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二 (9)▪P4

  ..續本文上一頁爲緣,修成唯二?謂即由此作意力故,施設所修定有差別,圓滿清淨轉增勝故。

  

  「雲何作意唯二爲緣,修成唯二?」這底下第二科「修唯二」。「雲何作意唯二爲緣」,因爲作意有勝劣,依此因緣所修成的境界也就有勝劣,「唯二」。什麼原因呢?這底下解釋。

  

  「謂即由此作意力故,施設所修定有差別,圓滿清淨轉增勝故」,這個意思呢?這個「作意」指修說的;「修唯二」這個地方是作意所成就的定,叫做「修」。這「修唯二」這個「修」字是指定說,定叫做修。「雲何作意唯二爲緣」修成了的定,也有兩種差別呢?「謂即由此作意力量的緣故,施設所修定」,你所成就的定也就有差別,由「圓滿清淨轉增勝故」。

  

  這個呢?我們通常說由初禅到二禅,二禅和初禅對比,二禅就是「圓滿清淨轉增勝」了;但是二禅和叁禅來說呢?二禅又不及格了,叁禅是「圓滿清淨轉增勝故」了;叁禅又不如四禅;這樣子,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處,這就是「施設所修定有差別,圓滿清淨轉增勝故」,這是一個解釋。

  

  第二個解釋,每一個禅定也都有這個情形。就是一個初禅由初開始成就初禅,繼續修行的時候,也有圓滿清淨轉增勝故的情形,也有這個情形的。

  

  

  

  辰叁、行唯二

  

  雲何以修唯二爲緣,行成唯二?謂如如善修定轉增勝,如是如是施設所感生有差別。

  

  「雲何以修唯二爲緣,行成唯二?」這底下這第叁科叫「行唯二」,行唯二這個意思。怎麼叫做「修唯二爲緣,行成唯二」?這是什麼意思呢?

  

  「謂如如善修定轉增勝,如是如是施設所感生有差別」,前面說「定」,這裏說「生」,這個「生」是什麼?這個「定」是在人間。你在人間的時候,前面作意是在「修」。這個「修唯二」就是在人間你修成了這個定,這個初禅修得很圓滿,或者二禅修得很圓滿,這樣修。你修的雖然很圓滿,你還是在人間。這個「生」呢?就是生到天上去了。到了天上去了,那就也是有差別。

  

  所以這文上第叁科「行唯二」,「雲何以修唯二爲緣,行成唯二?」你這個修有勝劣的差別呢?這勝劣的修,它的結果也還是有二的差別。這話我不懂,什麼意思呢?

  

  「謂如如善修定轉增勝」。「如如」,就是如是、如是。就是這樣子、這樣子,這麼修。你在樹下或在寂靜處,一天吃一餐;或者是叁天才吃一餐,一入定叁天,你沒出定當然就是沒吃飯;或者是四天、五天、六天、七天出定了才吃一餐飯。就是這樣子、這樣子苦修,「善修定轉增勝」,這定的力量,你沒有白辛苦,這定特別殊勝了。

  

  如是如是「施設所感生有差別」,這樣子、這樣子修成功了呢?所以叫「施設」、或者是表示、或者說成就也可以,你就成就了,你所成就那個生也有差別。你在人間繼續不斷的修定,將來生到天上去,得到天的境界,還是有差別。什麼差別呢?身體的大小有差別,這光明的大小也有差別,壽量的長短也有差別,不一樣。

  

  這色究竟天是一萬六千大劫的壽命,那個身量是一萬六千由旬;無色界天那個空無邊處定二萬大劫的壽命;乃至到非非想定八萬大動的壽命。爲什麼那樣子?就是你修有差別,所以所得到的果報也是有差別,這樣意思。

  

  底下第四科「補特伽羅唯二」。

  

  

  

  辰四、補特伽羅唯二

  

  雲何以行唯二爲緣,補特伽羅建立唯二?謂此因緣所生有情,施設高下勝劣差別。

  

