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經四種禅(講于法雲寺禅學院)▪P4

  ..續本文上一頁性、離言說的這一切因緣所生法,「衆苦所攝受」,在這地方有很多的苦惱來觸惱你,「所攝受故」;老病死一定是要有的,這個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很多的、很多的苦惱來苦惱你。

  

  「皆爲無量過失所汙」:這個離言自性,遠離一切言說的因緣所生法——就是依他起性,有無量的過失來汙染這件事,這依他起不是好東西,「皆爲無量過失所汙」。

  

  「于當來世不願爲先,心正安住」,說我現在已經拿到了這個色受想行識,這是我的生命體,我沒有辦法解脫它,但是將來我再不要這個生命了,我不願意有這個老病死、衆苦所汙的這個生命體,我不要,不要再有這個東西了,所以叫做「不願爲先」,我不高興這件事,要厭離、厭離這件事。「心正安住」:你在奢摩他的禅定裏邊,你要作如是觀。這也等于是一個苦觀、無常觀、不淨觀,也等于是包括了這個意思。前面是空觀;這個是「不願爲先,心正安住;是名菩薩無願叁摩地」。

  

  雲何菩薩無相叁摩地?謂諸菩薩即正思惟離言自性所有諸事,一切分別戲論衆相,永滅寂靜,如實了知,心正安住;是名菩薩無相叁摩地。

  

  「雲何菩薩無相叁摩地」:這叁叁昧,空叁昧、無願叁昧,現在講無相叁摩地。什麼叫做無相呢?「謂諸菩薩即正思惟離言自性所有諸事,一切分別戲論衆相,永滅寂靜」:「諸菩薩即正思惟離言自性所有諸事」,就在叁摩地裏邊思惟這些因緣所生法,「一切分別戲論衆相,永滅寂靜」:這些色受想行識都沒有了,「永滅寂靜」。

  

  「永滅寂靜」,可以從兩方面觀察它是永滅寂靜。兩方面就是,觀察這個色受想行識、這個生命體,它是因緣有,因緣有就是自性空,那這就可以用《大智度論》、《中觀論》的自性空觀,觀察它是不可得的。它這個色受想行識從什麼地方來的?就是從我們的遍計執、虛妄分別來的。我們這樣子虛妄分別,造了很多的業,都是虛妄分別,有現在這個身體。有這個身體,我剛才說,觀察它是自性空的,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這樣子觀,這是一種。

  

  第二種,這個身體是有時間性的;「爲無量過失所汙」、所染汙的這個依他起,就是我們的色受想行識,它是有時間性的,你活一百歲、活二百歲,或是一千歲、一萬歲,終究到時候它滅了,就是沒有了。這「沒有了」這件事,若是我們沒得禅定的人,那當然就是你要到時候才沒有,沒到時候它還是有。但是這個得了禅定、得了空叁昧的人在禅定裏面一觀察,這滅的相就現前,得禅定的人是有這個境界。說這裏有一個房子在這裏,但是他在禅定說:「沒有這個房子,這只是空地」,那麼這空地就現前、這空相就現前。

  

  所以這個地方可以這樣觀察,就是:一個是觀察它是自性空,這色受想行識不可得;一個觀察它終究是要滅的,這是無常觀了,它就滅了。可以從這兩方面觀察「一切分別戲論衆相,永滅寂靜」,沒有這個生滅苦惱的境界,「永滅寂靜」。

  

  「如實了知,心正安住」:你觀察它是空無所有的、是永滅寂靜的,是真實不虛的,不是妄想,「如實了知,心正安住」。安住在「永滅寂靜」這裏,「是名菩薩無相叁摩地」。這《楞伽經》上說是「自覺聖智相叁種樂住」,是這樣意思。

  

  我講完了,這四種禅講完了。

  

  這個文上沒有說,但是在《瑜伽師地論》裏面,我們自然的會知道,是在奢摩他裏邊修毗缽舍那觀的,而這四種都稱之爲禅,應該具足這樣的意義的,不是散亂心的分別。是你奢摩他要修好,在奢摩他裏面作如是觀,這四種禅都是這樣子。

  

  從《瑜伽師地論》裏邊也感覺到,在奢摩他沒修成功的時候,也可以修毗缽舍那觀,在〈聲聞地〉我們看出這件事。我們可以在心裏面寂靜住八個鍾頭,然後修毗缽舍那觀;或者是你寂靜住一刻鍾,然後修毗缽舍那觀;或者寂靜住一小時,然後修毗缽舍那觀,都可以。若是你奢摩他修成功了,那麼你寂靜住二十四小時,然後修毗缽舍那觀也可以,你寂靜住一個鍾頭也可以。我們奢摩他沒有成功,寂靜住二十四小時恐怕不行,那麼你寂靜住叁十分鍾可以,寂靜住六十分鍾也可以,然後再修毗缽舍那觀。毗缽舍那觀你也可以修半小時,或修十五分鍾都可以,然後再修奢摩他。就是也修奢摩他、也修毗缽舍那;不要等待奢摩他成功了,再修毗缽舍那,不是這個意思。

  

