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要反複講解、反複討論,這樣就使深奧的寶藏、“解脫”的妙義從此以後永遠明朗了起來。
昙甯躬逢譯事,他以上的記述應該是可信的,隨著菩提留支《深密解脫經》的翻譯和傳學,北魏時代的確興起一股研究唯識學的潮流,留支師徒的翻譯和研究爲中國人接受唯識學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菩提留支被時人稱爲“識性內融,神機外朗,沖文玄藏,罔不該洞” 。其譯典文字精美,條暢通達,足證留支于唯識學理的高深造詣。但是留支的翻譯由于屬于唯識佛學的初傳階段,當時還沒有形成也不可能形成一整套的規範語言來傳達唯識思想,而當時的佛學界又大都不了解印度大乘佛學發展的全貌,人們普遍缺乏充分的唯識佛學之自覺,這就使得留支的翻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隨意性和模糊性。克服留支譯典的這一缺點並使《深密》在翻譯上臻于至善至美境地的,是唐代著名佛學大師,譯經大師玄奘叁藏的功績。
《解深密經》是玄奘大量譯典中的一部,但卻是至關重要的一部。這是由《解深密經》在唯識傳統中的曆史地位決定的。唯識的思想源泉雖然號稱“六經十一論” ,但這“六經十一論”中事實上有好多部在奘前奘後都沒有傳譯,以經而論,《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厚嚴經》以及著名的《大乘阿昆達磨經》這叁部就一直沒有傳至中土:再以中土所傳的叁部經典論《華嚴》和《楞伽》實際上都更深切相關于“真如”理論,雖然這兩部經典中也不乏對心識結構的分析,但日常心識的結構問題畢竟沒有受到全力以赴的關注,這就說明了被當作唯識理論源泉之一的《華嚴》及《楞伽》爲什麼後來能深得中國佛教的垂青。因此,總起來看,說《解深密經》是全部唯識佛學古典資料中最重要的一部,這一點也沒有誇大之處。
《解深密經》的殊勝地位使得玄奘在翻譯時采取了極其慎重的嚴謹態度,如果人們對讀留支和玄奘的兩個譯本,就可以在很多地方發現玄奘對原典精心梳理、細心安排的痕迹。留支那種明快通達的譯風被玄奘獨有的凝重典雅代替了,而後者確實是更適合表達唯識佛學品性的翻譯風格:唯識術語在此完全規範化了,經典結構也更加邏輯化了。有人把《解深密經》稱作“經中之論” ,這固然由原典的特性使然,但玄奘大師苦心孤詣的翻譯整理之功也著實爲這部唯識巨典增色不少!
那麼,“解深密”這個經題是什麼意思呢?“解”是分析、解析、探討之義,“深密”是隱密幽深之意,“解深密”意即分析、探討隱密幽深的道理或意蘊。經中成立了“叁時教法”的觀念,它把佛陀的全部教法陳說過程分成叁個時期,其中,第一期教法側重解析存在現象,把宇宙世界、人生現象歸並在各種各樣的範疇裏進行描述,承認每一個事物的自身特質、事物與事物間的差別屬性,這一期教法可以稱爲“有特質性”的教法;第二期教法徹底否認了一切存在現象的存在性,佛陀在諸部“般若”中宣布說:“一切存在現象都沒有實體存在,生命現象既沒有産生又沒有消亡,生命自身本無痛苦煩惱的擾動,存在就其本身即是圓滿安樂自由的。”因此存在現象的自身特質、現象與現象間的差別屬性,這些東西統統不是真實的存在,這一期教法可以稱爲“無實體性”的教法。《解深密經》指出,前兩期教法思想觀念上的絕對矛盾性促成人們思考兩期教法間的內在關連問題,佛陀是最圓滿的覺者,因此他所陳說的兩期教法雖然在形式上有著矛盾,但是在本質上則不會有矛盾,以上信念使修行人聯想到,前兩期教法本身都是不完善、不圓滿的,它們隱藏了佛陀的一些真實思想,必須在般若教法和小乘教法的語言背後尋找出幽深隱密的佛說意蘊,而這也就是第叁期教法的宗旨所在。因此,我們說,《解深密經》是解析整個佛教教法語言深奧意蘊的經典,也是探討佛陀最真實思想的經典。
《深密》有關全部佛說隱密意蘊的體會是在這樣一個思路下進行的,它說,“般若”所謂“無實體性”的教法實際上是從“相無自性性”這個角度對存在作出的一個說明,“相無自性性”就是說認知生活中被意識虛構爲外在實體的認知對象事實上是不存在的,“無實體性”教法所要否認的存在就是這個被虛構爲存在的存在實體,而這個實體是不存在的,存在的這一方面是不存在的,那麼存在的其他方面呢?或者說其他的存在呢?顯然,意識所執著的實體以之爲依據的生命現象本身則存在著,透破一切實體執著後顯示出來的存在本性,也就是最真實的存在,它無疑更加存在著!這樣我們看到,《解深密經》對佛說隱密意蘊的探討必然使佛教教法的思維方式從破斥存在的不存在性轉移到認識存在的存在性,存在性問題,隨之而起的雜染性的現實生命及其進化、淨化、改造問題就勢必成爲全部佛學思考的中心,——這就是由“空”到“有”的邏輯,《解深密經》就是這一教法邏輯的最成功的解說!
