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那么离开了分别心,另外没有一件事可得,所以说是「即所知事,分别体相」。什么叫做所缘境?所缘境那个体相是什么?就是你的分别心,你自己的分别心分别你自己,但是看上去好像不是分别心,这个所分别的是另外一个东西,好像!实在不是,离开你分别心,另外没有东西,「即所知事,分别体相」。
这个修行这件事,这是佛法里面的修行。佛法里面的修行,这种境界是超越了世间上的一切境界,超越。如果我们不修这样的毗钵舍那观,我心里面能寂静住,得四禅八定了,你不修这个毗钵舍那观,你不能超越世间。因为你心里虽然有定,但是你心里面还是认为看见色有执着心,听见声音也有执着心。一切的分别境界,你都不知道都是空的、都是假的,你还认为是真实的,那就不能超越世间,你不能超越。你得到了那么高的禅定,你还有神通,你也不能超越世间,你还是个生死凡夫。因为什么?因为你的思想和世间人一样,还是有执着。你有执着,你就有贪、瞋、痴,有贪、瞋、痴你就要流转生死。所以修毗钵舍那观,是佛教徒超越一切世间法的一个力量。所以叫做「分别体相」。
「情非情色为所观故」,这个所缘相是「分别体相」,但是也是有差别。或者是有情的色,或者是无情的色,作你的所缘境,「所观故」。
「意解思惟,是名作意」,这底下解释那个「作意」,什么叫做作意呢?就是你心里面这样思惟,这样观察,这叫做作意。
「信、欲、胜解,相应生故」,你这样作意,你为什么要这样作意?你就是有信、有欲的关系,我有一个目的的。我有这个目的,我采取这个行动,我是有信心的。我就希望,我有希望,我希望有一个成就。你希望这个成就,就是你对它有信心,不然的话,你不会这样有欲望的。所以这个信和欲和胜解,它们是不分离的。若生,都生起来;若不生,大家都灭了,是这样,是「相应生故」。
「大及无量三摩地中所缘作意,皆准此知」,都可以这么解释。
癸二、别广二种(分二科) 子一、总标(分二科) 丑一、大三摩地
此中大心三摩地者,谓于一树下,想诸天光而生胜解,乃至广说。
这底下是「别广二种」,前面这三种都解释完了。小三摩地、大三摩地、无量三摩地,这三种都解释完了。这底下「别广二种」,特别的把后面的那个「大」和「无量」再多解释解释,再多一点解释,这样意思。分两科,第一科是「总标」,分二。第一科就是先标这个「大三摩地」。
「此中大心三摩地」,怎么意思呢?「谓于一树下,想诸天光而生胜解」,就是他已经得到初禅了、这个人。得到初禅以后呢!他就在一个树下,在树下心里面这样想,想诸天的光明。
这个话怎么讲呢?就是我们人间的人,不是天上的人,不是那个初禅那种人,是我们人间这个人。人间的人他若肯放得下静坐,静坐得到初禅了。得到初禅以后呢?他在树下就「想」,其实就是作意,这个诸天的光明,在那儿想,想诸天的光明「而生胜解」,你常常这样作意,常常作意,你这个作意就变成一个有力量的作意了。心一想,这光明就出现了,就出来光明了,而生胜解这样意思。
「乃至广说」,「广说」怎么讲呢?这小字、这个《披寻记》:
《披寻记》四一八页:
乃至广说者:谓想诸天光,遍至大地、大海边际。
「乃至广说者:谓想诸天」的光明,「遍至大地,大海边际」,这个光明逐渐的广大,能够像大地这么广大,或者是大海那么的广大,这也就是逐渐的,逐渐的增长广大,这样意思。
这是说「总标」,先标这个「大三摩地」的境界,第二科标「无量三摩地」。
丑二、无量三摩地
无量三摩地者,谓四无量。
「无量三摩地」的境界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三摩地,原来是这么意思,这是两科合起来是「总标」。
子二、别释(分二科) 丑一、大三摩地(分三科)
寅一、出胜解(分二科) 卯一、征
云何于一树下想诸天光而生胜解?
前面是「总标」,这第二科「别释」,先分两科,先解释「大三摩地」,又分三科。先第一科先「出胜解」、先问。
「云何于一树下」,怎么叫做在「一树下想诸天光而生胜解」呢?
