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10)

  寅一、辨光明(分二科) 卯一、问

  

  问:初二静虑,诸天光明,有何差别?

  

  这是第四科「小三摩地」,分两科,第一科「略辨三种」,这一科讲过了。第二科是「别广二种」,就是后面的大三摩地、无量三摩地这两种,再详细的解释。这里面是这个「无量三摩地」分三科,第一科「出胜解」,第二科「显差别」,这两科也讲完了。现在是第三科「辨光明」,「辨光明」里面先「问」。

  

  「初二静虑」,这个四个静虑,前两个静虑就是初禅、二禅,这两个天、这两个地方的诸天的光明有什么差别?是「答」,这是回答,回答里面先说「初静虑身」。

  

  

  

  卯二、答(分二科) 辰一、初静虑身

  

  答:如末尼珠,外有光明,内无光明。初静虑身,亦复如是,外放光明,内则不尔。

  

  「如末尼珠,外有光明,内无光明」,这先说一个譬喻,就像那个摩尼珠这样的东西,这个珠的外面是有光明发出来,但是珠的本身,它的体上是没有光明的,珠体没有光明。

  

  这「初静虑身,亦复如是」,这个初禅天的人也是这样子。「外放光明,内则不尔」,它的身体向外能放出来光明,但是身体本身是没有光明的,是这样的情形。

  

  

  

  辰二、第二静虑身(分二科) 巳一、喻合

  

  譬如明灯,外发光明,内自照了,第二静虑,身亦如是。若内若外,俱有光明。

  

  「譬如明灯,外发光明,内自照了,第二静虑,身亦如是」,这是第二科。「譬如明灯」,譬如那光明的灯,这个灯焰向外面发出来光明,就像现在这个灯能发出光明,使这个房间里面不黑暗了,破除黑暗了,光明了。「内自照了」,它那个灯的体上本身也是有光明。像太阳它本身是明,又能发出来光。本身是光,又发出来很多无量无边的明,把世界都照亮了,就是这样的意思。

  

  「第二静虑,身亦如是」,第二静虑的三种天,它们的身体的光明也是这样子。「若内若外,俱有光明」,他们的体内有光明,体外也有光明,这和初静虑就不一样。

  

  但是在这个马胜比丘,马胜比丘从人间到了初禅天。到了初禅天,就去看这个大梵天王。一到那天上,看不见大梵天王,看不见。看不见,心里面就想要看见他。隔那么一会儿大梵天王来了,看着就是一团光明。那就有一点像二禅天的光明,像二禅那样。而和梵众天、梵辅天不一样。梵众天、梵辅天应该像这里说的一样。但是大梵天王他是无寻唯伺地,又修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三昧。他的身体就是类似二禅天的光明,有这种境界。

  

  

  

  巳二、引证

  

  是故经说:彼地已上,惟一种身,非于下地。

  

  「是故经说:彼地已上,惟一种身,非于下地」。「是故经」里面说,这地方没有说出经的名。说是「彼地已上」,这个「彼地」应该说是…这《披寻记》解释是二禅以上,但是其他的大德的解释就是初禅以上。惟是一种的身体光明,没有差别。「非于下地」,下地就有差别。「下地」就是欲界,欲界天也有光明,他的身体也发出光明来,但是彼此的光明不一样,二禅天以上就是都是一样。

  

  这底下是小字,念一下也可以。

  

  

  

  《披寻记》四一九页:

  

  彼地已上惟一种身等者:有色有情有四差别:谓身异想异,如人及一分天;或复身异想一,如梵众天,除劫初时;或复身一想异,如极净光天;或复身一想一,知遍净天。依是故说第二静虑已上唯一种身,非于下地。

  

  这个「彼地已上惟一种身等者:有色有情有四差别」,就是色界天的有情有四种差别。

  

  「谓身异想异,如人及一分天;或复身异想一,如梵众天」。「谓身异想异」,就是此人、彼人,这个众生和那个众生,很多的众生,这个身体不一样,这个相貌不同。身体大小,健康不健康,各式各样的有差别。「想异」,思想也不同。思想不同,有的人受苦,有的人受乐,有的人不苦不乐。有的时候苦,有的时候乐,有的时候不苦不乐。总而言之,彼此思想是不一样。「如人」,人就是这样子。那么「及一分天」,就是欲界天,欲界天也是「身异想异」。那么有的地方也包括初禅天,初禅天这个「身异想异」,也有这样的讲法,就是劫初的时候的初禅天,「身异想一」,但是以后呢?「身异想异」,也有这个说法。「或复身异」,想是不异,想是一,如梵众天」。这个「除劫初时」,这个「除」字是个差字,这个「除」应该是「惟」,惟「劫初时」,劫初的时候呢,初禅天就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他们是「身异想一」,所以惟劫初的时候这样。因为劫初的时候,这么多的梵众天、梵辅天,他们自己承认我们是大梵天王生的;大梵天王也认为他们是因为我而生的。我心里面想:为什么这么里没有人呢?就有人了。就从光音天、二禅天的人就死掉了,就生到初禅天来。那么大梵天王他心里这样想,就有人了,就是有天了,他就认为他们是他的思想生的,所以彼此间的想法是一致的,所以叫「想一」。这唯独是劫初的时候这样,过了劫初的时候就不是了。过了劫初以后那还是身异想也异,思想还是不一样的,这是第二种。