簡而言之,存在的叁種樣態,深層心識、淨化實踐以及“真正生命”這幾個重要的教法環節都是在存在的“存在性”這一思維框架下展開的。在它們當中,“深層心識”更是對存在的存在性予以深切思考時所作出的最重大發現,“深層心識”是《解深密經》爲唯識佛教及整個人類思想所提供的最重要的觀念之一。
解說
《解深密經》的中心思想是揭明佛陀一代時教的隱密意蘊,在探討佛說之隱密意蘊時,《深密》把佛學思維引向對存在問題的關注和重視。全經共分八品,正文部分爲二——八品,這七品的主要內容是:
一、真理是什麼?——(勝義谛相品)。
二、精神的深度結構是什麼?——(心意識相晶)。
叁、存在的樣態究竟有哪些種類?——(一切法相品)。
四、沒有實體存在的存在本性究竟如何?——(無自性相品)。
五、修行生活的精神結構是怎樣的?——(分別瑜伽品)。
六、菩薩修行的階位是怎樣的?——(地波羅蜜多品)。
七、淨化的真正生命是怎樣的?——(如來成所作事品)。
(勝義谛相品)討論真理問題。“勝義谛”與“俗谛”相對,後者意謂世俗的真理——世間生活的真理,前者則意謂著超越的真理——與存在本性相應的真理。“勝義谛相”,也就是超越的真理之表象,那超越的真理究竟有什麼樣的表現形式呢?《深密》的主題是存在問題,亦即現實生命活動現象問題,但是全經開頭則討論真理,這看上去似乎有些矛盾,其實不然。經文的邏輯結構即在于顯示真理問題的困難,由于真理是超越日常意識結構、世俗思維結構的,所以我們對真理不能有所談論:既然真理不可談論,那麼,對于流轉變動中的世俗生命來說,至關重要的問題就是存在本身——現實的生存活動,生命的染汙和淨化都必須落實在生存問題上。
爲什麼真理不可談論、不可言說呢?這是由語言的禀性決定的。語言、名稱、概念總要指向一定的對象,盡管日常認知活動中的“對象”事實上就是感知經驗中的素材和內容,但在借用名稱來稱謂這些內容素材時,我們與生俱來的實體執著就在種種素材、種種內容之上虛構了一個統一的實體,我們錯誤地認爲語言是和實體相互對應的,這樣我們就由對象——語言過渡到了實體——語言。這就是說,語言總是指向事物的,然而被指向的事物之實體則不存在,我們的意識在事物、對象上周遍觀察、周逼計較、周遍虛構,存在的世界在精神活動的一切展開中也就借助于語言工具被轉換成了實體執著的世界。我們無往而不處在語言之中,語言無往而不爲生存活動服務,而世俗生命生存活動的全部動力則都發源于實體執著!所以存在的本性是絕對超越語言之外的。對存在本性的透徹體會就是真理,這樣(勝義谛相品)由對語言本質上的染汙性之領會就引導到這樣一個結論,即,真理是超越語言之外的。我們不能談論真理,拘束于語言桎梏的生命所能談論的只能是桎梏的生命活動本身。由此我們就能理解,爲什麼唯識佛學拒絕談論本體問題,正因爲在淨化生活的最後一步到達之前,任何[本體”性思維都不能排除實體性語言的固有染汙,所以世俗生命的言說“本體]只能是“非本體”。
《解深密經》由此過渡到(心意識相品)。存在問題即是生存問題,研究存在,也就是研究生命如何處在染汙狀態,如何由流轉生命實現向上的發達進化,以及如何得到最後的淨化,等等。《解深密經》在討論生命現象時爲什麼首先要提出“心、意、識”,即精神結構問題來呢?這不僅因爲“心、意、識”是最重要的生命現象,而且因爲[心、意、識”就是一切生命現象:心、意、識統攝了生命現象。不是要去“發明”一個心識,讓它來統攝生命活動的一切方面,而是這個心識本來就存在著,在我們世俗生命活動的每一刹那、每一動作中,它都現實地存在著:它追逐我們的身體,它貯藏生命活動的一切潛能,它保留一切良善的邪惡的思想行爲之影響力,它能生發出一切現實生命活動來。這就是《解深密經》中最重要的理論建立之一:有關“種子心識”的理論。“種子”即潛能、潛在勢力之義,統攝生命一切活動的心識是貯藏能的心識,由潛能而現行,由現行而潛能,生命活動就包含潛在生命與現實生命辯證相推的這兩個方面。由于“種子心識”反映著潛在隱密的生命活動,所以我們可以把它稱爲“深層心識”,發現了“種子心識”、深層心識,也就找到了精神生命的深度結構,有了這個結構,我們就能了解生命活動的原因和動力,生命的流轉和淨化、歸根結底都歸因在這個生生不息而又自身同一的深層心識身上。
深層心識中既盤踞著邪惡的盲動力量,也積澱著淨化的生命經驗,所以在未經徹底的改變以前,深層心識始終表現著雜染的精神結構。我們拘束在精神結構的框架中,有了什麼樣的精神框架,也就有什麼樣的存在顯現出來。伴隨著世俗生命精神結構由染而淨…
《解深密經譯注 總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