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譯注 序品第一▪P2

  ..續本文上一頁畏懼任何的邪惡勢力,不遭受邪惡力量的幹撓和侵犯,所以說是“無畏圓滿” 。

  (23)如來莊嚴之所依處:大意是,佛國世界是佛一切功業智慧的源泉和歸宿。莊嚴,指佛以功業智慧自利利他。這是“住處圓滿”,即是說,佛的一切智慧功業以佛國世界作爲基礎、保障,所以說其功業智慧絕不會消失,它們依據的場所是圓滿的。

  (24)大念慧行以爲遊路:大意是說,念慧行依序可配合叁慧,也就是依聞力可念持所說 ,以思力來抉擇理,以修力來趣入證果。遊路,即“所走的道路”,這是“路圓滿”,意思是說,菩薩修行時所依據的方法、所選擇的道路是絕對正確、絕對可以導向真理的,所以說是“路圓滿”。

  (25)止:修行精神結構的一個方面,即心念相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狀態。

  (26)觀:修行精神結構的另一個方面,即指觀照思維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狀態。

  (27)大止妙觀以爲所乘:大意是,修行人認真修學心念相續的思維方法和觀照思維方法 ,根據這兩種修行精神結構的培養,使生命從生滅狀態中提升出來,這是“乘圓滿”。乘,有載義、筏義、渡義。止觀修行能把生命由流轉變動的此岸引導到安樂自由的彼岸,所以說是“乘圓滿”。

  (28)空:親光解釋說:“遍計所執生、法無我,說名爲空。”這是明確地把“空”解釋成“一切存在現象實體的不存在”,這是著眼于存在論來解釋的。

  (29)無相:親光解釋說:“相謂十相,一色、二聲、叁香、四味、五觸:六男、七女、八生、九老、十死,即是涅槃無此相,故名無相。”其中,色聲香味觸五相指物質世界,男女二相指生命世界,生老死叁相指前二者都必須經曆的發展叁階段。事實上,佛家所說的“無相”是從認識角度著眼的,一切認知對象都沒有實體的存在,一切認知對象都是認知活動本身的顯現和産物,因此被看成獨立于認識活動之外的對象實體事實上是不存在的,這就是“無相”。

  (30)無願:親光解釋說:“願謂求願,觀叁界苦,無所顧願,故名無願。”“無願”是從修行論角度著眼的,由于一切存在現象都沒有實體,一切認知對象也都沒有實體,所以無論是在日常生活還是在修行生活中,在起心動念的每一刹那,都不應有與實體執著相聯系的希願、希求。“無願”實際上是把“無實體性”的教法道理切實運用到日常修行生活中,駕馭精神活動的走向,以便使生命活動真正介入到向上淨化的道業中去。

  (31)解脫:解除系縛、解放身心的枷鎖,使生命從生死煩惱中脫離出來。

  (32)空、無相、無願解脫爲所入門:徹底研究一切存在現象沒有實體、認知對象沒有實體以及駕馭自己精神活動的流向這叁條原理,這就等于找到了通向佛陀宮殿的大門,這是“門圓滿”。以上叁條學理能使生命實現徹底的進化,能把生命提升到佛國世界的莊嚴風光裹,能使生命親睹佛陀的真實面目,所以說它們是通向佛陀宮殿的門徑。

  (33)大寶花王衆:大就是勝之意,寶花王即紅蓮花,佛陀宮殿的雕飾物。以此比喻佛陀法王所起的諸種勝妙功德。

  (34)無量功德衆所莊嚴,大寶花王衆所建立大宮殿中:大意是,佛陀那朵朵紅蓮雕飾而成的宮殿金碧輝煌,堂皇莊嚴,它們是由佛、菩薩、天龍八部以及其他一切修行人用美德和智慧築造起來的。這是“依持圓滿”,意思是說,佛陀宮殿依據美德和智慧,美德和智慧超越一切凡知俗行,所以它是圓滿的。

  譯文

  世尊,他已經獲得最高、最圓滿的覺悟,他生命的一切活動都是淨化了的,既不像一般衆生那樣如膠似漆地執著著生死狀態,也不像要求擺脫一切身心活動的修行人,貪戀著安甯安樂的內心感受,身心也不得自由!佛的一切生命活動都出于真理,出于存在的真實本性,他的一切生命活動又都歸向真理,歸向存在的真實本性。他同性生命,珍視生命,永遠用慈悲的心腸感受著世俗生命的種種苦痛。他的智慧同其他契合真理的覺者相似,他的道業也與他們相同。他已破除對自我的實體執著,身心自由、圓滿安樂;他已破除一切知識障礙,他把存在的實態看得清清楚楚,他的教法是真理的表述,一切世間的學說和理論都不能將它動搖。他面對的一切境界和對象都不能障礙他、系縛他,或者誘惑他,他在一切境界裏徜佯往複,就像信步走在真理的家園 。他借助世間語言成立的佛教教法是奇妙殊勝的,對之不可用日常意識妄加推測,也不可用世間語言輕率論斷。他在現實的生命活動裏,能正確地推斷過去周期的生命狀況,對未來將會發生的一切他也能正確地預知。他已徹底打消了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隔別,那種時間間隔只是世俗生命活動的形式,真正的生命絕不會在流動的時間中被拘束。他能就著衆生的需要,同一時刻到一切生命世界現身。他已獲得圓滿知識,對一切現象都會有正確的決擇,絕不猶疑。他熟知生命的情性差別,對于不同的人的需求,他能適宜的因材施教,方便善巧地把他們引向真理。他對一切教法都研究得清清楚楚,根據不同人的根器和理解力,他能選擇適當的教法去開導他們。佛雖然經常現身于一般生命的世界中與世俗生命共在,但他的身體已經沒有邪惡情緒及生存行爲所帶來的染汙,因此:不能對他的身體妄加分別執著,懷疑他和一般生命的肉體究竟是同還是不同;他的智慧正是那些後學者應當追求的,佛已成爲他們的表率。佛的真正生命擺脫了一切的差別和對待,它超出流轉和變化,已達到生命活動的最完美狀態。他的生命又是絕對智慧的産物,他擁有自身的同一性,不與其他佛的身體相混雜。他不執著任何極端的觀念,也不在各種極端的觀念間謀求調和。他親身融入的存在實態是平等無差別的,他親自體會的真理也是平等無差別的。一切的實體執著均已被突破,一切的差別和對待也已被打破。他淨化了的生命活動充盈天地,他救度衆生的功業無邊無際。他的智慧和功業彌滿全宇宙,從無邊無際的過去直到無窮無盡的未來,他幫助衆生,救濟衆生。他把喜樂和歡笑帶給衆生,他莊嚴的事業永無終止!