  「雲何以行唯二爲緣,補特伽羅建立唯二」,這是以行爲緣。由修所得到的「行」,這個「行」就指得天上的果報的「行」。「唯二」,行也有勝劣的不同,就是補特伽羅建立唯二,也有勝劣的不同。

  

  「謂此因緣所生有情,施設高下勝劣差別」,你生到天上去了,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了,你還是個「補特伽羅」,還是個有情啊!那麼你所得到那個定,生到天上去了,你的成就一表現出來,那就可以施設高下了。就可以說你,這個「施設」或者是指語言文字,在語言文字上就可以說:哦,你成就很高;你的成就不高。就有勝、有劣的差別了,這樣意思。

  

  這個我們從經論上的佛法,我們讀這個《華嚴經》、讀《法華經》、讀這個《般若經》、讀這個《大智度論》、讀這個《瑜伽師地論》,從這些經論上的佛法來看,這個佛教徒是做什麼事情的?這佛教徒你看,就是修一個禅定,這裏面有很多事情要做,要做很多事。這一天呀…當然做這種事情不可能去生産,不可能去生産去,只好一天這心裏面就是在做這種事。就是在禅定裏面又做出很多的功德,不斷的這麼努力。努力,但是沒有白辛苦呢,成就了定。成就了定,也容易有神通。雖然他表面上沒有去做醫院,也沒有去爲社會有什麼貢獻,什麼事情也沒做,但是內心裏面很充實。因爲你內心裏面有初禅、有二禅、叁禅、四禅的功德,他那個強大的定力也就是心力,心的力量。那心力若是表現出來,就是不得了,不可思議。

  

  當然我們佛教徒,我們也是…你一天用功修行,我在社會上做生意我來支持你,我對你有信心,我心裏在面也很充實。我不會說:你是寄生蟲,你對社會上沒有貢獻,他不會說這句話。因爲這個修行人,他坐在那裏沒有什麼表示,表面上看不出來,但是他若表示就不得了,就是不得了。

  

  但是我們現代的佛教呢?現代佛教不是這樣子,一天忙,忙很多事,去做很多事。做這個、做那個,社會上的人:很好。對社會是有貢獻。但是我們佛教徒若反省自己的時候,恐怕不是那麼快樂,不見得快樂。你能有那樣的禅定的那種境界嗎?沒有那種境界,你心裏感覺安樂自在?這不見得。如果說你很有成就,但是我偏就說你沒有成就,你心裏面能不能平靜,不動心?我就偏要毀謗你,你心能夠不動,能嗎?你能不能?若是你沒有這樣修行,你心非動不可。我贊歎你就歡喜;我要毀謗你,你就難過,你就是要心隨境轉。若這樣看呢!你內心不充實。若是這樣的人,和經論上說的佛法的那種人,是什麼樣?恐怕不是這樣的。但是我們若不學習經論呢?不知道。我們不學習經論就是表面上看,我們佛法是這樣的,是這樣子的。我們不知道經論上的佛法是這樣的。

  

  當然這種事情呢?我說這種話當然又有分別了。愈年輕開始學習佛法愈好。因爲他這個…主要是那個心髒強。心髒強,他要止觀的時候容易,心髒衰弱就差、就不行、就差一點。

  

  當然這個誰?好像是印度的耶舍尊者,六十歲才出家。六十歲出家以後,他說:你們都是年輕出家,我六十歲出家是來晚了,我不要緊,我不會輸給你,我脅不著席,不臥在床上。我減少睡覺,我爭取時間用功修行。也是得了叁明六通大阿羅漢。這就是那個人身體健康,雖然是六十歲了,身體還是健康的,雖然他還是…。健康歸健康,也要努力,肯努力他就有成就了,就成功了。所以這樣說呢?年輕出家也好,年老出家也好,也是好,主要就是身體要健康。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二 (9)》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