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译注 一切法相品第四▪P2

  ..续本文上一页执毛轮故、熏识成种生后时依他。如净眼人见法本性,譬根本智,证圆成实。”按照慧景的解说,眼睛有 毛病的人,因为视觉器官上的病变,看见一些正常人不应该看到的视觉图像,这就是“遍计执性”;病眼人的视觉错误在持久延续后,会化为潜在势力影响他未来的视觉功能,这就是“依他起性”。神泰的解说则与慧景不同,神泰说:“眩翳过患者,执为定实发毛等,名过愚,喻遍计所执定有性法;若眩翳识变为发毛等,从因缘生无有定性,喻依他性。”这是说,视觉器官有毛病的人看见一般人看不到的视觉图像,这并不是“遍计执性”,因为从有毛病的视觉功能引发出错误的视觉图像来,这恰恰是依据因缘条件而产生的现象,是“依他起性”;但是视觉功能不正常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视觉功能有毛病,也不肯承认视觉功能有毛病,相反他们会执著于自己的视觉图像,把它们看成是真正实在的,这种执著才是“过愚” ,才是“遍计所执性”。按,以上二说中,慧景之说略显迂曲,于经文义脉又极难贯达,神泰所说则明快畅通,应取泰说。

  ③颇胝迦宝:佛典所记诸种宝物之一。

  ④帝青大青末尼宝像:即帝释之青如意珠,亦为佛典所记诸种宝物之一。

  ⑤末罗羯多:即车渠,亦为佛典所记诸种宝物之一。

  

  译文

  德本!其次,我们看到,一般人在研究存在现象时,通常认定名称概念总是和相应的对象连结在一起的,对象是名称所依据的,名称则能称述对象,因此,只要有某一名称存在著,那就必定有名称所称述的对象存在著,这种思维方法就会导致在一切语言名称背后去寻找被称谓、被指向的对象之实体,据此我们就能了解到什么是意识处处计较所虚构的实体存在样态了:由对语言背后实体的执著,导致对一切认知对象、一切存在现象的实体执著,由于这些执著会在生命活动中化为潜在势力,积累在生命结构的深层,因此能决定著未来生命活动的方向,据此我们就能了解什么是依据因缘条件而流转的生命现象了:在因缘流转的生命活动中,如果排除了对存在的实体执著,这就净化了生命,使生命的真实本性得以显现,据此我们就能了解什么是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了。

  善男子!如果菩萨们在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中,能如实理解意识处处虚构的实体样态,那么他也就懂得什么东西是绝对不存在的了:如果菩萨们能如实理解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那么他也就懂得什么是有染污的生命活动了:再者,如果菩萨们能如实理解生命圆满成就的真实样态,那么他也就懂得什么是净化的生命活动了。

  善男子!如果那些菩萨在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中如实认识到什么是绝对不存在的东西,那么他就必然能消除一切有染污的生命活动,如果他能消除一切有染污的生命活动,那他就必然能把生命由染污状态提升到净化状态。

  总起来说,德本!由于那些菩萨如实认识了意识处处虚构的实体样态,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以及存在的真实本性,那么他也就能如实理解什么是绝对不存在的东西,什么是相对存在有染污的生命活动,什么是绝对存在净化的生命活动;如果他们如实理解了什么是绝对不存在的东西,那他就必然能排除生命活动中的染污成分,如果他能排除生命活动中的一切染污成分,那么他的生命活动就必然能过渡到净化状态。到此地步,就可以说他已经能透彻认识存在的三种样态了,所以,佛才成立一类菩萨,他们就叫做“已经能够透彻认识存在三种样态的菩萨”。

  当时佛陀想把以上教法的大意用简略语言概括出来,以便于一般人记忆和掌握,就说了下面这些偈颂。他说:

  如果修行人不懂得什么是绝对不存在的,那么他就不知道该如何改造有染污的生命活动,而如果不能彻底消除生命活动中的染污成分,那也就不可能使生命净化起来。不能对生命活动中的种种错误进行认真研究,随心所欲,那就会残害其他的生命,必须对存在的三种样态进行透彻地研究,如果不存在的东西不能断然放弃,存在而有染污的东西不能认真改造,那就永远不能看透生命的本性,这种人的生活真值得同情。

  原典

  复次,德本!相名相应①以为缘故,遍计所执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执以为缘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无执以为缘故,圆成实相而可了知。

  善男子!若诸菩萨能于诸法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无相之法②;若诸菩萨如实了知依他起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杂染相法;若诸菩萨如实了知圆成实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清净相法。

  善男子!若诸菩萨能于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无相之法,即能断灭杂染相法;若能断灭杂染相法,即能证得清净相法。

  如是,德本!由诸菩萨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故,如实了知诸无相法、杂染相法、清净相法;如实了知无相法故,断灭一切杂染相法;断灭一切染相法故,证得一切清净相法。齐此名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如来齐此施设彼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若不了知无相法,杂染相法不能断;

  不能杂染相法故,坏证微妙净相法。

  不观诸行众过失,放逸过失害众生;

  懈怠住法动法中,无有失坏可怜愍③。

  注释

  ①相名相应:执著对象和名称之间一定相应,即有一定的名称,就一定有名称所指谓的对象之实体存在。

  ②如实了知一切无相之法:如实了解哪些东西是绝对不存在的。无相,是指不存在之义。

  ③懈怠住法动法中,无有失坏可怜愍:遁伦记载了注释家对这两句话的几种不同解释:其一,玄奘释为:“懈怠者,不修定之本,住法者是定,动法中是散乱也。无有失坏可怜愍者,由懈怠故,无上住法名无,有上动法名有,由彼无定有散乱故,故于彼身中失于正法,名为失坏,故可怜愍。”这是说,不能认真修学静中思维,对 一些有染污的生命现象又不能认真改造,所以他终身不能实现真理,这是非常值得怜愍的。

  其二,神泰解释说:“住法是定,动法是乱,失坏有二,一无住法故失坏,二有动法故失坏,失坏之时,皆由懈怠故尔者,为此故可怜愍。”神泰之说完全宗奘师而来,但比奘说稍显明快。

  慧景的解释是:“真实性不生不灭,故名住法,遍计执依他有生灭,故名动法。懈怠住法动法中者,失无坏有,故云无有失坏也。无即真实性空理,有乃依他遍计所执妄有法也。此人失坏三性理,故可怜愍。”这是说,“住法”又叫做“无”,“动法”又叫做“有”。“无”就是指存在的真实本性,存在的真实本性是不生不灭的,所以称之为“无”,无,就是无生灭之义;“有”是因缘而起、遍计执著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有生有灭的,所以说是“有”,有,即有生灭之义;不能很好地理解存在的真实本性,不能亲自使真理实现出来,这就失坏了“无”,不能很好地理解“遍计执”和“依他起”的本性,应该予以彻底断除的东西未能予以断除,应该给予深刻改造的东西未能认真改造,这就失坏了“有”。

  按,以上诸说均可通,译文取慧景的解说。

  

  

  

《解深密经译注 一切法相品第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