  原典

  是薄伽梵最清淨覺①,不二現行②,趣無相法③,住于佛住④,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無障處,不可轉法,所行⑤無礙,其所成立不可思議,遊于叁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⑥,于一切法智無疑滯,于一切行成就大覺,于諸法智無有疑惑,凡所現身不可分別⑦。一切菩薩正所求智,得佛無二住勝彼岸⑧,不相問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證無中邊,佛地平等⑨,極于法界⑩,盡虛空性,窮未來際。

  注釋

  ①最清淨覺:清淨,淨化之義;覺,覺悟之義,意謂“佛已與真理圓滿相應、圓滿契合” 。

  ②不二現行:現行,即發生作用之義。凡夫、一般人貪著于生死,即留戀世俗生命的心理發生著現實作用;聲聞獨覺、一般修行聖人,貪著于解除了生命活動的生命,即貪戀安甯安樂精神狀態的心理發生著現實作用;佛已與真理圓滿契合,所以,一方面他不再留戀于流轉變動的生存狀態,在他的精神結構中不再有世俗的生命活動發生,另一方面他也不留戀修行人所達到的精神境界,他的精神生活不是純粹靜止安甯的,佛參與一切生命活動而又圓融無礙。譯文僅取大意。

  ③無相法:即“涅槃”,指圓滿安樂自由的生命境界。無相,沒有“對象”,指精神生活突破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生命境界認知境界裹不再有對立、對待和對峙。

  ④住于佛住:親光釋爲:“顯示世尊觀所調化殊勝功德,謂住大悲,晝夜六時觀世間故。”即是說,佛以慈悲情懷,觀察一切生命的痛苦、願望和祈向,采取適當的方法來教化他們、幫助他們。

  ⑤所行:指現實生命的一切活動,或指現實生命活動的生存世界。

  ⑥其身流布一切世界:親光解釋說:“顯示世尊現從睹史天宮來下殊勝功德,謂現化身普于一切世界洲渚,同時來下,入母胎故。”這是說,佛在證到與真理相應的真正生命後,已能根據世俗生命的要求,隨意變現身體,使真理在生存世界上完美地體現出來。

  ⑦凡所現身不可分別:親光解釋說:“顯示世尊能正攝受無染自身殊勝功德,謂諸佛身非是虛妄分別所起,無煩惱、業、生雜染故,以如來身非是雜染分別起,故不可分別。”這是說,佛的變現身體是真理的顯現,他本身沒有任何染汙,因此不可對之産生執著,問他同一般生命是同還是不同。

  ⑧無二住勝彼岸:“無二住”是說佛的真正生命擺脫了生死流轉的差別之相,它是自身絕對同一的;“勝彼岸”是說,由于佛的真正生命事實上以存在的真實本性爲其體質,這樣在得到真正生命後,就必然能將生命由生死流轉的世俗狀態引導到安樂自由的圓滿狀態,由此岸引導到彼岸。

  ⑨證無中邊,佛地平等:親光解釋說:“顯示世尊證真如相殊勝功德,謂真如相無有中邊,遠離一切有爲無爲中邊相故,遠離方處中邊相故,如是真如即是佛地平等法住,證此佛地平等住故,遍知一切爲無爲等,于中不染。”這是說,存在的真實本性是平等無有差別的,它擺脫了對有造作有生滅變化的存在現象與沒有造作沒有生滅變化的存在現象的各種分別執著,也擺脫了一切空間間隔的偏見執著,佛親身證入存在的此種本性,知道對一切存在現象都不可妄加執著,所以他生命的一切活動都是自然而然、順其本性的,絕不會有痛苦煩惱能染汙他的心性。

  ⑩法界:指一切存在著的宇宙世界。

  譯文

  佛同那些對苦、集、滅、道四種真理很有研究的大弟子們聚在一起,這些弟子們接受了佛的教化,已能懂得佛的心意,他們都從佛證悟的真理中得到了新的生命。他們已經擺脫了世俗的貪欲與愚昧無知的狀態。他們已能遵守一切戒律,對極其細微的邪惡行爲也都能自我警省。他們期求進化自己的生命,以真理爲樂事。他們聽過佛的多次教誨,已有很…

《解深密經譯注 序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