存在的,那麼他就不知道該如何改造有染汙的生命活動,而如果不能徹底消除生命活動中的染汙成分,那也就不可能使生命淨化起來。不能對生命活動中的種種錯誤進行認真研究,隨心所欲,那就會殘害其他的生命,必須對存在的叁種樣態進行透徹地研究,如果不存在的東西不能斷然放棄,存在而有染汙的東西不能認真改造,那就永遠不能看透生命的本性,這種人的生活真值得同情。

  原典

  複次,德本!相名相應①以爲緣故,遍計所執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執以爲緣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無執以爲緣故,圓成實相而可了知。

  善男子!若諸菩薩能于諸法依他起相上,如實了知遍計所執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無相之法②;若諸菩薩如實了知依他起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雜染相法;若諸菩薩如實了知圓成實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清淨相法。

  善男子!若諸菩薩能于依他起相上,如實了知無相之法,即能斷滅雜染相法;若能斷滅雜染相法,即能證得清淨相法。

  如是,德本!由諸菩薩如實了知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故,如實了知諸無相法、雜染相法、清淨相法;如實了知無相法故,斷滅一切雜染相法;斷滅一切染相法故,證得一切清淨相法。齊此名爲于諸法相善巧菩薩,如來齊此施設彼爲于諸法相善巧菩薩。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若不了知無相法,雜染相法不能斷;

  不能雜染相法故,壞證微妙淨相法。

  不觀諸行衆過失,放逸過失害衆生;

  懈怠住法動法中,無有失壞可憐愍③。

  注釋

  ①相名相應:執著對象和名稱之間一定相應,即有一定的名稱,就一定有名稱所指謂的對象之實體存在。

  ②如實了知一切無相之法:如實了解哪些東西是絕對不存在的。無相,是指不存在之義。

  ③懈怠住法動法中,無有失壞可憐愍:遁倫記載了注釋家對這兩句話的幾種不同解釋:其一,玄奘釋爲:“懈怠者,不修定之本,住法者是定,動法中是散亂也。無有失壞可憐愍者,由懈怠故,無上住法名無,有上動法名有,由彼無定有散亂故,故于彼身中失于正法,名爲失壞,故可憐愍。”這是說,不能認真修學靜中思維,對 一些有染汙的生命現象又不能認真改造,所以他終身不能實現真理,這是非常值得憐愍的。

  其二,神泰解釋說:“住法是定,動法是亂,失壞有二,一無住法故失壞,二有動法故失壞,失壞之時,皆由懈怠故爾者,爲此故可憐愍。”神泰之說完全宗奘師而來,但比奘說稍顯明快。

  慧景的解釋是:“真實性不生不滅,故名住法,遍計執依他有生滅,故名動法。懈怠住法動法中者,失無壞有,故雲無有失壞也。無即真實性空理,有乃依他遍計所執妄有法也。此人失壞叁性理,故可憐愍。”這是說,“住法”又叫做“無”,“動法”又叫做“有”。“無”就是指存在的真實本性,存在的真實本性是不生不滅的,所以稱之爲“無”,無,就是無生滅之義;“有”是因緣而起、遍計執著的東西,這些東西是有生有滅的,所以說是“有”,有,即有生滅之義;不能很好地理解存在的真實本性,不能親自使真理實現出來,這就失壞了“無”,不能很好地理解“遍計執”和“依他起”的本性,應該予以徹底斷除的東西未能予以斷除,應該給予深刻改造的東西未能認真改造,這就失壞了“有”。

  按,以上諸說均可通,譯文取慧景的解說。

  

  

  

《解深密經譯注 一切法相品第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