  我感覺他們南傳的禅,是馬哈希、帕奧禅師他們,他們的意思:奢摩他修成功了,再修毗缽舍那!當然這樣也可以,也是合道理。但是我們學習《瑜伽師地論》,似乎說,你現在沒成功奢摩他,也可以修毗缽舍那的,也可以這樣子。這裏面我感覺到有個好處,就是我們奢摩他沒成功的人,你一定修奢摩他的時候有妄想,這個時候心裏面不能寂靜住;或者是打瞌睡了、有昏沈了、有掉舉了。但是,你不要等昏沈的時候、有掉舉的時候,你心裏面就作毗缽舍那觀。你這樣修觀的時候,使令你精神好一點了,就不打瞌睡;同時也避免了散亂、掉舉。你修毗缽舍那使令精神好一點,修它半小時,或者你修一小時也可以,然後再修奢摩他。這樣子,毗缽舍那幫助你修奢摩他,而奢摩他也能幫助你修毗缽舍那,有互相幫助的力量,你也容易成功一點,可以這樣修。

  

  現在這裏告訴我們,《楞伽經》的四種禅是這樣修。其他的人我不知道,我知道我自己,我初出家的時候,怎麼叫做修行?不懂!這兩個字會說,要修行;但是怎麼叫做修行?不懂!就是經過多少年在經論上的學習,實在已經說過了,告訴你修不淨觀、告訴你修五停心觀、告訴你修無我觀、告訴你修一切法空觀、告訴你即空即假即中,也還是不知道怎麼修行,還是不知道!經過了……我在佛學院,我看是經過了至少五年,我說我自己,我是笨人,經過五年,佛學院住了五年,我看我住佛學院不滿七年,離開佛學院之後,我才多少知道一點:靜坐的時候是應該修不淨觀、應該修無我觀、應該修法空觀!我才知道。在佛學院也有靜坐,倓老法師領導我們靜坐,但是靜坐的時候,還是不知怎麼回事兒!心裏要怎麼用心都不知道。離開佛學院之後,我還算僥幸,願意繼續學習,所以,後來,「喔!是這樣子」。我離開佛學院以後,才學習《楞伽經》,就讀蕅益大師的《楞伽經義疏》,才知道這件事。

  

  我們現在還知道更多的事,唯識觀也是修我空觀、法空觀;《大智度論》、《中觀論》所修的性空觀也是我空觀、法空觀,還是這樣修,還是這樣的。我們不修空觀,補特伽羅我、一切法執著有真實性,就是從這裏所有的煩惱現起了,煩惱是從這裏來的。現在修我空觀、修法空觀,這煩惱就沒有了,就是這麼回事兒。煩惱不現起,就是聖人。煩惱爲什麼不現起?因爲我空、法空,所以是聖人!就是這麼回事兒。

  

  不過,天臺智者大師說那個即空、即假、即中,那就是利根人,利根人這樣修,得無生法忍!我們鈍根人不行!鈍根人你現在修假,修一切法都是假的,修不來。爲什麼修不來?因爲我們執著是有,假也是有,它和煩惱不相障礙。非要修空不可!沒有可愛的、也沒有可恨的,這時候煩惱逐漸、逐漸才能調伏,非要修空觀不可。但是佛菩薩也知道,修空觀也不行。那得修什麼?要修不淨觀!修空觀爲什麼不行?就是心裏頭有欲,欲是障道因緣,障礙你得聖道。你要把障道因緣消滅了:我修不淨觀,把這個愛去掉了;我修慈悲觀,把這個瞋心去掉了。愛和瞋是障道因緣,用這兩個觀把它消滅了,沒有障道因緣,然後修空觀就相應了,是這個意思。但是你若是只修空觀而不修假觀,就是斷滅了,那也不符合諸法實相的道理,所以一定還要修假觀。那個時候空觀已經差不多相應了,就可以修假觀,這樣子就通達了諸法實相、而沒有過失,是這樣意思。

  

  我們看禅師的語錄,你不容易……,他不明白地告訴你,爲什麼不明白地告訴我?你去問那個禅師,爲什麼不明白說呢?我們讀這個經論的時候,佛菩薩是明明白白地告訴你,說我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但是那些祖師他不說,他不這麼說,這禅師他不這麼說。若是你讀了經論,須要學習多少年,然後看禅師語錄能看懂。他雖然說的是隱語,這意思隱藏在裏面,不告訴你,不告訴你是怎麼回事兒,他不告訴,但是你也能看得懂,你若讀經論,能看得懂。若是經論沒有讀,你去看祖師語錄,你不知道他說什麼!你看不懂。但是我們現在學習經論,它明明白白地告訴你。那麼這個地方就有問題,那爲什麼不明明白白告訴人家呢?要說隱語,是什麼意思?禅師爲什麼要那樣講話?

  

  我看有一個禅師他說,就是有一個人他好像學禅學了多少年了,同他來談話的時候,那個禅師說:「你這個人怎麼那麼俗氣!」他這麼講話。你若是按照經論的語句、按照經論的言句去講話,他說你俗氣,他那樣講。不過這不說了!

  

  現在我就是勉強地把這四種禅解釋了。

  

《楞伽經四種禅(講于法雲寺禅學院)》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