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缘,修成唯二?谓即由此作意力故,施设所修定有差别,圆满清净转增胜故。
「云何作意唯二为缘,修成唯二?」这底下第二科「修唯二」。「云何作意唯二为缘」,因为作意有胜劣,依此因缘所修成的境界也就有胜劣,「唯二」。什么原因呢?这底下解释。
「谓即由此作意力故,施设所修定有差别,圆满清净转增胜故」,这个意思呢?这个「作意」指修说的;「修唯二」这个地方是作意所成就的定,叫做「修」。这「修唯二」这个「修」字是指定说,定叫做修。「云何作意唯二为缘」修成了的定,也有两种差别呢?「谓即由此作意力量的缘故,施设所修定」,你所成就的定也就有差别,由「圆满清净转增胜故」。
这个呢?我们通常说由初禅到二禅,二禅和初禅对比,二禅就是「圆满清净转增胜」了;但是二禅和三禅来说呢?二禅又不及格了,三禅是「圆满清净转增胜故」了;三禅又不如四禅;这样子,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处,这就是「施设所修定有差别,圆满清净转增胜故」,这是一个解释。
第二个解释,每一个禅定也都有这个情形。就是一个初禅由初开始成就初禅,继续修行的时候,也有圆满清净转增胜故的情形,也有这个情形的。
辰三、行唯二
云何以修唯二为缘,行成唯二?谓如如善修定转增胜,如是如是施设所感生有差别。
「云何以修唯二为缘,行成唯二?」这底下这第三科叫「行唯二」,行唯二这个意思。怎么叫做「修唯二为缘,行成唯二」?这是什么意思呢?
「谓如如善修定转增胜,如是如是施设所感生有差别」,前面说「定」,这里说「生」,这个「生」是什么?这个「定」是在人间。你在人间的时候,前面作意是在「修」。这个「修唯二」就是在人间你修成了这个定,这个初禅修得很圆满,或者二禅修得很圆满,这样修。你修的虽然很圆满,你还是在人间。这个「生」呢?就是生到天上去了。到了天上去了,那就也是有差别。
所以这文上第三科「行唯二」,「云何以修唯二为缘,行成唯二?」你这个修有胜劣的差别呢?这胜劣的修,它的结果也还是有二的差别。这话我不懂,什么意思呢?
「谓如如善修定转增胜」。「如如」,就是如是、如是。就是这样子、这样子,这么修。你在树下或在寂静处,一天吃一餐;或者是三天才吃一餐,一入定三天,你没出定当然就是没吃饭;或者是四天、五天、六天、七天出定了才吃一餐饭。就是这样子、这样子苦修,「善修定转增胜」,这定的力量,你没有白辛苦,这定特别殊胜了。
如是如是「施设所感生有差别」,这样子、这样子修成功了呢?所以叫「施设」、或者是表示、或者说成就也可以,你就成就了,你所成就那个生也有差别。你在人间继续不断的修定,将来生到天上去,得到天的境界,还是有差别。什么差别呢?身体的大小有差别,这光明的大小也有差别,寿量的长短也有差别,不一样。
这色究竟天是一万六千大劫的寿命,那个身量是一万六千由旬;无色界天那个空无边处定二万大劫的寿命;乃至到非非想定八万大动的寿命。为什么那样子?就是你修有差别,所以所得到的果报也是有差别,这样意思。
底下第四科「补特伽罗唯二」。
辰四、补特伽罗唯二
云何以行唯二为缘,补特伽罗建立唯二?谓此因缘所生有情,施设高下胜劣差别。
「云何以行唯二为缘,补特伽罗建立唯二」,这是以行为缘。由修所得到的「行」,这个「行」就指得天上的果报的「行」。「唯二」,行也有胜劣的不同,就是补特伽罗建立唯二,也有胜劣的不同。
「谓此因缘所生有情,施设高下胜劣差别」,你生到天上去了,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了,你还是个「补特伽罗」,还是个有情啊!那么你所得到那个定,生到天上去了,你的成就一表现出来,那就可以施设高下了。就可以说你,这个「施设」或者是指语言文字,在语言文字上就可以说:哦,你成就很高;你的成就不高。就有胜、有劣的差别了,这样意思。
这个我们从经论上的佛法,我们读这个《华严经》、读《法华经》、读这个《般若经》、读这个《大智度论》、读这个《瑜伽师地论》,从这些经论上的佛法来看,这个佛教徒是做什么事情的?这佛教徒你看,就是修一个禅定,这里面有很多事情要做,要做很多事。这一天呀…当然做这种事情不可能去生产,不可能去生产去,只好一天这心里面就是在做这种事。就是在禅定里面又做出很多的功德,不断的这么努力。努力,但是没有白辛苦呢,成就了定。成就了定,也容易有神通。虽然他表面上没有去做医院,也没有去为社会有什么贡献,什么事情也没做,但是内心里面很充实。因为你内心里面有初禅、有二禅、三禅、四禅的功德,他那个强大的定力也就是心力,心的力量。那心力若是表现出来,就是不得了,不可思议。
当然我们佛教徒,我们也是…你一天用功修行,我在社会上做生意我来支持你,我对你有信心,我心里在面也很充实。我不会说:你是寄生虫,你对社会上没有贡献,他不会说这句话。因为这个修行人,他坐在那里没有什么表示,表面上看不出来,但是他若表示就不得了,就是不得了。
但是我们现代的佛教呢?现代佛教不是这样子,一天忙,忙很多事,去做很多事。做这个、做那个,社会上的人:很好。对社会是有贡献。但是我们佛教徒若反省自己的时候,恐怕不是那么快乐,不见得快乐。你能有那样的禅定的那种境界吗?没有那种境界,你心里感觉安乐自在?这不见得。如果说你很有成就,但是我偏就说你没有成就,你心里面能不能平静,不动心?我就偏要毁谤你,你心能够不动,能吗?你能不能?若是你没有这样修行,你心非动不可。我赞叹你就欢喜;我要毁谤你,你就难过,你就是要心随境转。若这样看呢!你内心不充实。若是这样的人,和经论上说的佛法的那种人,是什么样?恐怕不是这样的。但是我们若不学习经论呢?不知道。我们不学习经论就是表面上看,我们佛法是这样的,是这样子的。我们不知道经论上的佛法是这样的。
当然这种事情呢?我说这种话当然又有分别了。愈年轻开始学习佛法愈好。因为他这个…主要是那个心脏强。心脏强,他要止观的时候容易,心脏衰弱就差、就不行、就差一点。
当然这个谁?好像是印度的耶舍尊者,六十岁才出家。六十岁出家以后,他说:你们都是年轻出家,我六十岁出家是来晚了,我不要紧,我不会输给你,我胁不着席,不卧在床上。我减少睡觉,我争取时间用功修行。也是得了三明六通大阿罗汉。这就是那个人身体健康,虽然是六十岁了,身体还是健康的,虽然他还是…。健康归健康,也要努力,肯努力他就有成就了,就成功了。所以这样说呢?年轻出家也好,年老出家也好,也是好,主要就是身体要健康。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9)》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