  

  「或复身一想异,如极净光天」,「或复身一想异」,「或复身一」,这个身体大家都是一样的,都是一样的光明,但是内心的思想不同。什么样的天这样子呢?「极净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或复身一想异,如极净光天」,「极净光天」是二禅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净光天,这是二禅天。二禅天的人,他们身体的光明是一样的,但是内心的思想是不一样。不一样有什么不同呢?就是初生到二禅天的人,看见梵天有大火,有梵天的宫殿,梵天的宫殿能比我们世界还要大,他们那个梵天的天人住的宫殿,比我们这个世界还要大,可见是那个地方境界很不得了。那么到劫坏劫的时候就起火了,把梵天的宫殿烧了,火是很猛的。这二禅天的人看见了就害怕,是不是火会烧到我们这里来吧?就有了恐怖。但是旧住的二禅天的人:你不要怕,不要怕,我曾经看见过烧,结果但是没有烧到这边来,说是不要怕。那么从这地方就是有两种想法,一个是有恐怖想;一个是没有恐怖想,所以叫做身一而想异,是这样的情形。

  

  「或复身一想」也「一,如遍净天」,就是三禅天了,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这个「遍净天」的人,他们身体的光明都一样,思想也是一样,就是乐,惟一乐想,另外没有其他的,所以想也是一致的。

  

  「依是故说第二静虑已上唯一种身,非于下地」。「依是」,也就是因此。所以说第二禅天,第二静虑以上是「唯一种身」。不是「下地」,不是初禅以下的欲界天,不是指他们说的。

  

  

  

  丑二、无量三摩地(分三科) 寅一、明建立(分二科) 卯一、征

  

  复次云何建立四无量定?

  

  这是第二科「无量三摩地」,前面这个「大三摩地」解释完了,这是第二科解释「无量三摩地」。「无量三摩地」分三科,第一科「明建立」,先是问。

  

  「复次云何建立四无量定」?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够修成功了四无量三摩地?这个「建立」就是创造的意思,也就是修行的意思。我们这个心里面没有四无量定,但是我们若去修行,成功了,就有了四无量定了,所以那叫做「建立」。

  

  现在这是问,底下嘛回答,回答就是解「释」,解释里头分两科,第一科是「辨有情」,就是四无量定所观察的众生。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品」,标列这个品类,这个众生的差别。

  

  

  

  卯二、释(分二科) 辰一、辨有情(分二科) 巳一、标列品

  

  谓诸有情,有三品故,一者、无苦无乐,二者、有苦,三者、有乐。

  

  「谓诸有情,有三品故」,这个四无量定是大悲心的境界,它是救护一切众生的,饶益一切众生的。在所饶益的众生这一面来看,有三类,「一者无苦无乐」,他也没有苦恼、也没有安乐,是这么一类的众生。第二种呢?「有苦」,有很多的苦恼。三者是「有乐」,这个众生他心里面是有快乐的。

  

  这个众生里面分这么三类,就包括了一切的众生,无苦无乐,和有苦,和有乐。

  

  

  

  巳二、配乐欲

  

  如其次第,欲与其乐、欲令离苦、欲令其乐,永不相离。

  

  这是第二科「配乐欲」,这个众生和乐欲相配。「如其次第」,这个修四无量三摩地的人,他在这个定里面这个毗钵舍那的观察的时候,「如其次第」,如前面列出来有情的次第。「欲与其乐」,那个无苦无乐的众生,他没有苦可离,但是没有乐,他就是希求乐,希求乐这个修行人「欲与其乐」,也愿意这样观想布施他快乐,给他快乐。给他什么快乐呢?下面有讲,这里不说。

  

  「欲令离苦」,这个第二类的有情,他有苦恼。他没有快乐,他有苦恼,那么「欲令离苦」,这个修四无量定的这个人,这个修行者在定里面,就是计划想要叫他远离痛苦。

  

  这第三种有情是有乐的,有乐没有苦,这是最好的。最好的时候,这个四无量定这个人,对这一类的众生什么态度呢?「欲令其乐,永不相离」,就是想要想办法教导那个众生,叫他的乐永久也与他不相离,永久拥有快乐,这样子。

  

  这是配这乐欲,这是辨别这个有情的差别。

  

  

  

  辰二、辨作意(分二科) 巳一、总标

  

  于彼作意,有四种故,如其次第,建立四种。

  

  前面是「辨有情」,这是第二科「辨作意」,分两科,第一科是「总标」。

  

  说这个修四无量心,修四无量三昧的这个人,「于彼作意」,于彼三种有情修观察,作观察就是「作意」,有四种不同。「如其次第,建立四种」,如这个有情的次第,建立四种差别。

  

  这是「总标」,底下第二科「别释」,第一科是「建立前三」。

  

  

  

  巳二、别释(分二科) 午一、建立前三

  

  谓由与乐作意故、拔苦作意故、乐不相离,随喜作意故,建…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10)》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