卯二、释
谓于欲界极厌坏已,得初静虑。为令此定善清净故,更修方便。又闻诸天身带光明,便思惟彼身光明相,遍一树下,乃至大地大海面际,发生胜解。
「诸于欲界极厌坏已,得初静虑」,这是解「释」。这是说欲界的人。欲界的人都有欲,但是吃到欲的苦恼了,就不高兴这个欲了。不高兴这个欲呢?就思惟这个欲的过患。思惟欲的过患,结果对欲的厌烦心非常的强,所以叫做「极厌」,厌恶到极点了。厌恶到极点了,而在内心里面就破坏这个欲,「坏」。说这欲的过患吗?而在内心里面排遣,没有这个欲,就把内心里面的这欲心破坏了。由厌而坏,坏完了,没有欲了,这个人就不是欲界的人了,就是得了「初静虑」,色界初禅就成就了,成就了色界初禅了。
其实这个话说起来很简单,为什么我们是欲界的人?就是因为有欲的关系。怎么样才能从欲里出来?就是不要有欲。不要有欲,怎么样才能没有欲呢?先是厌,而后再坏,你就不是欲界的人了,就生到初禅。说的很简单。
已「得初静虑」,这个人厌欲,坏这个欲,是坏这个心,不是别的,坏自己内心的欲心。成功了,你就得到色初禅了。但是你还是欲界的人,你这果报你寿命没有到,你这身体还是存在。但是心变了,思想不同了。「得初静虑」,成就了色界初禅。
「为令此定善清净故,更修方便」,初得到初禅固然是得,但是不是那么圆满。为了使令这个所得的这个定「善清净故」,更好的清净,使令禅里面清净。那么这是自己的一个欲望,我希望更清净,那怎么办?「更修方便」,继续的再修学一个法门,采取行动再修一个法门。再修一个法门,用这个法门常常修,你就可以更清净,使令初禅更清净、更殊胜、更圆满了,这个大意就是这样意思。
「又闻诸天身带光明,便思惟彼身光明相」,这底下解释。这个人他修什么方便呢?采取什么行动了呢?这是解释这个意思。「又闻」,说得到初禅这个人,这个人他又听说,因为没得天眼通。你得到初禅没有天眼通,还是看不见,但是有人会告诉他,他就知道了,说诸天那个身是有光明的,「带」着光明,和我们人间的人不一样。
「便思惟彼身光明相」,这时候在禅定里面就思惟那个天人身上的光明相。思惟光明相呢?他要有所假借哦,或者灯的光明、或者是月亮的光明、或者是太阳的光明、或者火的光明。假借这样的光明去思惟诸天的身的光明,「便思惟彼身光明相」。
「遍一树下」,他在树下坐思惟,思惟光明就是像树下那么广大。初开始的时候当然这光明不是很大,不是很大,所以前面说所缘的色少,「缘少色」,你缘成功了,那么就是小三摩地。「乃至大地大海面际,发生胜解」,那就是大三摩地了,原来是这么个意思。这底下
《披寻记》四一八页:
又闻诸天身带光明者:诸天光明有二差别:初静虑天,身外光明,内无光明;第二静虑以上诸天,身内身外俱有光明,如下文说。
下面有解释,这样子。
寅二、显差别(分二科) 卯一、标
由三摩地后后转增有差别故,令所生起而有差别。
「由三摩地后后转增有差别故」,第二科是「显差别」。前面第一科是显这个胜解,这底下显他的差别。
「由三摩地后后转增有差别故,令所生起而有差别」,由于这个人在初禅的三摩地里面,他继续不断的用功的时候呢?或者我们说这个定的力量,「后后转增」,不断地增长。以后、又以后,时间由少而多、由短而长,不断的修行呢?你就有进步了啊!进步又进步,进步又进步,所以你这三摩地有差别,就不一样。
「令所生起而有差别」,所以你这定力也是有差别,这作意胜解也有差别,所以所生起的那个结果、那个现象也就不同。
所以那个思惟「彼身光明遍一树下」,这初开始这样修行。但再不断的修行,不断的修行,「乃至大地大海边际发生胜解」,那个光明就不同了呀!所以是有差别故,这是来解释。
前面这刚才讲的这一段是「标」,这底下第二段又再解释,分四科,第一科是「作意唯二」。
卯二、辨(分四科) 辰一、作意唯二
云何作意得成唯二?谓随胜解分齐,施设作意故。
「云何作意得成唯二」,这个「二」,就是胜劣,劣和胜。劣就是少一点,胜就是大一点。辗转的由小而大,大又是小、又大,就是这样子,辗转的对比,由小而大,这就是有差别。但是都可以说是二,就是一个劣和胜。所以「云何作意得成为二」?这个怎么样作意,使令你这境界有劣、有胜的差别呢?
「谓随胜解分齐,施设作意故」,就是为了随顺你在禅定里面去胜解,就是观想思惟。随你的胜解的「分齐」,胜解的这个界限,我这个时候我这观想的光明有五英里的光的范围,这个「分齐」。或者又进步到十英里,进步到二十英里。这样子随你的胜解的界限的范围,「施设作意故」,就是来表达你的作意。你所思惟的这个范围的大小,就知道你作意力量的大小。这个作意的力量大,你所想的光明就大;你所想的光明大,就是你作意大。它们是一回事,所以「施设作意故」。
前面「随胜解」指所缘境说;这个「施设作意」指能观察的、能思惟观察的、观想的力量说。是这样子,他就有劣、有胜的差别了,这是「作意唯二」。
辰二、修唯二
云何作意唯二…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